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本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本体论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构成。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物质本体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实践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等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也不符合近代以来人们公认的“本体”(本原)概念的含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可能的,除非谈的不是哲学。
综观历史和现实,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这已是无可争辩之真理。但是,国内外理论界却一直不停地在争辩,而且看来可能还会继续争辩下去。
一、本体论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构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人类知识进行了分类。他把人类知识分成三大类:理论知识(即智慧、哲学)、实际知识、应用知识。他还认为,理论知识又包括三部分:第一哲学和神学、数学、物理学。在这里,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把哲学看作是理论知识的总汇,另一方面又从理论知识中划分出所谓第一哲学,于是哲学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第一哲学”,就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的学问,而“有”乃是万物的本原和最初原因。后人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为“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由此可见,本体论自从哲学产生那天起,就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理论知识”、广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即“第一哲学”、狭义哲学)。
古希腊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中研究的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始基、本体、本质、基质)的“有”(“作为存在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又称之为实体、主体、主词),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它是世界万物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在谈到以往哲学家们的观点时指出:“在那些最初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中间,多数人都是只把物质性的始基当作万物的始基。因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实体常住不变而只是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因此,他们便认为并没有什么东西产生和消灭,因为这种本体是常住不变的。”〔1〕第二, 它是“从来就有的”,它本身不再有根源,或者说,它自身是自身的根源,它“凭本性”而具有各种属性。亚里士多德强调指出:“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别的人或某匹马。”〔2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把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当作“真正的实体”(他又称之为“第一实体”),这当然并不符合实体、“有”、本原的含义,因为任何具体形态的事物都是有根源的,都是有生有灭的。总之,在古希腊哲学家们看来,世界的本原、万物的本体应当是“不再有根源的根源的东西”。下面我们将看到,“本原”一词的这种含义一直保持到今天,而这也正是我们讨论本原问题的首要前提。
古希腊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研究的所谓世界本原、万物本体问题,实质上就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哲学家们凭直观发现,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这就促使他们不能不想:这些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事物有没有共同性、统一性?有没有共同根源、共同本质?哲学家们大都肯定世界是统一的,而且多数人认为世界统一于某种物质性的东西,少数人认为世界统一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后来人们称前者为唯物主义者,后者为唯心主义者。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世界本原”的说法是含糊不清的,因为这其中的“世界”一词就是含糊不清的:如果它指的仅仅是自然界,那末它就根本没有根源,因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是没有开端的;如果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末应该说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根源,因为人类社会来自自然界;如果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意识、精神),那末应该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人的思维的根源,或者说存在是思维的根源,物质是意识、精神的根源,因为后者来自前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如果认为前者来自后者,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唯心主义)。然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没能把哲学所研究的世界明确看作是区分为物质和精神的世界,没能明确意识到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这个世界的根本矛盾,因而也就没能直接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来理解世界并探讨世界的本原,这就不能不使他们所谓的“世界”和“世界本原”含糊不清、过于笼统,也必然使他们探讨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经不起推敲。也正因此,可以说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是直接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恩格斯确定的标准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区分为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因为他们在对所谓世界本原的理解中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包含着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里指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关系)的理解。当哲学家把某种物质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时,他同时也就把这种东西看作是精神的本原,因而他无疑是唯物主义者。同样,当哲学家把某种精神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时,他同时也就是把这种东西看作是物质、自然界的本原,因而他无疑是唯心主义者。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都把某种具体形态的物质当作世界的本原,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荒谬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哲学家们毕竟是把物质的东西而不是把精神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原;而且在他们把某种具体物质当作一切其他物质的本原的同时,也把这种物质当作精神的本原;更为重要的是,从泰勒斯的“水”,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再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表现了人们对世界本原的研究和认识的步步深入和步步发展的轨迹和趋向:从外部可感觉的性质理解本原,到从内部组成因素和结构方式理解本原,再到从实体和属性、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理解本原。很明显,这种发展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可以想见,它只要再前进一步,就能够直接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理解本原。近代哲学实现了这一步。
二、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是不明确的,未曾意识到的,因而也没能清楚地提出来。但是,在古希腊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基本问题,当是确定无疑的。不过,这个问题在那里只是着重被探讨了它的第一方面——本原问题,而且是以世界本原的形式被探讨的,或者说是从世界本原来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因而可以说,古希腊哲学中只有本体论而没有认识论,而且也正因此,古希腊哲学中甚至没有“本体论”一词而仅有“本体”概念。
欧洲近代哲学家们逐渐明确地意识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且清楚地提了出来,乃至接近于科学表达。例如,黑格尔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3〕费尔巴哈也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 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4〕。由于有了这种认识,就使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相比,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欧洲近代哲学家们不仅清楚地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具有了“完全的意义”,即在哲学研究中完整地探讨了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家们习惯于称前者为本体论问题,后者为认识论问题(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认识论”的出现,才有了“本体论”一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些认识,就使得近代哲学不像古代哲学那样从所谓世界本原来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而是直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理解世界本原;因而也不像古代哲学那样把“本原”看作所谓世界的“原初”构成、“宇宙之砖”,而是认为“本原”仅仅意味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谁的本原,正是(也只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相反回答,把哲学家们分成两大阵营: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这说明,近代本体论与古代本体论有重大区别,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根本不同。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近代本体论与古代本体论又有某些联系,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某些本质共同之处。例如,第一,近代本体论中的“本原”含义也是指“不再有根源的根源的东西”,这一点与古代本体论是一致的。在近代哲学中,除了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二元论者之外,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认为,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中,一个是本原的,另一个必定是由本原派生的,本原的东西是“从来就有的”,它不再有根源,而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也不能互为本原,它们的这种关系是绝对的,不可逆转的。第二,近代本体论中的“本原”也可以叫做“世界本原”,这一点与古代本体论也是相通的。既然近代哲学家们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就实际上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看作是哲学研究的世界所具有的根本矛盾,对这个矛盾的理解(谁是谁的本原)也就是对世界本原、世界统一性的问题的回答,因而,当他们在这个矛盾中确定一个是另一个的本原时,也就意味着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它。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关于近代本体论与古代本体论之异同的说明,只是客观地反映了近代本体论发展的主流和趋向,事实上,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恩格斯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出现之后,才作出了这些分析(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主流和趋向),而近代哲学家们自己并没有完全自觉地达到这些认识。也正因此,许多近代哲学家一方面在实际地直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理解世界本原,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在寻求所谓“原初物质”、“宇宙之砖”。
