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反应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模块论文,原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模块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该模块已经成为理科学生必选的模块。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有些内容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等,在以前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没有出现过,广大教师不太熟悉。本文拟结合这些内容,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供广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参考。
一、化学平衡常数的量纲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是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中编入了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内容。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化学平衡常数的量纲(或称单位)的处理不尽相同:有的带量纲,有的不带量纲,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呢?
实际上,平衡常数有实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之分,前者的量纲取决于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后者的量纲为1。
我们知道,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
分别称为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力平衡常数,它们都是从实验数据归纳得到的,所以称为实验平衡常数。这就是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的平衡常数。能使中学生很直观地体会平衡常数不随浓度或分压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只与温度有关,而中学用得比较多的是。
从上式可以看出,对于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之和等于生成物化学计量数之和的反应(即上述反应中a+b=g+d),的量纲为1(一般不写出),与压力、浓度所用的量纲无关。
而对于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等于生成物化学计量数之和的反应(即上述反应中a+b≠g+d),的量纲不为1,其量纲就与压力、浓度所用的量纲有关,这给有关平衡的计算带来许多麻烦。另外,某些反应中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平衡分压是无法由实验直接测定的,同时也不便于与研究平衡有重要价值的热力学函数相联系,因此大学教材中用得比较多的是标准平衡常数(,上标表示标准)。
总之,实验平衡常数的数值,常常根据实验时浓度或压力所采用的量纲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量纲的使用只要保持一致即可。对于不同的反应体系,如气相反应、溶液中的反应等,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对标准平衡常数有更深入的了解,请参考大学的《普通化学》或《物理化学》教材。
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对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人教版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别介绍了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判据和熵判据,并指出要正确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需要综合考虑体系的焓变和熵变。此外,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介绍了自由能变化(ΔG)。对于这部分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焓判据和熵判据是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两个方面,但都不能独立地作为自发性的判据。对于恒温、恒压不做非体积功(像机械功、电功等都属于非体积功)的一般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均如此),应该用综合焓判据和熵判据的自由能判据(ΔG=ΔH-TΔS)来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即:
ΔG<0,正反应自发(逆反应非自发);
ΔG>0,正反应非自发(逆反应自发);
Δ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ΔG=ΔH-TΔS,应该将焓变、温度和熵变3个因素综合起来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据此,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如表1所示(反应实例中ΔH、ΔS是、T=298.15K时的数据)。
表1 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分类
续表
2.对于化学反应自发性的认识
一般认为,在给定条件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叫做自发反应。需要说明的是:
(1)反应自发并不意味着反应迅速。例如,在100kPa、298.15 K的条件下,反应的ΔG=-237.1 kJ/mol,远小于0,说明该反应在给定条件下是自发进行的,即氢气和氧气可以自发地起反应生成水,而且反应的趋势还非常大。但事实上,在100kPa、298.15 K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将(g)和(g)混合在一起,无论经过多长时间,上述反应几乎不会发生,也观察不到水的生成。这是因为(g)和(g)的反应机理决定了其反应速率在100kPa和298.15K时是无限慢的。也就是说,化学热力学的判断只是提供反应自发的可能性,即预言在给定条件下反应能不能发生,发生到什么程度(平衡问题)等;至于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则要考虑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而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讨论的范畴。
(2)反应非自发并不意味着反应不可能发生。反应非自发,只是说明该反应在给定条件下不会自动发生。如果对反应施加外力,可以使非自发的反应实际发生,但是,该反应在给定条件下本质上仍然是非自发的。即利用ΔG大于0或小于0讨论反应的自发性时,指的是恒温、恒压不做非体积功时反应的性质。例如,在100kPa、298.15K的条件下,反应的ΔG=237.1kJ/mol,大于0,是非自发反应。即在上述条件下,(l)不会自动分解成(g)和(g)。但如果外界加入电功,则可以使(l)电解生成(g)和(g)。这是虽然反应的ΔG大于0,但在外界的帮助下可以进行反应的一个例子。但是,在给定条件下(100kPa、298.15K,不做非体积功),上述反应的本质仍然是非自发的,即不会自动发生。
(3)改变给定条件可以改变反应的自发性。由于反应的自发性与给定条件有关,所以改变给定条件可以改变反应的自发性。例如,在100kPa、298.15K时,反应的ΔG=130.2 kJ/mol,是非自发的;而在100 kPa、1273K时,上述反应的ΔG=-26.1kJ/mol,是自发的。即温度升高,反应由非自发变成了自发。但是,对于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如表1中类型2),即使升高温度,反应仍然是非自发的。
其实,反应自发性的判断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化学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除体积功外还做非体积功,则不能利用ΔG大于0或小于0讨论反应的自发性。此外,通常从手册中查到的热力学数据大多是标准状态时的数据(表示为,温度一般为298.15K),利用由此计算出来的ΔG来讨论反应的自发性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条件。对于非标准状态和温度不是298.15 K时反应AG的计算和自发性的判断,则远远超出了中等化学研究的范围,可以参考有关的大学教材。
三、沉淀的转化
“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是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之一。在介绍沉淀的转化时,人教版教科书通过两个实验:AgCl沉淀转化为AgI沉淀,AgI沉淀又转化为沉淀;沉淀转化为沉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应该说,这个结论对于绝大多数沉淀转化的反应是适用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不要将这个结论绝对化,认为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略大的沉淀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全面和不科学的。
因此,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是很容易实现的;而反过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较大的沉淀比较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沉淀的转化除与溶解度或溶度积有关外,还与离子浓度有关。当涉及两种溶解度或溶度积相差不大的难溶物质的转化,尤其是有关离子的浓度有较大差别时,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或计算,才能确定反应进行的方向。
对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涉及的以上内容,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向学生过分强调这些内容,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