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两位朋友接连从学校辞职,问及原因都谈到了一个教育管理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不像以前学生好管理,你吼叫两句阴个脸色他就会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听你的话,尤其是在中小学和生源较为薄弱的学校。此问题具有缘起性特质,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课堂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影响学生成绩,导致家长有意见,学校也给其施加压力,从而老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这无疑是当下教育教学中的软肋。
联系当下,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对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感触愈发深刻。
首先从顶层设计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师范院校的师范课程设置中,基本都没有设置管理学,导致人才培养一开始知识结构是欠缺的。同时在各地市的教师考试中,基本都没有管理学这一门的加入,大部分只是考教育学、心理学或者专业课,这样的统筹安排没有在教师的心中形成管理的意识。
其次,管理的学问侧重隐形的学问,不是表面上看得见,摸得着,是空气,是太极,是微妙的心理斗智斗勇,是各方关系的有效统筹,是事理逻辑和人际逻辑的有效平衡统一,用在军事上成就了《孙子兵法》,用在经济领域呈现的则是各种高级MBA或者EMBA等等。而如果将管理的学问巧妙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也必将产生重要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和有效调动中,将会产生革命性的效果。为什么教育管理学已运行多年,却没有和实践充分结合,没有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狮吼功”“钟旭脸”,我认为主要是管理作为一隐形的学问,没有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
最后,管理学较为综合,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在某个领域更需要实践的磨练才行。同时,在国外大或者较大的平台上搞管理的薪酬都非常高,学费也非常贵,而作为基础性的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上述领域,对人才的吸引、各方的投入都比较弱。综合素质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很难愿意真正掌握这门学问,服务于当下的行业领域。但是因为有难度,效果比较明显,作用比较巨大,如果将其深入细致地嫁接到教育教学必将产生非凡的现实教育影响。
那如何将涉猎极广的管理艺术充分注入到教育领域,尤其是课堂教学领域,给其增添新的教育内涵,激活教学潜力,这里面的天地大有可为。
首先,要明确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几个概念的界定,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本本主义。我们在这里主要谈教育领域管理艺术的运用和把握,主要强调实际运用,而不是强调理论概念阐述、搭建逻辑架子。我们这里的管理主要是规则设计的意思,我们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化用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意识,不断提炼总结管理的经验、方法和规律。我们所要谈论、所要对接的主要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管理学问最鲜明的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最需要管理学问的地方,因为在这个教学的核心阵地处理不好,一切都会受到影响。以上我们对几个概念外延的基本界定,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对接两者的优势。
其次,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镇。有人说,当你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不再生气的时候,说明你对教育的本质有了彻底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情的变化,对教师们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没有突破这一关,接下来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之月。就像种地一样,地整不好,草拔不净,庄稼是长不出来的。所以课堂管理意识是第一大前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谈到课堂管理,都会说以前的学生如何如何、现在的学生如何如何,两相对比之下现实教育在这个新挑战面前无奈,无奈之下很少有人去找理论上的办法出路,大都是延续老经验、老办法、老武器等等,学生起了抵触情绪,教师还累了一身病,造成了矛盾的不可调和和双失局面的产生,根本无法适应当下新的教育现实。大多数老师都止步于此,没有继续探索,没有感受到管理带来的魅力和便利。当有这个意识之后,面对再调皮的学生也不会生气了,你只要设定独特的个性的管理机制就行,设计好规则让其跑就行,就如同给电脑设计软件一样。无论是调皮还是学习好的孩子,要因人而异,分层管理。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讲道理,这个时候管理的学问、游戏的思维就要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孩子的想法很复杂也很简单,只要设计好环节规则,一般都是全力以赴投入,很少有人反思为什么这么做。当然,这也跟每一位老师的用心设计程度成正比。这样既能安顿课堂秩序,又能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思考聚焦的能力。当你除了用爱心教育孩子之外还能用规则管理和设计教育学生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再次,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技巧策略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脑子转动起来,激发起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学习者”。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中,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集中精力,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是一个人能集中精力关注一件事的时间是有限的。心理学研究后得出统计数据:7~10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是15~20分钟;10~12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是25~30分钟。学习需要孩子主动、持续的注意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实际注意的时间还要少于上述的统计数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只有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才会引发思考,真正的学习才会实现。课堂教学改革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核心要素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由低效课堂到有效课堂,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分组比赛是比较好的方式,把要讲的知识点嫁接在比赛的轨道上,教师只需做好裁判员就好了。这种方式尤其是在中低年级,可以是说的比赛,也可以是写的比赛。在这种局面下,每一个学生都被紧紧地吸附在规则的轨道上,就不容易出现趴睡、起哄、说话等各种扰乱班级秩序的局面。
最后,谈管理不是冷冰冰的规则,里面也要讲求温度,两者结合不可偏废。在教育领域,爱字为首,没有其存在,人性一片荒芜,规则设计都失去了意义;相反,没有规则管理,爱如浮萍随波逐流,这是爱的浪费,爱得毫无价值。同时管理课堂也不是完全不节制的放纵,热闹的课堂未必就是高效的课堂。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充满欢乐,但只是为了追求热闹而热闹、为了快乐而快乐,没有通过情感的愉悦引发学生内在思维的愉快体验。这样的课堂思维含量不高,是没有真正的思考的假热闹。有句俗语不是说:“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不在学习上,只是机械地附和,乐得轻松自在。“快乐”与“思考”并非孪生兄弟,让课堂热闹起来不难,难的是两者的结合与平衡。一些教师既长于表演也善于导演,如何在快乐中实现高效,这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
作为管理者,教师必须掌好舵,知道朝哪个方向管理,知道为何而管理,否则就只是盲目地维持秩序而已。那样的管理,只能使学生越来越傻。只有教师成为合格的思考者,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当你面对吵闹、乱做一团的课堂的时候,你不再是大声呵斥、厉颜怒色,而是很自然、很正常的时候,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科学的环节设计,有效的兴趣引导,是从教的不二法门,是教师知识传达的制胜法宝,也是维持教学秩序的有效武器。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论文作者:刘子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学问论文; 规则论文; 领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