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_消费结构论文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2001)-02-0039(05)

一、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是在线性支出系统(LES: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基础上,扩展的需求函数模型系统。1954年英国经济学家R.Stone、Klein和H.Rubin(1947)提出效用函数为基础,提出了需求函数的线性支出系统(LES):

式中,P[,i]X[,i]表式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表式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C表示消费总支出;待估计参数0<b[,i]<1表示边际预算份额,即在可任意支配的预算支出额中用于购买第i种商品的份额,当i=1,2,...,n则构成联立方程模型系统。方程(1)将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额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对该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后一部分预算总支出C中除去对所有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后剩余部分中用于第i种商品的部分。

但是,LES模型中总预算C是对所有商品的需求支出之和是内生变量,无法外生给出,使得模型难以估计。为了解决这个困难,Lluch提出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对LES作了两点修改:第一,以收入Y代替总预算支出C;其二,以边际消费倾向代替边际预算份额b[,i]。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生变量,而是由作为内生变量计算得到。在采用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时,可以假设在同一截面上,商品价格对于不同收入组是相同的,这样可使ELES的参数估计较为简单。由(2)式得:

二、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静态分析

我国统计年鉴中,提供了不同收入分组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的数据,可进行横截面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化与收入变化间关系分析,揭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总体特征。现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1.基本消费支出

采用ELES模型计算所得出的是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所谓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

由表4可见,1998年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为2508.93元,占城镇居民实际消费平均支出4331.61元的57.93%。各项基本消费需求支出占实际消费支出的比重,体现了居民生活中各类支出的基础性程度。从1998年城镇居民支出情况看,食品(75.01%)、衣着(50.84%)、医疗保健(56.56%)和居住(60.18%)的基本消费支出具有较强的刚性。比较基本消费需求支出与实际消费平均支出结构,可以看到以上4项所占支出比重很接近,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几项消费中基本需求支出作用显著。

2.边际消费倾向

从表2中计算结果看,1998年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14,即居民新增收入的61.4%用于基本消费支出。由各项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新增收入中用于增加食品支出份额最多(15.9%),其次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9%)、娱乐文化教育(8.5%)、衣着(7.7%),居住与交通通讯分别为5.6%和5.1%,用于增加医疗保健的支出最少(3%)。

3.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

根据消费支出额可计算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

式中,Y为不同收入类型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V[,i]为不同收入家庭对第i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平均数,即对第i类商品或劳务支出的平均数。

表5

城镇居民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1998年)

需求收入弹性可用于分析居民收入变动与其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较小(通常0<E[,1]<1),非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较大(E[,1]>1)。从1998年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看,E[,1]>1有三类消费,分别是家庭设备用品(1.65)、杂项(1.29)和交通通讯(1.07),表明这三类消费现阶段尚属于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中的“奢侈品”。E[,1]值接近1的有娱乐文化教育(0.92)和衣着(0.87),这两类消费增长与收入上升基本同步;食品(0.44)和居住(0.74)的收入弹性最小,是现阶段居民基本消费支出的“必需品”。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着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通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稳定,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且不稳定。从1998年城镇居民基本消费的需求价格弹性看,食品(0.369)、居住(0.432)、医疗(0.451)、衣着(0.53)和娱乐文化教育(0.546)等五类消费,价格波动对其影响较弱,属于生活必需品;其余的三项受价格影响较大。

三、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分析

现在采用ELES计算80年代末以来的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进行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分析。

表6 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1986~1998年) 单位:元

注:本表根据各年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及构成”表数据整理计算。

通过年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可分析考察期中居民消费结构的平均变动程度。定义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为:

式中,c[,10]为其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百分比;c[,it]为报告期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百分比;n为考察期年数。

1986~1998年间城镇居民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值为2.74%;其中,1986~1989年间平均变动度为4.96%。90年代平均变动度为2.55%。什么原因造成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减缓?由表8可见,1986~1989年间食品支出变化对消费结构变支度的贡献率高达47.68%,而在90年代其贡献率仅为3.61%。也就是说,80年代末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比重有较快速度下降,但进入90年代后该项支出比重变动不大,是导致消费结构减缓的主要因素。

