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着力解决论文,重点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关键时期的战略部署和更高的目标和追求,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特别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进行更艰苦的探索。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今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经济运行体制问题显现。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体制的矛盾很多,有些也很尖锐。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作为与市场发展的矛盾丛生,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形成了不良循环链。突出表现前些年,在某些领域的盲目投资造成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迫使其寻求国外市场,造成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相应增多。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管理部门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这又造成国内货币供应增多,从而形成相对宽松的国内信贷环境,为投资的过快增长提供了资金基础。再加上国内收入分配的问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拉动,于是形成了隐性通胀压力,没有直接形成消费价格指数的明显上涨,而是使资产价格水平,包括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又呈现一刀切的趋势,投资冷热不均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同时,金融环境和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建设比较滞后。以吉林省为例,今年上半年,省内的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仅为6.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并不适应。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资源和环境消耗过大。吉林省长期走着粗放式发展的路子,生产要素利用率低,资源和环境消耗很大。从产业的角度看,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第一产业创造增加值60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6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3%,而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增加值仅为100多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不足2%。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每百元资产创造利润,吉林为2.6元,上海为4.3元,低39.5%。从生产效率上看,工业劳动生产率上海为134862元/人,吉林为72419元/人;万元GDP能耗,上海为0.95吨标煤,吉林为1.89吨标煤,比上海高出0.94吨标煤。
2.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问题有待解决。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各项措施,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收入呈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吉林省为例,2003年全省人均GDP比全国高261元,而城镇人均收入水平却比全国低14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97元。这说明经济增长还没有普遍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城乡贫富差距也在拉大。1998年与2003年比较人均GDP由5916元增加到9334元,而城乡收入差距由1.8:1扩大到2.8:1。2000年与2003年比较城镇人口由1331万人上升到1399万人,增长5.1%,而低保人口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同时,竞争机会的不公平、竞争过程的不公平以及竞争结果的不公平问题也相当严重。
3.政府职能仍需进一步转变。多年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打造公共型服务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改革任务仍相当繁重,尤其是政府职能仍需进一步转变。目前,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一些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职责不清、权责脱节,行政效率不高;各级政府事权、职权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政企、政资不分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也难以真正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职能和管理经济的方式没有转变,难以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4.对外开放步伐有待加速。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外向度逐年提高,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我国经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体制和政策创新不够,对内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够,产业结构不优,抗击国外各种风险的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对外开放在国内还比较落后,开放力度不够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没有形成。突出表现在:一是规模较小。在外资方面,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辽宁分别是吉林省的22倍、21倍、21倍、14倍和13倍。进出口总值也仅占全国的0.46%,外贸对经济的贡献率仅为5.5%,远远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二是层次不高。尽管近两年吉林省“进口靠一汽、出口靠玉米”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出口产品仍以初、中级产品为主,附加值高的名牌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很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引进国际知名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不多,利用外资重大项目比较少。另外,对外通道建设相对滞后、工作氛围不够浓。一些领导干部开放意识还不强,企业开放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合资合作的面还不宽,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着力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以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具有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为重点,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对外开放以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
在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尽快转变增长方式,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加速企业改制、市场建设和农村改革步伐,是增强竞争实力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1.加速创新步伐,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在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上下功夫。企业是主体,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速创新和消化吸引再创新步伐,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改组和重组,发展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出发,抓紧实施全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计划。使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尽快转向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型国有企业,应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改制;中小国有企业,要全面放开,尽快退出国有;新设企业,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需的领域,采取国有独资形式。企业改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通过改制,实现资源向支柱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增强竞争力。
2.健全市场体系,培育要素市场。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竞争机制。除了搞好批发市场等传统的市场外,还应集中力量搞好现代物流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围绕汽车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服务。在要素市场的建设上,要全面发展土地、信息、技术、劳动力、金融以及产权市场。尤其要发展好金融市场,在加速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资金瓶颈。
3.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自愿、有偿、合法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完善粮食购销市场体系,把粮食流通搞活。搞好征免农业税、粮食直补以及对特定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改革。加强农业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扩大支农服务。
(二)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对吉林省来说,就是要把2700万吉林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到“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方针上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避免竞争中不公平问题的产生。
1.完善公平竞争的要素分配制度。确保要素分配条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一方面要规范非劳动力要素的初始占有。既要防止公有资产向部分个体非法转移,又要杜绝部分个体通过非法渠道积累不义之财。保证不同个体的非劳动力要素占有数量的相对公平。另一方面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资,特别是加大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确保每个公民在初始教育中享受公平待遇。
2.加大落后地区改革的力度,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一是加强政策倾斜,通过税收、市场准入、经营许可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落后地区资源开发。扩大就业,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回报率,从而提高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二是加快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投资的附加成本,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在农村地区率先进行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改革,加快劳动力的流动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3.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现有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在改革过程中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引起的。因此,需要用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一是要尽快在垄断行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消除行业收入分配的差距。二是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完善国有公司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转换政府经济职能,尽可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从制度源头上杜绝各种形式的“寻租”和腐败。
4.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再分配过程中的调节功能。一是完善税收体系,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建立公平的税负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为核心的多税种、立体式的税收调节体系。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善落后地区区位劣势。加大财政对落后地区进行补偿性转移投资力度,逐步改善落后地区的区位劣势,使其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和相对优势的发展条件。通过经济发展来拉动落后地区及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上升。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使城乡保障一体化。
(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更是全面深化经济社会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经济管理必须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办事,这对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1.转变行政观念,建立精干、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关键是要转变行政观念,实现从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向适合市场经济和WTO规则的“服务型”管理转型;政府管理职能由包揽一切的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政府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钱、管物、管人的“行政—控制型管理”,转到制定规划,维护秩序,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的“行政—控制和规则—服务相结合型管理”上来。切实转变作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亲民亲商理念,努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2.不应该管的事不要管,应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从而更大幅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沟通、服务和桥梁作用。政府在不越位的同时,强化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由行政性直接管理转变为以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调控,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职能,搞好总体规划,引导各行业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履行保护产权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加快建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3.推行行政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也是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律责任。进一步规范行政立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全面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健全高效的政府机构,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确保政令畅通。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4.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做到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不“缺位”。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促进就业放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首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5.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是克服体制性障碍,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建立公共行政体制,完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从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体制基础。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理顺部门分工,合理设置机构,坚持一项工作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加强综合协调,创建公共行政管理新体制。调整政府分级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一站式”服务、“窗口式”办公和“首问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开放型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需要。要着眼于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与政策,健全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形成稳定、透明、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的全面提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实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社会也必须依赖于扩大对外开放,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引进更多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扩大进出口规模与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快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深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要努力推进五大产业开发和建设,以规模带结构,以结构促规模;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二是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走出去”,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吉林制造”品牌形象。三是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是一种不出国门的劳务输出,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要在依靠国内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和市场。同时,努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2.加大投资促进力度,实现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的新突破。加大吸引外省民营企业资金力度,参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积极引进域外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股份制等形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工作机制,营造招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要在抢抓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的同时,以世界的眼光,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着力引进国际大公司重大制造业项目,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实现对产业结构的根本性的调整,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为吉林环境保护、降低能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环节提供支持,加快吉林作为东北亚中心建设的步伐。
3.强化与国内经济圈和周边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和友好省市的合作。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信息、经验和人才的交流,促进投资和贸易发展。加大东北各省之间区域合作力度,积极参与东北亚特别是图们江流域国际区域合作,建立高层互访和联席协调机制、部门沟通联络和企业互动机制,促进东北各省市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与交流,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东北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