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意识论文,物理论文,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创设一些与教学或实验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氛围中通过观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我在讲《眼睛与视力的矫正》一课时,就先让一位视力正常与另一位高度近视同学一同上讲台裸眼看书。一段时间后,近视的同学戴上眼镜再与刚才那位同学一同看书。几分钟后,就请所有同学通过自己的观察提问。同学们都举手,提出了很多问题。就这样一个普通、平常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点燃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导火索,成为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追求新知识的强大动力,激起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浪花,达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他们潜意识地具备一种创新意识。
二、依疑导学,探究问题
我在讲授《凸透镜成像》一节时,就先拿来一台自己的旧照相机,指着照相机说:“它是怎样成像的?”学生都茫然了,脑海中都有了一个大问号,正当他们左思右想时我指明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再拆下镜头,让学生触摸镜头,感知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再利用实验室的凸透镜,平面镜等仪器来做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有什么不同,其成像有什么规律?结果很多同学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发现了其成像与平面镜不同,还有几组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出了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在简单地点评了本节课的效果后问道:针对这个实验,同学们还有什么异议?还想做什么实验?一部分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您有没有厚薄不同的凸透镜呢?我想看一看他们成像规律是不是一样?”;“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一个平行光源,我想看一看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图是不是与您讲的一样?”……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没想到就在这个周末就有两位同学利用所借器材做实验得出了一个焦距不变,物距变化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和一个物距不变,焦距变化的成像规律,且都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简单明了,真是奇迹。通过这样的教法,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达到了陶行知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发散思维,拓展问题
“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知识进化的源泉”,然而想象力又是建立在洞察力的基础之上,同思维的广阔性相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学过的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加以联系,并变换教学方式,进行纵向发散、横向发散、逆向发散、侧向发散、分合发散、颠倒发散、质疑发散、矛盾发散等;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代一代、反一反”等创造技法,使已知知识形成立体化,网络化。为学生架起由此及彼的思维桥梁,以拓展思路、丰富想象。同时让学生进行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强制联想、希望点联想、缺点联想,对具体的一个问题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明三知百、知百懂万、懂万疑亿的目的。如:我讲《重力》时,就提出了人为什么在地面上能自由行走,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而科普电影中的人在太空中不能自如地进行地面上所能做的事,甚至吃饭都像挤牙膏一样地将食物挤进嘴里?如果地球引力太大,即引力常数G太大,我们的生活又会这样,能不能说出几个场景呢?如果地球离太阳太近,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地球相对于太阳静止不动,又会怎样?如果没有月亮绕地球转又会是怎样的夜晚?对某些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讨论启发的内容,要设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力求引起思考和争论,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同时我还介绍了一个中学女生发现蜜蜂发声与翅膀下的一个黑点有关的故事。来培养学生求知欲及知难而上、不怕挫折与失败的坚强意志。有时也进行科普、物理学史讲座,来提高趣味性,让学生在趣味中发散思维。当然在学生发散思维有一点突破时,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敢于“怀疑”权威,敢于大胆地猜想。一学生课余问我,“力的单位能用牛顿命名,倘若我发现一个物理量,它的物理量单位可不可以用我的名字呢?”,我非常高兴地说:“能,只要你努力,将来你有了新发现,一定可以用你的名字来命名”。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触发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既敢于否定、敢于革新的魄力又克服了那些胆怯倦怠、认识片面固执等不良因素,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反馈知识,升华问题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某些教师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单向、轻多维;重积累、轻探索;重课堂教授、轻实验教学的不良倾向,严重地制约着物理教学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的发展,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为培养创新意识而只管过程、不管结论;只搞实践、不讲理论;只探索、不积累。应该多花精力,多动脑筋,把这几者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故在学生学习之后,要有知识反馈,当然更重视创新意识培养。所以我们在选题上,就得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从原始应用走向信息构建,并适当给予答案。适当选用一些不定型和探究创新型习题;与其他学科、未来知识联系的习题;观察、设计、判断、推理和悬念的习题;出一些“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练习;再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变题、编题、创新题设计比赛;时而组织学生针对同一内容相互间出题检查或针对某个问题让学生做实验或师生共同实验来探究。通过这一系列的复习检验,注重知识反馈,既了解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又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讲授“摩擦力”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一次针对摩擦力的编题,相互考察比赛,所有同学积极参与翻阅资料,捕捉生活实例,展现自己才华。通过这样的知识反馈活动,学生真正地把书本知识、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了升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物理学习更加生动活泼,探索问题的敏锐性也得到更好的体现。学生在这“左思右想”中广泛地涉猎一切知识,极大地提高创造成功的机会。
五、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提出的问题归宿于解决问题。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再将实际遇到的问题解决后,上升为理论,才体现创新教学的价值。而实现生活信息多而杂,只有打开了现实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通道,利用大千世界广泛的信息,才最易进发出“创造性火花”。在教学中应多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从新奇中发现规律,再应用实际。如:在一次讲解热学的一道题时,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根电阻丝放入可以改变水流量又透明的自来水管中通电发热,自来水管另一端用手感知水温:学生发现,水流越少,温度越高;水流越多,温度就越低,然后提出问题,用这样的热水器洗澡行吗?所有的同学都说不行,我又提出请他们利用这个装置改装成可以洗澡的装置。通过学生讨论,自行实验,结果有的在管内多装了几根电阻丝;有的干脆用了一根功率很大的电阻丝;还有一组同学干脆将电阻丝放入一大桶内;没想到的是就在其周末,有一位家长来到学校找我说:“真的感谢你,我家的电热水器洗澡现在才舒服。以前要么热水少,要么温度低,前两天我的儿子说他将电热水器改装一下就可以舒舒服服洗澡,还说是你在学校改装过,我就让他改装之后,真的很好”。“其实不是我改装的,而是你儿子在校实验改装的,只是打了我的牌子以便得到你的同意罢了”我说。由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得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自己实验、应用,同时开设物理选修活动课,扩大学生视野,发展特长个性,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大社会开展创造性活动,创建良好的创新氛围。
六、诱导遐想,创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问题,其实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提出了问题,就可以根据所提问题进行探究,像瓦特发明蒸汽机就是因为他看见烧开水时壶盖不断被顶起而提出为什么后探究实验的结果。这样一个普通的事实,在瓦特之前看到的人无数,都没有提出问题,当然也就不会发明蒸汽机了。现代中学生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灵活,他们有一种不易轻信,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学中把握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创设学生敢想、敢做、敢创的氛围,给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去创新问题,发明创造将不断出现。学生要敢想、敢做、敢创,教师就得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实施“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学生主动观察世界,观察社会,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解放学生的头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构筑新意,做到敢想,善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广泛与教师、同学交流,做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解放学生的双手,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合一,从事生产与实践,从事科学实验,从事发明创造,做到敢做、善做;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摆脱课业的沉重负担,摆脱种种考试的束缚,学点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干自己高兴干的事;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取得更丰富的知识,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去探究。让学生的头脑、嘴巴、双手、空间、时间均得到了解放,让他们有活动的时间,思维的空间,表现的场所,这样让疑问占据学生的大脑,不断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启迪他们的创新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技能,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为达到这个目的,我每教完一个章节,总得向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现象与本章所学知识有关?根据本章所学知识,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当然,创新发明不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培养启迪他们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培养他们进取、拼搏、竞争的意识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只有这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祖国有用之才;这样的素质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这样的民族才会是真正强大,具有活力的民族。
标签:创新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