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_外向型经济论文

关于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_外向型经济论文

关于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推进辽宁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1.它是增强辽宁产业竞争力的保证

近年来,辽宁制造业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迟缓,位次后移,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一方面,辽宁在制造业的主战场上内有广东、山东、江苏“三强”相争,外有国际跨国公司大举进犯,使得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等支柱产业的产值比重逐年后移,同时煤炭、有色金属、军工三个行业的困难很大,工业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步履维艰。另一方面,辽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严重落后,整个产业自身需要进行彻底的结构更新。由于辽宁加工工业在由粗加工、初加工、低加工产业向精加工、深加工与后加工产业升级的过程过于迟滞,资金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的最终产品制造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使庞大的加工工业仍然没有跳出附加价值较低的中间产品为主的低度化结构的路子,从而影响了辽宁制造业的竞争能力。笔者认为,由于辽宁具有资源丰富、经济较为发达的天然优势,发展最终产品制造业特别是附加价值高的深加工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只要辽宁省步从“为人作嫁”的中间产品制造业转向“自我主宰”的最终产品制造业,从初加工、粗加工、低加工产业转向附加价值高的加工制造业,从资金—劳动密集产业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会使得资源利用的程度大为提高,整个工业结构越上新台阶,从而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2.它是发展辽宁外向型经济的保证

扩大出口的基本课题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日本战后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了出口贸易结构的巨大变迁。应当说,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任何国家与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都是难以实现的。目前,辽宁提出了“积极开拓省内、国内、国外三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应当反思的是,近年来,由于辽宁的产业结构没有实现升级的目标,使得辽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在激烈的竞争中困难重重。辽宁的大量工业制成品不仅难以打出去,反而让沿海地区与外商的工业制成品大规模的打进来,造成辽宁本地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资源只好让沿海地区大量低价使用,市场又对外过度开放的失衡局面,为沿海地区及海外“两头在辽”提供了发展空间与条件。1989-1995年,辽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7.62%下降到5.44%。与此同时,广东的制造业产值则由7.54%上升到10.37%。针对日趋缩小的制造业市场份额,辽宁应当加大调整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力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到新的高度,使得辽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重振雄风。

二、走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类型不同,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也大不相同,决定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与条件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应当根据新的经济坐标系来摸清辽宁的基本“省情”,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所在。目前,国内区域经济专家沈亨理教授根据资源结构来划分区域经济发展类型,即把自然资源、人才资源、人均GDP水平三种资源的丰富程度按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要素整体平均数为100%,高于或低于100%的为丰富或短缺)的基础上,将各个地区经济单元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东北三省等地区,主要依靠其内部市场和资金,适合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主导产业;二是资源丰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俄罗斯、巴西、中国甘肃、云南等地区,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业;三是资源短缺、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日本、韩国,又如中国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适合发展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四是资源短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中国、越南,又如中国的四川、云南等地,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型产业。如果违背了地区经济发展类型的特定要求而盲目追求产业结构升级,就会出现严重的结构失衡与资源配置的浪费。多年来,一些资源短缺、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盲目或超前追求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大量发展耗能高、资金与技术密集度高、附加价值大的重化工业与加工制造业项目,项目建成后遇到了市场、资金与能源等一系列“瓶颈”制约,使得这些地区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更加落后。与此相反,辽宁属于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的地区,具有良好的重工业区位优势、庞大的资产存量,较坚实的重化工业基础,发达的交通运输、雄厚的科技力量,加上大中城市集中,城际分工较好,产业关联密切,老工业基地在工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方面具备了得到独厚的优势条件。因此,辽宁经济近年来的迟滞徘徊并不能说明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不具备,恰恰相反,而是辽宁多年来没有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使得产业结构一直停止在低度化水平上。因此,“九五”—2010年期间,辽宁重型产业要重振雄风,一方面要尽可能“扬长”,在发挥重化工业产业优势的根本问题上不能摇摆不定,还是应当紧紧抓住重化工业的发展机遇不放,尤其是大力发展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争取夺回失去的制造业市场份额,在全国范围内争取辽宁重化工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汽车、机电等支柱产业发展方面体现* 辽宁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应当尽可能“避短”,与辽宁的资源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尤其是对一些资金与技术密集度低、耗能少、附加价值少的粗加工产业该放弃的一定要尽量放弃,该转移的一定要尽量转移,该撤退的一定要尽量撤退。

