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招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_农业论文

农业院校招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_农业论文

农业高校招生就业中的问题原因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招生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去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在“211工程”等重大举措的推动下,一场触及高教体制内核的改革已拉开序幕。

招生、毕业生就业作为高校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被率先推上改革舞台,开始告别“统招统分”的制度而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些改革措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免不了有阵痛。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农业高校在招生、就业制度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格外突出: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人才市场狭小,就业渠道不畅等等。目前,招生、就业已成为农业高校两大难题,若不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解决,势必影响整个农业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人才供求关系出现矛盾,供过于求的假象掩盖了农村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生产技术落后,亟需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改造。从近几年山东农业大学进行的人才需求情况的社会调查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农业科技人才不是过剩而是不足,有些地区非常缺乏。山东农大对94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广泛的问卷调查,其中涉及农业科技方面的问题,有95%的学生认为农村需要农业科学技术,88%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应跟上,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2.就山东而言,人才分布失衡现象严重,东西部地区人才差距拉大

农业科技人才一方面缺,一方面又难安排,这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在经济落后地区更为突出,这些地区不仅外地人才不愿进去,当地人才亦难留住,不少毕业生由于某些原因而改换门庭。去年山东农业大学有一位素质很好的农学专业毕业生决心到乡镇基层发挥才干,联系了六个乡镇才找到落脚之地。农业科技人员被冷落的现象,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消极影响。报考农业院校的积极性日趋下降。以山东德州(570万人中)、滨州(370万人口)两地区为例,1993年山东农业大学招收本科生780名,从德州地区录取35名,从滨州地区录取25名;1994年本科招生900名,从德州地区录取10名,滨州地区是零。而中、东部几个地区每年录取100名左右。东西相差悬殊,分布失衡。

3.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山东农业大学对94级学生问卷调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做农业科技工作,有些学生无可奈何,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11%的学生认为做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比较低下,被人瞧不起。86%的学生未选择“农业科技工作者”。当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差别也较大,如表示热爱所学专业的:园林100%,农经80%,农学、兽医只有40%。有的从入校到毕业仍不喜欢所学专业,个别学生已进入二年级,坚决退学复读再考。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为学校管理、学风建设增加了许多困难。

4.实行“双向选择”分配政策后的新问题

“双向选择”,对于毕业生就业来讲,自由度大了,就业门路宽了,有利于发挥人才的作用。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1)学生进入四年级,尤其是毕业前的半年,就忙于就业选择,找门子托关系,请客送礼,有的学生打算花上几千元也要在城里谋个位置。(2)对教学,尤其是实习冲击很大,实习中有的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3)地市以上单位就业人数增加,改行的比例增大。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双向选择”实行之前,80%以上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后有了明显变化,如1994年1056名毕业生,到县以下单位721人,占68.3%。这与本专科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为主的培养方向不相适应。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生源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仅就日常所接触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作简要的剖析。

1.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影响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由于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学生脱离农村向往城市,脱离农业向往工业及其它行业的欲望很强,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分配去向恰恰是县乡基层部门为主,条件差、环境苦,考生不情愿学农,就是勉强学了农,许多学生也总是千方百计跳出农门。有的毕业生在座谈会上当众直言不讳的讲:“宁可在城里学非所用,也不愿到乡村学以致用”。也有的学生说“不怕条件差,生活苦,就怕找不上非农户口的对象。”因为我国的户口政策是子女随母不随父,若娶个农村姑娘到头来子女还是农村户口,实在不甘心。

2.学生传统教育削弱和分配导向欠妥的影响

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虽然一再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整体教育过程中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比较突出,优良传统教育有意无意的被削弱。过去教育学生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疆,到艰苦的地方工作为荣,对学生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养成起了积极作用。而近些年来,优良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总不像过去那样理直气壮地进行,致使学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足。在分配政策上,优生优分作为鼓励学生学习的措施之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和执行上存有片面性,往往把优生优分理解为选择城市,选择“好地方”、“好单位”。不言而喻,到落后、艰苦地方和单位工作就意味着惩罚,这对学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消极影响,就是勉强去了,也难安心工作。笔者认为,这也是农业科技人才就业难、分配难的症结之一。