表7 城镇居民基本消费结构变动度

单位:%

项目1986~1989

1990~1998 1986~1998

食品

7.09 0.83 7.26

衣着

2.3 34.61

家庭设备用品

1.76 6.07 5.79

医疗保健

0.43 2.43 3.19

交通通讯

0.1 3.27 3.48

娱乐文化教育

2.78 1.38 3.75

居住

0.41 4.4 4.82

杂项/

1.58 /

消费结构变动值14.8722.9632.9

年均结构变动度 4.96 2.55 2.74

从表8可以看到,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80年代末和90年代有很大的不同。8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最大的是食品、娱乐文化教育和衣着,这三项对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分别是47.68%、18.69%和15.47%。90年代居民消费变动最大的项目是家庭用品、居住和交通通讯,对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6.44%、19.16%和14.24%。这种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既反映了城镇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也反映了经济体制改变,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表8 各项消费支出变化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 单位:%

项目 1986~19891990~1998 1986~1998

食品47.68

3.61 22.07

衣着15.47 13.07 14.01

家庭设备用品11.84 26.44 17.59

医疗保健 2.89 10.58

9.69

交通通讯 0.67 14.24 10.58

娱乐文化教育18.69

6.01 11.39

居住 2.76 19.16 14.65

杂项 / 6.88/

近10年城镇居民基本消费结构变动有3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居民基本消费支出中居住、教育文化服务和医疗保健类比重增长很快。1986~1998年间,居住由4.97%上升到9.79%,教育文化服务支出由6.11%上升到9.86%,医疗保健从1.44%增长到4.63%。这3类基本支出的增长不仅是居民收入增加所产生的对住房、文化教育及医疗保健需求的上升,更主要的原因是住房、教育与医疗体制改革及相应价格的变动。二是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缓慢。由表9可见,按基本消费支出计算的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86年的64.8%下降至1989上的57.78%后,基本维持在56~58%之间。从世界各国的统计情况看,居民消费的比重收入国家均在50%以上,下中等收入国家大多在4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降低到30%多的水平,高收入国家在20%及以下。尽管按基本消费支出计算的食品支出比重,通常高于居民实际支出的平均值,但与相近收入国家的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偏高。三是家庭用品支出比重下降较大,由1986年占居民基本消费的7.52%降低至1998年的1.73%。从各国消费结构变动看,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在低收入国家比重较低,但在中等及中上收入国家比重有所上升,因为居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在家具、家用电器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较强,一般占消费支出7~145之间,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却出现了相反的现象。

表9 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比重 单位:%

与各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比较,为什么我国90年代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会出现食品支出比重偏高,而家庭用品支出比重又偏低的现象?已引起国内不少学者的重视,见解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原因在于同收入水平相比,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偏多偏好。也有人的看法恰恰相反,“我国恩格尔系数偏高,是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质量偏低偏差的反映。”笔者认为,尽管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等对一国居民消费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城镇居民90年代消费结构的变动,是体制改革影响在居民消费结构上的反映。从现象上看,恩格尔系数偏高和家庭用品支出比重偏低,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结果。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80年代大体在52~53%左右,但9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1992年降为48.17%,1995年又降低至45.05%;1996年起政府启动了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但到1998年居民消费率仍只有46.42%。在较低的消费支出水平上,食品消费是必需品,具有很大的刚性;而家庭用品类又有一定非生活必需品特性,由此导致食品支出比重偏高,用品比重偏低。从深层次讲,90年代的居民消费下降与住房、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密切关联。90年代开始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人们对未来支出增加的预期上升(居民消费结构中我们已看到这部分支出明显上升),使城镇居民对现期消费十分“谨慎”,抑制包括家庭用品在内的“非必需品”现期消费增长速度,增加储蓄是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理性选择。

本文总的结论是,90年代以来,一直由政府承担的城镇居民长期消费支出(住房、医疗等)正在逐步退出,居民收入不再仅仅用于近期日常性消费,还要顾及长期支出;与此同时,市场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确立,新旧社会保障体制间摩擦显著,人们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原有制度的福利而自行贷款购房,购买商业保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未来支出增加而控制现期消费,在两难的选择下,尽可能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本文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在实证上确认了这点。与各国情况不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除经济发展因素外,还存在深刻的制度性原因。本研究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尽快建立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改变居民长期消费支出不确定性预期。只有在长期消费支出较稳定情形下,居民才会根据其收入理性的分配近期与长期的消费支出。否则,任何降低居民储蓄,刺激消费的政策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标签:;  ;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