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对比论文_汤莉,熊燕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对比论文_汤莉,熊燕

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对比。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状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和MRI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效果。结果 采用CT检测时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MRI检测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1、11.983、4.573,P<0.05)。结论 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进行诊断时CT、MRI效果良好,但MRI诊断价值更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CT;MRI;诊断效果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为肝细胞构成的良性结节,但临床发病率较低。此种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为边界包膜并无实质性肿块,此种症状和肝细胞病变较为相似,此种问题常会致使患者病情被漏诊、误诊。患者治疗不当则需接受重新治疗,进而使得病情持续发展,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各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诊断。男37例、女30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1.34±1.64)岁,病灶直径1.5~11.5cm,平均直径(6.24±0.27)cm,病程4~8d,平均病程(6.20±0.16)d。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CT检测方式:检查之前,叮嘱患者禁食和禁饮8h,在检查之前叮嘱患者服用2%葡胺溶液。检查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之后采用美国GE128层螺旋CT机对患者腹部予以常规性扫描,扫描时层厚控制在5mm,之后于患者肘正中位置静脉注入对比剂由于强化扫描,其中层距控制在0.625mm,厚度3mm,螺距0.99:1,电压120KV,扫描之后采用AW4.6图像处理,对患者扫描结果予以平面重建,重建时层厚控制在2.1mm,之后观察患者病灶大小和形态,分析强化扫描前后数值变化。

MRI检查时主要诊断方式:患者扫描前1天服用缓泻剂予以肠胃清洁,之后采用美国GE1.5T超导磁共振机进行扫描。扫描时多采用T1W1、T2W1以及矢状位T2W1个冠状位扫描,层厚为7mm,间距控制在8mm,扫描范围375mm×375mm。为患者注入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层厚控制在2.5mm,层距2.5mm,扫描范围400×375mm,矩阵为256×169mm。

所有研究对象均获得图像,且为同一组患者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检测,同时所有医生均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并进行最终诊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下患者检测符合率、漏诊率、误诊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67例患者数据,以X2检验诊断结果等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x±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组:符合率41例61.19%、误诊率11例16.42%、漏诊率15例22.39%;MRI组:符合率61例91.04%、误诊率0例0.00%、漏诊率6例8.96%。

采用CT检测时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MRI检测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1、11.983、4.573,P<0.05)。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为良性占位病变,也有研究指出此种问题在肝脏占位病变中占8%[2]。疾病发病原因依然处于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此种疾病和患者肝组织血栓、血管异常有组织结构受损有重要关系,也为肝细胞对获得性、先天性异常血管所引发负担局限性增生反应[2]。

检测时发现切面中央位置出现瘢痕,血管异常增粗,病灶内部肝细胞形态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肝小叶结构也并未出现异常,进行MRI检查时,病变位置内T1W1信号为稍低以及等信号,T2W1信号则主要稍高或为等信号。进行CT检查时,病变位置密度主要为高密度以及等高。病灶中央瘢痕组织中常会存在胆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慢血流血管,因此采用MRI进行诊断时中心位置多呈星芒状,长T2、T1,但CT检测时则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星芒状。因此可知两种检测方式均可诊断出疾病状况,但MRI主要通过加权成像的方式以及多序列组合方式进行,因此无法将病变位置和内部组织结构充分显示,在病变边界定位上也无优势[3]。两种检测方式虽然都可进行病变位置检查,但MRI检测时可通过加权成像、多序列组合的方式进行检测,不仅可充分显示出病变内部组织同时也可将病变边界充分显示出来,因此优势更为显著。但深入分析时发现CT强化扫描和MRI强化扫描较为相似,动脉期病变位置显示较强,且中央主要呈现为低密度。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中央瘢痕逐步强化,此种情况和血管变化以及管壁增厚有重要关系。但CT强化扫描时对组织敏感度明显低于MRI,但由于采用CT检测时后期处理能力较差,因此薄层重建密度分辨率高,进而可为诊断提供有效组织学信息。

综合分析可知,CT以及MRI两种检测方式均可对疾病进行诊断,但MRI诊断符合率更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慧慧,赵心明,郭炜,增强CT纹理特征在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肝癌中的应用价值[J]. 癌症进展, 2017, 15(5):576-579.

[2]李春辉,方进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CT、MRI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5):619-622.

[3]贺利霞,刘晓妮,蒋洁 .超声造影结合CT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 16(12):98-100.

论文作者:汤莉,熊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  ;  ;  ;  ;  ;  ;  ;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对比论文_汤莉,熊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