3.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利措施的影响

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的重要步骤,举措得当与否,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前几年,山东对农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有些地市对县乡农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所谓“断奶”的改革举措,导致农业科技管理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人员忙于赚钱保工资,无暇开展正常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对农业生产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这两年农业虫害严重发生,农民农药中毒事件接连出现,笔者以为与“断奶”的举措、农业科技力量的削弱不无关系。某些地区,农业基层部门处境艰难,连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都难保障,哪有条件再吸纳新的科技人员?考生耳闻目睹农业科技人员的实际景观,深感学农前途暗淡,哪还有积极性报考农业院校?!可见,在我国农业基础还相当脆弱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改革措施是十分不利的。

4.农业政策落实不力的影响

党中央重视农业,国家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激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都曾不同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各地具体落实的措施不很得力。山东农业大学在对94级学生问卷调查的答案中,有59%的学生认为当地对重视农业、加强农业“说的多,做的少”。甚至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予以抵制。农业投入不足,农田基本建设受损严重而且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考生看到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艰难,不愿意报考农业院校。

5.招生政策的影响

山东两所农业高校,招生只限本省范围。毕业生分配除中央有关部门安排少量学生外,绝大多数在本省就业安排。近十年来,山东在招生政策上提出了使高分学生不落榜或少落榜的要求,并付诸实施,主观愿望是体谅考生升学难,尽力为线上学生提供上学的条件。但另一方面考生的胃口越吊越高,眼睛多盯向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志愿报考一般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考生越来越少,调剂志愿的比例越来越高。山东对农业高校招生虽然已实行降20分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的政策,山东农业大学94级本科生调剂志愿比例仍高达47%。调剂志愿的考生不仅入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管理教育都带来许多困难。有些学生干脆不到校,复读再考。山东农业大学1994年招生1400名,有19名未到校,有2名入校两个月后退了学。

上述几点,是学生不甘心学农务农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的不利因素,如不及时纠正,对农业和农业教育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后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采取有力措施,把重视农业真正付诸行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就应该将这个基础打好筑牢,丝毫不能懈怠。笔者认为,除继续认真贯彻已有的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方针政策外,首要之事就是要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的经济和政策投入,为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稳定队伍。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聘,应制定优于其它行业的政策。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在基层辛苦工作几十年,职称得不到合理解决,工资得不到基本保障,势必影响科技队伍的稳定。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应增设行业补贴,确保在第一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其它行业。

2.对报考农业院校的考生采取激励政策,调动考生学农爱农务农的积极性

对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考生,山东从1992年起已实行降20分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的政策,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这是一项好的措施,应坚持试行。

本科应恢复定向招生的办法,以解决人才分布失衡的矛盾。

招收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回乡高中生,已进行了多年试点,对于解决“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有较好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回乡知识青年奋发向上的积极性,社会反响很强烈,要求很迫切。对此,应进一步试行推广,为基层建立一支稳固的农业科技队伍创造条件。

不宜强调高分学生不落榜或少落榜,不能许诺线上考生都有学上,考生选择志愿不当而落榜应视为正常现象,这样可以使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能量力而行,使一般院校亦有文化素质高而安心所学专业的带头人,以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减轻教育管理的难度。

3.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对考生的吸引力

打破农业院校只为农业,甚至只为种养业培养人才的格局,树立为农村建设培养各类人才的观念。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着眼于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农村发展建设需要什么人才,就要及时增设相应的专业。新上专业要注意超前性、适应性和对考生的吸引力。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当人才急需时才上马,为时较晚。为此,必须及时进行人才预测,尽量使人才需求与培养同步进行,以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用。

从目前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看,专业不宜分划过细,应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的原则,制定本专科教学计划,培养适应农村发展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4.加强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奋斗

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等等传统教育思想,应理直气壮地提到教育议程上来,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思想和正确的从业态度。

正确理解和把握优生优分的方针,优生优分,应该是把优秀学生分配到工作最需要的地方和单位,而不能片面理解为分配到城市、好单位、好地方才体现优生优分。教育学生明确优生优分的正确含义。

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献身农业的教育、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标签:;  ;  ;  ;  ;  ;  ;  ;  

农业院校招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