三、确定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目标

笔者认为,今后辽宁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政策目标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确定:

1.主题——提升重化工业水平

目前,辽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中期,因此,辽宁在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格局中,应当充分考虑资源较为丰富、经济较为发达这一基本“省情”,发展资本密集度大、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重化工业仍然是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主攻方向与优势所在。因此,辽宁必须依据国际上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标准,明确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指向,然后对现有的重化工业采取有升有降、有进有退、有上有下、有快有慢的产业调整战略,确保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具体来说,辽宁的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由附加价值较低的纺织、钢铁、钢材、石油制品、基础化学产品、食品等粗加工产品产业转向附加价值较高的造船、高档服装、家用电器、数控车床、输变电设备、石化通用设备、工程机械、彩管及彩电、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及软件、电力电子设备、集成电路、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产业。

2.核心——发展“两高一深”

应该说,从结构优化中求增长、求效益是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目的,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搞好资源、原材料深加工则是辽宁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主战场。一方面,发展“两高一深”产业意味着辽宁传统产业要升级换代。由于资源丰富,辽宁冶金、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长期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投入大、收效低,呈现“五多两低”(能耗多、水耗多、物耗多、占地多、污染多和附加价值低、技术密集度低)的增长特征,使得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日益衰落,难以成为推动辽宁经济登上新台阶的支柱产业。通过大量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意味着辽宁传统产业由附加价值较低的粗加工产业转向附加价值较高的精加工产业,由粗放式的“五多两低”式增长转向集约化的“五少两高”(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和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式增长,从而使传统产业成为重焕青春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发展“两高一深”产业意味着辽宁新兴产业将崛起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辽宁把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这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战略构想。尽管与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相比,目前辽宁的高新科技产业的投入比重、利税比重、工业增加值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还不高,但投入产出率却远高于传统产业,使得辽宁高新科技产业具有超前性、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关键——强盛装备工业

多年来,辽宁工业门类过于齐全,影响了辽宁工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与结构效益的实现。据统计,在全国统一划分的164个工业门类中,辽宁已有149个门类,覆盖率达91%,在全国统一划分的539个行业细目中,辽宁就有407个,占78%。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充分依靠产业比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得发展。辽宁“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不仅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如科技优势,重加工优势),还会造成资源分散使用与低效配置。针对这种结构弊端,辽宁提出了要重点发展石化、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四大支柱产业,带动轻工、纺织、建材、医药行业发展产业战略。笔者认为,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必须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把有限的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动机械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对于辽宁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装备工业落后不仅成为影响辽宁而且成为影响全国产业结构登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八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流向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流向社会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土建投资多。另一方面,流向各类大中型进口设备投资多(大约占设备投资的60%)。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国内辛辛苦苦搞基础设施建设、国外轻轻松松占领我国装备工业市场的不对称状况。辽宁作为装备工业的大省,如果不能在数控机床等高附加价值的装备工业领域击败外资,那么,中国包括辽宁的支柱产业的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4.基本课题——增强出口能力

从国际上经济起飞的经验来看,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经济的起飞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循环中实现的。日本专家伊藤正则先生早在1985年就对中国促进出口,多方创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他特别指出,中国在向先进工业国迈进的过程中,要避免陷于恶性循环圈,(出口不景气—贸易收支逆差—进口机械设备不足、先进技术不足、基础设备不完善、进口原材料不足—国内生产不景气与产业结构低度化—出口不景气),努力走入良性循环圈(增加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出口—贸易收支顺差化—引进高新技术、进口精尖机械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原材料进口—扩大国内生产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加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可见,增强出口能力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课题。辽宁是一个资源丰富与重加工业庞大的省份,改善出口结构,增加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的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目前,辽宁在“九五”—2010年规划中提出了要在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到30%。要加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辽宁工业比较优势,不仅应当提高产业结构的开放度与贸易依存度,把主要精力瞄在开拓制造业的国际市场,而且应当逐步扩大辽宁主导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内需程度,大力挖掘与提高辽宁工业制成品的本地市场占有率,同跨国公司占领我国市场进行有力竞争。

标签:;  ;  ;  ;  ;  ;  

关于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_外向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