把本体论看作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乃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又一特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哲学家们越来越重视认识论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研究,许多哲学家以此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正是由于认识论的出现,才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才有了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分。既然本体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完全意义”,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而它们之间必定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近代欧洲除了个别哲学家(例如康德)试图把本体论与认识论割裂开来之外,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并且力图在自己的哲学中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近代许多哲学家的论述以及他们自己的哲学体系结构来看,他们实际上是把本体论看作认识论的基本前提,把认识论看作本体论的必要补充。例如,费希特主张把人的认识,特别是认识的根据(来源)作为哲学的对象。他说:“有必然性感觉伴随的那些表象的体系的根据是什么?这种必然性感觉的根据又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哲学的任务;而且在我看来,除去解决这个任务的那门科学以外,就无所谓哲学。”〔5〕同时,他还指出,现在看来, 哲学家们对于认识的根据(来源)的看法只有两种哲学体系是可能的:一种是唯心论;一种是独断论(即唯物论)。他说:“在第一种哲学体系看来,有必然性感觉伴随的表象是理智的产物,在解释这些表象时,必须假定理智是表象的前提。在第二种体系看来,表象是假定为它们的前提的物自身的产物。”〔6〕很明显,在费希特看来,认识的根据(来源、 前提)问题是认识论、哲学体系的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本原问题、本体论问题。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决定了认识论、哲学体系的基本倾向、基本路线,而认识论则是通过揭示认识的根据(来源、前提)来阐发对世界本原的看法的。黑格尔第一个明确强调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并在自己的哲学中实现了这个统一。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作为其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而这种本体论又主要是通过他的认识论(逻辑学)表现出来并加以论证的;在实现这个统一的过程中,黑格尔主要借助于辩证法。因而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即绝对精神创造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
三、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依据以往哲学的发展,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首先,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和经典的表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他还称这个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同时, 他简要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萌芽及其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历史过程;深刻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和作用。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深刻地反映了哲学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的主流和趋向: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越来越被更多的哲学家们自觉地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本体论越来越显示出是哲学的根本,因而,哲学越来越成为“世界观”。这个主流和趋向表明了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理性的更加成熟,特别是表明了哲学本身越来越成为一门具有明确的特定的研究对象的成熟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顺应哲学发展的这一主流和趋向而产生的,是这一主流和趋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高成果,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只是世界观”(恩格斯语)。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明确地把以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为基本内容的世界(即区分为物质和精神的世界)的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把思维和存在的本质和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自觉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必定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我想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即认为物质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本原,物质是“从来就有的”,是“不再有根源的根源的东西”,世界统一于物质。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本人以及恩格斯的大量论述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他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区别时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这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再如,恩格斯说:“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末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9〕这就是说, 物质(自然界)不是精神(思维和意识)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立场和哲学观点是十分明确的,所以,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10〕。又说:“从1844—1845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特别是一个拥护路·费尔巴哈的人,就是在后来他也认为费尔巴哈的弱点仅仅在于他的唯物主义不够彻底,不够全面。”〔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这是不争之事实。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有人总是千方百计的否认这个事实,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所谓“实践本体论”,或“社会关系本体论”等等。显然,这些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也不符合近代以来人们公认的“本体”(本原)概念的含义——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谁的本原,因而世界统一于谁;本原的东西是“从来就有的”,是“不再有根源的根源的东西”。有些“实践本体论”者在宣称“实践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又声明“不否认自然界的先在性”。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本原只能有一个,而且它不再有本原。如果“实践”又以“自然界的先在性”为前提,那就是说实践以自然界(物质)为本原,岂不表明“实践本体论”太不彻底了吗!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有多种称呼:“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等。这些称呼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因为都说是“唯物主义”,至于“辩证”的、“实践”的、“现代”的、“新”的等等用语都不过是用来说明这种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而已。这些称呼既然都说是唯物主义,那就意味着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即主张物质是精神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因为这是“唯物主义”一词的唯一含义。如果一方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不是物质本体论,而是所谓“实践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那就必然造成人们思想混乱。有人似乎为了避免这种混乱,于是干脆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只有“实践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本体论,“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任何哲学都有本体论,而且不是物质本体论就是精神本体论,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超越”是不可能的,除非谈的不是哲学。
