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创新教育_创新教育论文

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创新教育_创新教育论文

试论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试论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610(2000)06-0012-04

1 图书情报学教育现状思考

图书情报学正规教育,在欧美是以杜威1887年创办的哥伦比亚图书馆经营学校(School of Library Economy)为开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1]。我国早在1920年由韦棣华和沈祖荣在武昌文华大创办了图书科。一百多年来,图书情报学教育为世界各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图书情报学正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外部环境是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业的迅速渗透导致信息业领域竞争空前激烈,内部因素是图书情报学教育自身存在的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教育水平最高的美国,从1978年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学研究学院停办,到1993年扬百翰大学图书馆学院关门为止,先后有15所图书馆学院关闭[2]。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型和过渡,使图书情报学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露,新的矛盾与困惑不断产生,图书情报学教育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80年代末90年代初,图书情报学教育出现招生难,报考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剧减;分配难,用人单位宁愿要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不愿要图书情报专业的[3]。从危机发生起,世界各国都在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革图书情报学教育的途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数学模式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各种改革良策。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许多举措并不尽如人意,还不能足以使图书情报学教育摆脱困境。透过社会人才需求与专业计划办学之间的矛盾及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互脱节的表面现象,仔细思索我们会发现,图书情报学教育缺乏推动其持久、健康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原动力。

2 创新教育——知识经济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时代要求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惊涛拍岸,美国率先跨入知识经济的门槛,其它发达国家正逐步过渡到知识经济社会。有人预测,我国将在21世纪中叶迈进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支柱是高新科技产业,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强调的是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如何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而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价值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决定性的要素仍然是人们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既然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形态,那么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需要大量能够创新知识的人才,所以教育的着力点不应是已有知识的记忆与再现的“守业型”教育,而是与知识生产、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相联系的学习方式,重在创新。知识经济需要创新教育与之相适应,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图书情报学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由守业型教育、维持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的潮流,以创新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目前存在的世界性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危机,究其原因,与其说是经费不足,倒不如说是教育目标、规格、教学内容等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4],在培养目标和模式上,有人主张应以“通才”为方向,有人认为应该培养“专门人才”,有人认为应培养复合型人才或一专多能人才,还有人主张培养专业工作者[5],各个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也因而有所差异。应该说无论哪一类培养模式都是在分析社会需求及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依据不同的目标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对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实际的社会效果并没有达到我们所如愿,每一种模式都不免受到信息技术与某一专业学科知识这两种因素的夹击,图书情报学毕业生似乎既达不到“专才”也没有实现“通才”或者“一专多能”。

首先,专才培养模式对应某一具体的职业,学生知识相对专一、狭窄,专业对口性强,适应于“计划培养、计划分配”的需要。建国后依照专才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这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往往需要的是既有某一学科背景知识,又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双料人才,如果这一条得不到满足,他们宁愿从其他专业挑选学生[6]。

通才或一专多能培养模式一般将专业设置在一级学科,目标宽泛,学生学习多方面综合性课程,知识面广。但是图书情报专业本科生必修课量巨大,学生应对考试尚且有一定难度,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情况下,一个人很难面面俱到地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因此,变革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势在必行。

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点定位于信息生产、信息组织、信息传播、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上,图书情报学教育基于“创新”这一目标就会找到迅速发展的根本点,事实上,专业教育也只有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存在、发展的价值。图书情报学教育要勇于承担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实施创新教育为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站在社会和时代的高度来自觉反省、探讨我们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只争朝夕地克服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压抑,对创新能力的摧残,有助于图书情报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3 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的特征

面向知识经济的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应该把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教育转向,着重强调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环境。

第一,相对于传统图书情报学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教育价值观,创新教育坚持的是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追求未来信息业领域的理想与创新的“明天”教育价值观,传统教育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情景。

第二,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就是变相“奴化”学生的人格,禁锢人的创新、思维与意识。创新教育则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坚持探索具有完善的批判精神。追求健全人格是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

第三,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深入化,是统摄整个教育全局的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教育价值上的重新定位。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态和实践模式[7]。

4 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两个支点,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是解决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问题,教育创新是解决教育发展的道路问题。教育创新是创新教育的条件,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核心,两者是一个统一整体[8]。

4.1 教育理念创新

面对21世纪的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必须破除传统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术观”。实现由“守业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实现封闭办教育到开放办教育转变;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9],将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如何针对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上。在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特色化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质,始终将培养图书情报学专业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应该将图书情报学教育准确定位在信息技术、信息理论、信息服务上,彻底改变图书情报学作为单纯的工具性学科的状况,强调素质教育由“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

4.2 学科建设和教育内容创新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对21世纪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图书情报学教育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则必然会被21世纪的主流所抛弃。图书情报学教育必须面向数字化信息环境,面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面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水平,面向知识经济和实际需要[10],因此,图书情报学必须在学科建设和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有关信息管理与传播类教育在我国已基本形成新闻、出版、图书档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几大块格局,这样的学科内容构成体现了图书情报学教育统一于信息生产、组织、传播、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从学科发展来讲,应该把新闻学、广告学从文学大类中划出来统一到信息管理与传播类,形成信息管理与传播大类这样一级学科,下面再分成新闻出版管理类、图书档案管理类(或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或信息管理系统类),以适应时代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要求。

改革落后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图书情报学课程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根据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实际,按照创新超前性和新颖性特点,使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概念;以开放性学习促进学生图书情报学知识的全面发展,帮助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要立足教学全过程,妥善处理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主体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系统化程度;减少课内学习总量;增大选修课总量;强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选修课程,积极组织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4.3 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的创新

通过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为适应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大量采取有利于创新人才形成的如启发式教学法、双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指导法、自学法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提供了最理想的教育手段,创新教育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11]。

4.4 教学评价体系创新

图书情报学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在培养图书情报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发挥导向功能。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实施评价标准的多元性,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如在考试内容应包括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充分体现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品质和风格。

4.5 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教师对图书情报学创新人才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创新化教育素质的完善。教师必须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规律。提供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型思维和创新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育;要求教师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念,给予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对于同时提升学生个体生命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要求。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也是专业教育自身变革的要求,对创新教育的漠视和片面的理解,就将导致实践上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缺乏应有的根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就难葆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标签:;  ;  ;  ;  ;  

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创新教育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