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盛世话小康——历史学家姜义华阐述小康与盛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盛世论文,历史学家论文,当今论文,姜义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 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现在我们所提的小康和古代思想家所提的小康概念并不相同。然而,自《礼记·礼运 》论述“小康”和“大同”以来,这是一代代仁人志士梦萦魂牵的历史情结。到2020年 ,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国将第一次真正进入小康社会。
如今,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际,中国也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这13年来,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是社会最稳定的时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堪称“盛世”
古代思想家心目中的“小康”和“大同”
记者:姜老师,小康和大同最早在什么典籍中得到阐述?在古代思想家的心目中,这究 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模式?
姜义华:关于小康和大同的系统阐述,最早出现在西汉的《礼记·礼运》中,阐述人 一般认为是孔子。《礼记·礼运》大同篇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小康篇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 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 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在孔子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而“小康”是 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孔子一生在讲述修齐治平的道理,他关于 大同和小康社会的论述,实际代表了他的终极政治理想,就是说,他的“克己复礼”并 不是他的终极理想,而是他的渐进的政治理想的一个阶段,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实现 小康,再由小康而至大同。
记者:由孔子而下,一直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这种 理想的社会模式一直在被历代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所坚持和借鉴?
姜义华:是的。由孔子至孟子,小康和大同的理想被沿承,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主 脉。
这条主脉在历史上一直被延续了下来。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 思潮,即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和 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空想。尽管康有为和孙中山设计的方案不同,但康有 为在《大同书》中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思想,不能说没 有相通之处。
记者: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康有为的《大同书》吗?
姜义华:《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它是康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他依据《春 秋》公羊三世说和《礼记》中的“小康”、“大同”说,表述了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 即由“据乱”进为“升平”(小康),由“升平”进为“太平”(大同),那时人们都成为 快活无比的“神圣”。
在《大同书》中,尽管康有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精辟见解,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放出 异彩,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及康氏在政治实践上坚持改良的限制,使他这一独特的见 解只能成为一种乌托邦的空想。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 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记者:孙中山先生受《礼记·礼运》的影响也很深?
姜义华:孙中山把《礼记·礼运》大同篇作为一生的追求,他经常手书的,就是从“ 大道之行也”到“是谓大同”的段落,他经常题写的匾额“天下为公”四个字,是《礼 记·礼运》大同篇中的精髓。
记者:那么,在《礼记·礼运》小康篇中,孔子所推崇的“禹、汤、文、武、成王、 周公”时期,是否真正达到了“小康”呢?
姜义华:孔子所描述的“小康社会”,是被他理想化了的社会。其“小康”的含义, 也就是在夏、商、周的初期,经过战乱之后,建立了稳定的政权,发展了社会经济,社 会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取得了暂时的协调关系。维系整个农耕社会的是礼义道德,辅助以 国家刑法。归根到底,这反映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状态,实际上不能算是一种 真正的小康。
记者:除了关于小康和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在我国历史上,还出现过什么样的理想 社会模式?
姜义华:还有老子所推崇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 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春秋战国时代兵连祸结,社会纷乱,老子认为,消除祸乱的唯一办法,是建立“ 小国寡民”的社会。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那些描述实际上是一种不开化的状态,还处于半蒙昧的时 期。所以,“小国富民”,也仅是古代思想家的乌托邦思想。
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
记者: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小康”概念有什么新的含义?
姜义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小康”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家梦萦魂牵的词语,赋予 了新的含义,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激发了 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 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他又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 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1990年12月,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上,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 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而“小康之家 ”,“小康生活”等字眼,同时也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 素向往。
记者:当时,基于怎样的历史情况,使邓小平用“小康”这个字眼来描述中国式的现 代化?
姜义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证明,搞“人民公社”,搞阶级斗争,想“一步头进 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一步一步地走。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进入很成熟 的社会主义,而是要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按照小平同志的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 国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过去制定的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 目标,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所以在制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蓝图时,邓小平提出了“ 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提出了“小康”的概念。
记者:邓小平所讲的“小康水平”,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所提出的“小康社会 ”,这两者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姜义华:“小康水平”,指的是人民生活的水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 标,因此有时人们也使用“小康生活水平”这个词。“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 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
实际上,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是认识的深化,理论的发展,目标的提高 ,追求的升级。
当今“盛世”史无前例
记者: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际,中国随之也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 期。在十六大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将最近这13年称为“盛世”。 对此您怎么看?
姜义华:称为“盛世”的原因,曾培炎已经说了,这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9.3%,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 排名也由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可以这么说,这13年,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 期,是社会最稳定的时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堪称“盛世”。
记者:在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才可以被称为盛世呢?中国历史上又有 哪些盛世?
姜义华:历史上的“盛世”,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国家从大 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而稳定的一个时期。盛世的一般特征是国家统一、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文化昌盛等等,如历史上的 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
汉朝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也就是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 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 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其中文帝、景帝在位40年,史称“ 文景之治”。
唐朝也是这样,经过隋末的社会大动荡后,唐太宗任用贤良,虚怀纳谏,精简中央和 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到贞观末年,唐 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史称“贞观之治”。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唐玄宗 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关于康乾盛世的情况,现在的影视剧中已有较多的反映。
记者:以史为鉴,历史上曾出现的“盛世”对我们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姜义华:就讲康乾盛世,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本身就潜伏着对发展很不利的因素 。如闭关锁国政盛、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轻视科学、重农轻商等,一言以蔽之,康 乾社会并非全面发展,而只是某些方面强大。应该说,康乾盛世仍然是一种人治,国家 盛衰取决于皇帝的因素较多,取决于制度的因素比较少。
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一个社会的健康运行,需要各种所有制,各个不 同利益集团和各个领域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思想等诸方 面齐头并进,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奋斗 目标,是“全面小康”,是“均衡小康”,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记者:我们现在所处的“盛世”,和历史上的“盛世”相比,判断标准上有什么根本 的不同?
姜义华:封建社会里工业薄弱,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主要是以农业来计算的。西汉文 景之始时人口是5000万,唐朝开元盛世是8000万左右,清康熙时是1亿多,乾隆时超出 了3亿。当时,衡量经济是否繁荣的标准,就是农业上能生产多少粮食,能否养活那么 多人。
我们现在是大生产时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都在发展,中国人口是13亿,和整个 世界也有最广泛的联系,在中国世界化的进程中,执政党要使人民物质上富裕起来,精 神上丰富起来,体制上完善起来,保持可持续发展,任务是艰巨的,也是过去的“盛世 ”所不能比拟的。
记者:单说物质水平,您能否举一个例子,说明古今“盛世”发展程度的不同?
姜义华:康乾盛世,《红楼梦》里贾母吃补品,吃的是人参,这在当时是很高级的了 ;现在,我们的市场上营养品很普遍,要买人参,价钱并不贵,品种还多,普通工薪阶 层也能消费。
古代的“盛世”,是相对于“乱世”的概念,也就是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即使如此 ,唐朝杜甫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 现象。
记者:因此,我们现在所处的“盛世”,我们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里将要进入的小康社 会,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姜义华: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建设“更高 水平的小康社会”。我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每一个人要取得物质、精神 、政治生活的全面发展,要享受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要保证我们国家里的每一个成员 都要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平。当然,在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同的地区、不 同的省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存在先、后、快、慢的现象,这是正常的。
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真正进入小康社会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无论从政治、经济或文明程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小康 社会是前所未有的。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大同社会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历史学家论文; 小康工业论文; 康有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