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几点反思——以“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光合作用论文,几点论文,为例论文,之源论文,教学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无理无据、仅凭教学经验,否则将毫无应用价值。教师应该作好准备工作,例如,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目标设计的参考依据方面存在着不少典型问题,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课程标准分析 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这个环节不重视甚至忽略,只抓教材进行分析。这个观点相当错误。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是教学目标设计前期工作重中之重的环节,是教学目标设计最重要的依据,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目标,在此前提下研究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将课程的宏观目标与具体的内容标准融为一体,使课程目标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1]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学习“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后应该达到的最低水平,例如: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这一知识要求学生达到理解水平。说出叶绿体结构及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能简要描述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2.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这一知识要求学生达到应用水平。通过探究,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作出归纳、总结。另外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此建议要求学生动手实验。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结合课程标准对相关知识的一次教材领域的详细分析,主要包括知识的所在位置、在整个生物教材中的地位层次、主要组成部分、整个知识的前后思路及其重点难点的分析。教材分析不仅要针对狭义的教材进行分析,还要结合课程标准,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学情研究教材。实际教学中,教材分析越趋向于框架的整合、机械的罗列、套话的使用,实质性的东西越少。所以,进行教材分析时,一定要态度端正,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 对“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可进行如下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的内容。课本先给出了光合作用的定义,然后着重以科学家的三个实验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最后总结出光合作用反应式。这一点分析,呈现了本节知识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教材的前后思路以及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属于细胞代谢模块,前一部分细胞结构这一大模块中第3章第2节叶绿体相关知识和本章第1节酶等知识的学习为这一内容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节内容的学习又为后续细胞的生命历程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点分析,呈现了本节内容与教材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进度,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前期工作。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是一节重要的内容,在升学考试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对于学生感悟生命、热爱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分析,表明了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及评价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加强对本节知识的重视,对达到教学目的有重大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设计,设计前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什么才算深刻,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认知发展阶段、学习动机、已有的知识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教师在学情分析时,往往只关注与学习方面有关的学生特征,忽略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在与“人”打交道时有什么特征。人际交流,特别是以学习为目标的人际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发展学习者思维的重要手段。[2] 对“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可进行学情分析如下。 知识水平:学生在初中七年级上册第5章“绿色植物与生物C—O平衡”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

释放

”中已经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知道了它的原理及生产上的应用,因此对本节知识并不陌生。 心理水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1岁至成人的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高中学生自然也属于这一阶段。此阶段个人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能够采用假设性思维、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这就为本节内容的教授方式和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以上两点分别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作了详细的分析,但是缺少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分析,所以应补充。 交际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性格基本定型,喜欢与同龄人交朋友,很少与父母和教师谈心;人际交往不复杂,愿意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建立合作关系。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是一线教师存在问题最多的环节。对由哪些内容组成,怎样表述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怎样选择行为动词,如何展现行为程度,等等,下面结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目标表述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三维目标 新课程生物教学目标设计以“三维目标”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涵盖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从三个维度目标展开,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进行具体化设计,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学习知识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避免表述时“虚”“大”“空”。例如,对“使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小组探究,养成探究能力”“学习本节内容之后,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都显得“空”“大”。这样表述往往给学生一种教师在偷懒、使用套话、流于形式的感觉,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具体化设计。可修改为:使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小组探究,能够完成实验并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学习本节内容后,关注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认同植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觉保护身边的绿色植物。 (二)ABCD陈述法 马杰提出的行为目标陈述法,经过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提的改进,成为ABCD陈述法: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ur)+行为条件(Conditions)+行为程度(Degree)。实际教学目标表述时,行为主体可以省略,行为动词和行为程度一定要体现出来,因为缺少行为动词,整个教学目标无法设计,缺少行为程度,目标表述不到位。这一点在下面会进行详解。行为条件最好要呈现出来,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在什么范围内进行学习可以达到相应的水平。本节行为目标可表述如下: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获得合作学习的能力;使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小组探究,能够完成实验并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三)行为主语切记是“学生” 教学目标设计强调行为主语是“学生”。然而,由于思维定式或者是疏忽大意,教师在表述时往往使行为主语不知不觉换成了“教师”。例如,本节教学目标表述中,修改前为: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修改后为: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养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换为“养成”,就使得行为主语由“教师”变成了“学生”。所以,表述时要求教师对于语句要精雕细琢,逐句分析,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目标应该如何表述。 (四)行为动词的选择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将学生学习后所应该达到的各方面水平具体化,将学生的学习程度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以便于检测。所以,行为动词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少一线教师在选择行为动词时,不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依然用“理解”“掌握”“了解”等模糊性词汇。选择行为动词,首要工作就是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附录中有学习目标的说明一项,从“知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情感性目标动词”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不同的水平有不同的要求,选择的行为动词也不一样。 (五)行为程度的展现 行为程度主要由副词体现,是修饰后面紧跟的行为动词的,目的就是展示行为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要达到什么程度。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行为程度的展现,使得教学目标表述模糊,没有层次感,没有具体性。教学目标表述中加入行为程度,会使学生更加清楚明了地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如果知识目标表述为:“准确识别色素带上所指色素的排布顺序”“准确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含量,并简要说明其功能”,就使得学生清楚地知道学习本知识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行为程度的展现要利于进行分层教学。对于优等生,可这样表述:用自己的话准确说明光合作用过程并画出简图;对于中等生,可这样表述:用自己的话大概说明光合作用过程并画出简图;对于潜能生,可这样表述:结合课文讲解,小组讨论后,用自己的话基本能够说明光合作用过程并画出简图。 (六)尽显文字功底 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文字表达需有一定水平,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教师一次文字功底的展现,是一次文字运用的练习。一些动词的选取、一些副词的运用、一些介词的选择,都需要教师深思熟虑之后,在自己脑海所呈现的词语中找出最能恰当表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具体目标的词语,使教学目标表述精确、具体、明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大量阅读,不断对语言文字进行练习,揣摩词语的含义,辨析相近词语。
标签:课程标准论文; 行为动词论文;
教学目标设计的几点思考--以“能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