第二,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物主义对本原问题的回答包括反映论,因为肯定物质是精神的本原,就是肯定意识(认识、思维、精神)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等等。因而,承认认识是反映,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从认识领域来揭示物质是精神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或者说,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用物质本体论来揭示认识的本质(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以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有着重大区别。但是,区别究竟在哪里?众说不一。我认为,总的来说,区别就在于像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片面性、机械性,使唯物主义更彻底、更全面、更科学,而绝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抛弃唯物主义。就本体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直接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来理解世界本原,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含义)就在于它是精神的本原;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本体论(即唯物主义)彻底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自然观、认识论、逻辑学、历史观)。就认识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对于人的认识进行辩证思考。因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所谓“能动的反映论”,当然首先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看作认识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叫做“实践论”。其实,这种叫法并不科学,因为一则实践虽是认识的基础,但它毕竟不等同于认识,它本身不就是认识,而且作为概念它正是与认识相对应的(正如物质是与精神相对应的概念一样),而“反映”则与认识可以相通;二则能动性并不仅仅在于指认识依赖于实践,还在于指认识具有目的性、创造性、倾向性,这些并不能完全用实践来包括。有人又根据认识具有倾向性、选择性,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叫做“选择论”。这种叫法更不科学,甚至可以说是不伦不类,因为“选择”不仅不等同于认识,它本身不就是认识,而且也不是唯有认识才具有的特点,事实上,任何物质运动都有某种倾向性、选择性。令人不解的是,有人为什么那么反感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叫做反映论,不知他们究竟是为了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为了反对、否定它,可以肯定地说,否定了反映论,也就否定了唯物主义,也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前提,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2〕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它坚持了物质本体论,坚持了唯物主义。所以,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13〕列宁也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4〕这就是说,正是物质本体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运用才形成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直接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存在决定思维”(或“物质决定精神”)的社会表现,后者包括前者,但前者不能代替后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从社会历史领域来揭示物质是精神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或者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用物质本体论来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因而,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看作是物质本体论(即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推广”、“贯彻”,当是顺理成章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实践本体论”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有些“实践本体论”者宣称,哲学研究的世界是“人化自然”,而人化自然是人们实践“创造”出来的,因而“实践是世界的本原”。尽管他们一再声明,并不否认“自然界的先在性”,但是,按正常逻辑来说,只要断定“实践是世界的本原”,就不能再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可是,如果没有自然界,人到底能做些什么呢?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5〕“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16〕“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17〕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一开头就批判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分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做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资产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因为正是从劳动所受的自然制约性中才产生出如下的情况: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18〕可见,如果认为劳动、实践是人化自然的本原,是世界的本原,那就必定认为历史上的一切社会革命,特别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不必要的,多余的。因而,不管“实践本体论”者是否意识到,这个理论对被剥削阶级来说决不是福音。
上述说明,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如果把这块基石抽掉,那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就必将全部倒塌。
四、物质本体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由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家们分成两大阵营或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列宁又称它们为“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哲学路线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化为认识路线、思想路线,有什么样的哲学路线,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列宁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主张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主张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19〕列宁这里说的是两条哲学路线,而实质上也是两条认识路线、思想路线。所以,哲学路线、本体论是认识路线、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认识路线、思想路线则是哲学路线、本体论的具体表现。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很明显,这条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为理论基础的,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具体表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人们的一切认识和行动都必须反映和符合客观实际,而不能凭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办事。“理论联系实际”,是指人必须依据客观实际来运用理论,因时因地制宜,而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实事求是”,是指人必须从客观事物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透过现象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来指导行动,而不能随心所欲。“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指通过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便纠正、补充和发展认识。可见,这条思想路线的基本精神是,人的一切思想、认识都必须也只能是来自客观现实、物质世界,这无疑就是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意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意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20〕。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党的思想路线贯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而不是旧唯物主义、旧物质本体论。因为这里同时贯彻了实践观点和辩证法。
如果否定或拒斥本体论,也就否定或拒斥了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当然也必然否定或拒斥了党的思想路线,而同时,也就必然主张和宣扬以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为理论基础的思想路线。这后一条思想路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曾多次肆虐,给我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些教训应当永志不忘。至于有人主张一种所谓既不归属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又不归属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的思想路线,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只能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幻想。
总之,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顺利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注释:
〔1〕《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页。
〔2〕《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9页。
〔3〕《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92页。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621页。
〔5〕〔6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84页,第18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75页。
〔10〕〔11〕《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第58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8页。
〔14〕《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5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页。
〔19〕《列宁选集》第2卷,第36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8页。
标签: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恩格斯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哲学家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哲学史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