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引起的思维碰撞--来自情景作文课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马铃薯引起的思维碰撞--来自情景作文课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一个土豆引发的一次思维碰撞——从一节情境作文课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土豆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情境创设的背景

在“考试”高于一切的今天,学生早已被大大小小的考试挤压得没有丝毫自由发展的空间,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高强度的学习使得他们学习、生活的热情消失,于是在课余时间里,他们没日没夜地打游戏机,大张旗鼓地搞生日派对……用极度放松甚至放纵来发泄长时间的辛劳。学习只是迫于无奈,好像生活的要义只是为了玩。学生长时间地被关在课室里,表面上看,他们学得很多,事实上,学生厌学情况非常严重,表现为无心上课,抄袭作业更是常家便饭。基于此种情况,学生的作文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鲜活的素材、灵动的思想。如何引进活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话可说并非说不可?创设作文情境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二、情境创设的目标

情境作文是把学生带进具体情境中进行的一种语言训练,强调“从实践入手提供题材”“从观察入手积累素材”,使学生的素材逐渐丰富起来,最终达到言之有物的目的。情境作文注重利用事实,以具体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繁重的学习任务,日渐枯竭的写作源泉,这些不利因素给我们作文教学带来困难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把学生引进情境,主动参与学习,使作文成为他们的乐趣,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优质作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就是情境作文的目标。

三、情境创设的步骤

1.激疑——准备情境 教师是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其角色定位和行为策略将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坚持三个原则——可行性、趣味性、哲理性(科学性)。情境创设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时空所限不可能动不动就带学生到野外游玩,到工厂参观。就像这节情境作文课,课前我叫学生每人准备一支软吸管,一个土豆。这些材料容易找到,学生听说带这些来上作文课,顿时议论纷纷,忍不住拦住我问带这些东西来干什么,我笑着对他们说:“明天上课就知道了。”课前学生已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

2.体验——进入情境 学生带着猜测终于等到了上作文课,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全班学生一副“拭目以待”的模样,个个精神集中,兴味盎然,一只手拿着吸管,另一只手紧握着土豆,只等我一声“令”下了。我迎着他们期待的目光告诉他们,在两节连堂的作文课里,前半个小时,让他们用吸管穿过土豆……他们边摆弄着吸管,边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老师,这有可能吗?我接着补充一句:“看哪个小组能穿过去的同学最多。”容不得多想,他们立刻行动起来。说实在的,一支软管要穿过一个土豆实在很不容易,如果我没有亲自尝试过也无法相信可以做到。就是因为有难度才有挑战性,正是因为有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前所未有的热情。“挑战性”是情境设置中不能忽视的一点。我在各小组中间来回走动,偶尔提醒他们某某同学已把吸管穿进土豆了……我这些看似不经意说的话,无疑是赛道上冲刺处的一根红线,吸引着他们不断朝着目标前进。那些还没找到“突破口”的学生急得搔头挠耳,同组的学生围在一起想办法,有的在吸管的开端部分斜剪一刀以增加它的利度……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节课里,连最调皮的学生也不敢懈怠,搜肠刮肚地想尽办法,可以说,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次活动。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进入情境,才能有切身的体验。

3.感悟——感受情境 半个小时后,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穿过去,我叫学生在标签上写上姓名贴在土豆上交到讲台上来。这个环节的目的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把吸管穿过去,而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有这种情境体验。交上来的马铃薯千姿百态,有的被穿了好多个口,有的被纵横交叉穿过,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鹅蛋般大的土豆,竟然被拦腰穿过,它的作者班长在全班同学眼里成了英雄。我平静地对大家说:“同学们,刚才你们都做得很好,接下来请大家谈谈感想。”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情境的刺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想。他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其结果必然引发创作的冲动)。有的学生说,通过马铃薯事件,明白了只要敢想,就有希望成功;有的说,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目的;有的说,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就要多听取(参考)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谈感受,目的是通过思想交流、碰撞,引爆他们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把外化的情绪内化为心灵的震撼,内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看重表达真切的体验是吻合的,真情实感是《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如一的要求。

4.表现——抒写情境 此时,学生眼前的情境与心中的感受已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在谈感受环节中,我引领他们从选材、构思等方面感悟、交流、深化,以群体的智慧进一步向纵深处挖掘,在既有的参照系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了外在的刺激、内心的涌动,所写的一切都是淋漓的心语。他们把上一个环节中的所看、所闻、所想形成文字,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六七百字,作文在他们眼里成了一件趣事。从他们的作文中看到,这次情境创设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素材,也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思想。记叙文《一支吸管的传奇故事》写自己如何用一支吸管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描写怎样把吸管揉软的部分剪掉重穿,穿完后,一支长长的吸管只剩下小手指般长。《第一次愉快合作》叙述在自己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倾力相助,有位同学把剩下的唯一一根吸管分成两段,给了他一段,才使他把土豆穿了过去。议论文《坚持创造奇迹》从穿马铃薯一事谈起,说一些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我们肯去做就可以做到,很多奇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以“软”胜“硬”》一文写以前自己很容易被表象蒙蔽错误判断双方条件的优劣,有一次和爸爸下棋,只是因为开局不好,被爸爸吃了两只车,就认为回天乏力,错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而一支软管竟然可以穿过坚土豆,说明我们凡事都要尽力,不可过早认输。看着他们写的一篇篇生动、富于哲理的文章,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有位教育者说:“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在学生背后,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在这次作文课中,我做到了。面对今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确信这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标签:;  ;  

马铃薯引起的思维碰撞--来自情景作文课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