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情结”与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_高等学校论文

“世纪末的情结”与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_高等学校论文

“世纪末情结”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世纪末论文,情结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整个高教界,从上到下,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热情地关注高等教育改革,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在这场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中,“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已成为讨论的中心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股高等教育研究热潮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浓浓的“世纪末情结”。

所谓“世纪末情结”,是指在世纪更替之际出现的社会或个人心理上的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反映。通俗地讲,这是社会大众或个人情绪上出现的一种解不开的疙瘩。高教界涌动的“世纪末情结”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反映,它既蕴含有面向21世纪的热切期望和欣喜,又潜在着在严峻挑战面前出现的忧虑感和危机感。类似的“世纪末情结”不只是在我国存在,在世界许多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在人类社会迈向21世纪之际,许多国家出现的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的热潮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的反映。只是在我国高教界,这种情绪反应更为强烈,忧患意识更加深重。只要我们查阅一下近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各种学术会议论文集和有关专著,可以发现,其中潜在的危机意识。

这种危机意识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高等教育的外部,即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市场化、科技革命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所带来的挑战;另一个是高等教育内部,即高等教育系统准备不足。也就是说,我国高教界还没有作好或没有完全具备应付各种挑战的准备,包括物质上的、理论上的、心理上的、体制上的、思想上的准备等。尤其是当人们把我国高等教育同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作横向比较的时候,危机意识更加强烈。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高教界出现的“世纪末情结”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心理思潮。它对于高教界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以及对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高教界“世纪末情结”中倍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找准了突破口,就有可能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突破口的探讨中,很多人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看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认为体制改好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关系理顺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了组织制度上的保证之后,其它方面的改革就有了基础。因此他们主张首先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家教委正式实施“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后,又有很多人把教学改革看成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为高等教育的任何改革,说到底都是为教学改革服务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都只能通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映出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其它方面的改革都是为教学改革服务的。只有首先对教学进行改革,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之后,其它方面的改革才可能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尽管不能说这些主张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似乎并没有找准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既不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不在教学改革,而在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思想是统率高等教育的灵魂。没有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任何改革都难以取得真正的突破。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许多举措不得不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各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中,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一些高等学校在更新或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时候,发现无所依循,不明了改革的方向何在,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改”的问题说不清,道不明。所以我们说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要义。这一点已为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所一再证明。如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为改革落后的教育模式,首先从转变教育思想入手。他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大学教育宗旨,要求全体师生员工转变观念,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有了大学教育思想的转变作基础,所以蔡元培先生对北大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使北京大学在很短的时期内成为一所学术兴旺发展的新大学。又如西方一些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改革也有其自身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罗伯特·M ·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的“百部名著”教学改革、詹姆期·B ·康南特和德里克·博克在哈佛大学推行的普通教育计划和核心课程改革都有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前者主张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后者遵循要素主义教育哲学。

借用一种现代化理论分析模式,可以把高等教育改革划分为三个维度或层次:一是物质维度,二是体制维度,三是精神或思想维度。物质维度的改革包括充实和更新教学、研究仪器设施,增加教育经费收入等;体制维度的改革包括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与分配体制及财政拨款体制等;思想维度的改革包括转变高等教育的本质观、功能观、人才观、教学观等。三个维度的改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思想的改革是先导,它对其它两个维度的改革提供指导原则。我国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较多的从现象上去研究问题,就事论是,侧重物质维度和体制维度的改革,对教育思想的转变重视不够,对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也很不深入,因而改革缺乏成熟的思想或理论作指导。所以,在一波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兴起之时,常常轰轰烈烈,而热潮过后,由于碰到深层次的思想阻力,便难以推行下去了。所以,我们说,高等教育要改革,思想转变要先行。

在有关转变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注意。许多人在探索教育思想转变问题时,常常持一种对过去的教育思想全盘否定的态度,主张推倒重来,“破旧立新”,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取代过去的教育思想。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并不陌生,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也不鲜见。

新的时代当然需要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转变本身也包含了需要有新的教育思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将过去的教育思想弃置一边,扔进历史的垃圾桶去。过去的许多教育思想虽然陈旧、过时,但也有一些不但有合理性,而且还有现实适用性。因此,转变教育思想不能对过去的教育思想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对现行的教育思想进行补充、更新,变过去的统一性为多样性,用多样性的高等教育思想指导变革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

多样性既是变革时代的要求,又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自身不同特点的要求。社会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要,打破统一性,建立主动适应机制。这种主动适应机制的基础就是多样性的高等教育思想。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遵循不同的高等教育思想,少一些统一性,多一些差异性,有利于各高等学校扬长避短,办出自身的特色,形成不同的办学风格。

转变高等教育思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仅举两例来说明用多样性取代统一性的问题。比如,职业性价值取向是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思想,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强调专业与职业对口,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往我国长期遵循这种教育思想,重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价值取向,使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教育过于专门化、职业化。现在要转变高等教育价值观,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价值取向,因为它基本上还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教育价值观。转变教育价值观就是要用多样性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办学,用职业性价值取向指导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某些本科大学,用学术性价值取向指导本科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各有所依,发挥各自的社会职能。再如,自主办学是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在过去的高等教育管理中,我们注重集权管理,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来管理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走向另一极端,让所有学校都享有同样的办学权利,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办学水平的高校,其办学的能力是不相同的。从对国外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在办学自主权问题上也不是对所有高校都一视同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所享有的办学自主权的差别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我们在遵循自主办学思想进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的时候,应当因校而异,区别对待。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应当主要是扩大本科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标签:;  ;  

“世纪末的情结”与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