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内科收治103例脑卒中后不良情绪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西酞普兰组,51例)和对照组(阿普唑仑组,52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措施上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而对照组则给予阿普唑仑治疗,出院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差异。结果:两组入院时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1%及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对老年脑卒中后的疗效及不良情绪改善更具有优势,安全性良好,临床推荐使用。
关键词:脑卒中;西酞普兰;情绪;临床疗效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危害人群绝大多数以老年人为主[1],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抑郁和焦虑。有文献表明脑卒中后焦虑(post-stroke anxiety,PSA)的发生率范围为27%~79%[2,3],因而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有较高发生率,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及生活质量。而患者的心理状况将直接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结果,治疗同时应采取心理干预治疗,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以及日常行动能力有一定积极的作用[4]。本研究收集我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脑卒中病例,探讨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脑卒中后疗效及不良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03例,其中脑梗死51例,脑出血52例,男60例,女43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6.36±9.87)岁。观察病例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或MRI影像检查支持诊断,并经临床确诊为脑卒中;②年龄≥50岁,≤80岁,意识清楚,无语言障碍影响交流沟通;③患者知情同意,愿意参加并配合观察工作。按照用药方法分为观察组(西酞普兰组,51例)和对照组(阿普唑仑组,52例)。观察组病例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26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7.36±9.87)岁;对照组病例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24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6.75±8.74)岁。两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两组给予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西酞普兰10~20 mg/d,2周后疗效不明显增加到40 mg,晨服。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片0.2mg/次,3次/d,睡前30分钟再服阿普唑仑0.4mg,两组观察期内不使用其它精神类药物。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完成。SAS及SDS各有20分项目,按1~4级评分,所得原始积分转换成标准后进行比较和评估。SAS标准得分50~59、60~69、>69三个区间分别为轻、中、重度焦虑。SDS标准得分53~62、63~72、>72三个区间分别为轻、中、重度抑郁[5]。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资料采用频数(%)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间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对比
由表1可见,两组入院时SAS评分和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所下降,各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比较: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6周后均有一定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后焦虑或抑郁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患者脑卒中后情绪障碍问题,对患者个人正常情绪有较大影响,不利于患者病后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通常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因素主要来自对患病事实无法接受、不习惯身体部分功能丧失、担心家庭、工作、生活的影响[6]。传统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对脑卒中后不良情绪有一定临床疗效,但药物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西酞普兰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情感障碍治疗药物,属于高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其特异选择性较同类药物高,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7]。西酞普兰对乙酰胆碱、组织胺等其它受体的选择性接受性少,尤其对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再摄取影响很小[8,9],特选特异性高、副反应更小,因此,比较适合老年性伴有躯体病的患者。
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对照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治疗一个疗程后西酞普兰总有效率达到84.31%,而阿普唑仑仅为65.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西酞普兰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常规精神障碍调节药物。观察组患者对西酞普兰耐受性更好,见效更快,口服药几天后可见焦虑症状改善,1~2周时患者焦虑症状明显改善,没有发生严重不良药物反应。据本研究临床观察发现,仅有5例发生轻度有口干。精神障碍调节药物的药物副反应通常在治疗开始的第1周左右比较明显,随着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改善,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而阿普唑仑组出现1例躁狂现象,10例出现不同程度口干、恶心现象,可见西酞普兰在副反应方面也具有优势。老年患者多伴有器官功能减退,用药时应从小剂量10~20mg/天开始,疗效不明显情况可逐渐增加用量,最大剂量不超过 60毫克/天,这样可以保证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文献报道西酞普兰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不良情绪患者更为安全,依从性更好[10]。
综上所述,西酞普兰见效快,药物副反应少,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安全性更高,依从性好,可做为老年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治疗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陈俐,杨超豪,谭红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42(4):320-323.
[2]向代群,李蓉梅,李伟,等.脑卒中后焦虑与瘫痪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94-3895.
[3]牛好敏,刘远洪,葛晓航,等.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临床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2006,21(8):586-589.
[4]张东清,曾伟杰,熊丹.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 西部医学,2014,26(6):757-759.
[5]郑磊磊,李惠春. 常用焦虑及抑郁评估量表[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5):334-336.
[6]刘松怀.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心理干预[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9):721-728.
[7]Hosseini SH,Espahbodi F,Mirzadeh Goudarzi SM. Citalopram versus psychological training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Iran J Kidney Dis,2012,6(6):446-451.
[8]王树理,葛茂宏,王旭光,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9,19(10):5-6.
[9]Kamarck TW,Muldoon MF,Manuck SB,et al.Citalopram improves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mong high hostile adults:results of a placebo-controlled intervention[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1,36(7):1070-1079.
[10]B?r KJ,Schuhmacher A,H?fels S,et al.Reduced cardio-respiratory coupling after treatment with nortriptyline in contrast to S-citalopram[J]. J Affect Disord,2010,127(1-3):266-273.
论文作者:陈鹰,黄小雄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普兰论文; 脑卒中论文; 焦虑论文; 患者论文; 抑郁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