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世界格局的争论_世界格局论文

今天对世界格局的争论_世界格局论文

当今围绕世界格局问题的争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局论文,当今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格局问题在冷战时期便存在争议。自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首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能决定世界命运、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之后,那时的争议基本上围绕两极还是多极化展开。苏联和华约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特别是美国肆无忌惮地于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单极世界论凸显,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论断再次受到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鉴于美国的霸主地位减弱、国际影响力下降,于是否定单极世界的无极论大为抬头;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美中相互依存关系空前加深,于是(特别集中在2009年)中国与美国共管世界的G2论开始流行。随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八国集团的作用逐渐被二十国集团取代,于是多极化论再次受到重视。总之,冷战结束20年来,尽管世界多极化趋势并未中断,但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导致对世界格局的热烈争议则是难免的。本文在对历史做适当回顾的基础上,综述当今在世界格局问题上的各种争议,兼谈一些看法。

中国领导人提倡世界多极化

中国领导人最早提出并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理论。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奠定了认识世界多极化的理论基础,对此人们耳熟能详,无须引证。此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和领导人在其他重要场合的讲话,往往都要提及世界多极化。例如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称:“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中国领导人关于多极化的思想和主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世界多极化进程的特点是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针对多极化的进程,中国领导人使用过“加速发展”与“曲折发展”两种提法。这是就不同时期世界形势发展的状况而言。至于导致多极化曲折性的原因,一般是指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凸显,南北差距和贫富鸿沟扩大,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第二,世界多极化并不像经济全球化那样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多极化与单极世界针锋相对,其主流是积极的。这与经济全球化包含的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明显交织、有时后者更为突出的状况有较大区别。上述中国共产党的几次代表大会报告都对多极化持肯定态度。1998年11月中国领导人在与俄罗斯领导人签署的有关世纪之交的联合声明中,说得非常明确:“国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这一趋势客观上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领导人有时也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相提并论,说这些趋势给国际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错综复杂的局面,因而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和压力。这里强调的问题方面,更多还是指经济全球化。

第三,世界多极化与建立国际新秩序、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反霸斗争紧密相关。中国领导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包含多层意思。一是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二是多极化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三是推动世界多极化,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大国争霸和瓜分势力范围的旧剧,而是要推动世界各国各地区平等竞争、互利合作、和平相处、共同繁荣。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制约,竞争共处。四是同时要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也就是说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五是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六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世界是行不通的。

外国一些政要宣扬世界多极化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冷战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建立多极世界的构想得到国际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同。各国的动机也许不尽一致,但是反对由某个国家主宰世界的意愿则是相同或相似的。

俄罗斯官方对世界多极化持坚定立场。叶利钦时期的做法,一是将多极化思想纳入正式文件。例如《俄联邦安全战略构想》中指出,“其他国家抵制俄罗斯作为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中一个有影响的中心的企图在不断增强”。1997年4月,俄中领导人专题发表了两国《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003年5月俄中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称:“世界多极化乃大势所趋,但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二是发表抵制单极世界的言论。1997年4月间,俄总统等人一再强调“不能接受美国庇护下的单极世界”。1998年2月叶利钦强调说,“当今世界由一个国家独霸世界是不可能的,也是很危险的”,多极世界是“最明智、最民主的一种国际社会体制”。1999年6月24日叶利钦和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谈中一致指出,“必须巩固和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担任总统期间,与中国领导人多次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提及多极化。例如2000年7月《北京宣言》中称:两国元首强调发展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2001年7月《俄中元首莫斯科声明》指出:“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民主、不对抗、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003年5月联合声明中称,两国主张“应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为基础建立多极、公正和民主的国际秩序”。2009年6月联合声明中称:“两国元首主张建立以多极化、平等和完整的安全体系、照顾彼此利益为关键要素的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架构,强调应在互利和非歧视的基础上,根据开放原则促进一体化进程。”2012年6月普京再度当选总统之后访华,两国元首联合声明中称:“新兴经济体的作用不断提升,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应对当今全球性挑战的必要性客观上要求各国团结一致,开展各种形式的协作和互利合作。”

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2008年8月31日梅德韦杰夫在俄南部城市索契接受三家本国电视台联合采访时,宣告对外政策五项原则,其中强烈指出俄罗斯认为世界应多极化,单极世界不可接受。

欧亚一些发达国家领导人主张建立多极世界。法国领导人较早认同多极化。1997年5月希拉克总统访华时便在联合声明中指出:“不断发展的中国和联合的欧洲将在新的多极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1月4日,希拉克在巴黎谈到欧盟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时,表示重申法国将为建立一个多极世界而努力。2000年4月6日,法国外长韦德里纳访问阿根廷,发表题为“法国、欧洲与多极化”的讲话,呼吁警惕世界单极化所带来的危险,强调“我们的愿望是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德国领导人和政界人士往往都是在与美国矛盾上升的火候上支持多极世界。2003年5月28日施罗德总理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召开前夕,面对柏林勃兰登堡门前20万听众表示“我确信文明社会需要一个多极世界”。早在2001年9月10日,当时的总理科尔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发言说:“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多极的世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继续存在。但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力量中心:欧洲、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欧洲其他国家领导人也赞扬多极世界。2001年8月,葡萄牙总理、社会党国际主席古特雷斯在德国发表演讲称,“必须把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作为优先目标,作为多极世界组成部分的区域集团,都保持自己的政治社会模式,才能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多极世界十分有利于建立对全球经济进行调控的框架,避免野蛮的毫无控制的全球化”。2003年6月1日瑞士联邦主席与胡锦涛会晤,双方“都希望推动世界多极化,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多样性”。

日本一些政界人士肯定多极化。早在1988年初日本首相竹下登施政演说时就说过:“长期由美国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力量支撑的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是日本、西欧和美国合作支撑世界经济的时代。”2001年9月10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第一次会议上称,冷战后由过去几个大国构成的格局被打破,世界呈多元化发展。

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领导人支持世界多极化。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1999年8月24日在同江泽民会晤时,表示目前确有一股势力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并以“人权”“民主”为名干涉别国内政,这确实令人非常不安。1999年7月叙利亚总统访问俄罗斯时,同俄总统在会谈中共同表示:“应创建一个多极世界,这个多极世界将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左右事态发展。”2003年6月23日,中国总理与印度总理签署的两国宣言中称,两国友好合作“也符合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利用全球化积极因素的需要”。2000年10月30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与卡斯特罗共同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主张建立多极世界,要让20世纪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两极模式成为过去。

单极世界论的盛行与批判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单极世界论源自美国政要,意在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鼓噪。后来随着中国和平发展势头强劲,也有人把未来单极世界套在了中国头上。

威廉·C.沃尔弗斯是始作俑者,1999年他在美国《国际安全》杂志第5期发表《稳定的单极世界》一文,首次明确提出冷战后的世界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称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缘政治地位,也是唯一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大国,世界上没有别的大国能与之抗衡。这个单极世界是和平而持久的,因此是稳定的。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2002年6月在华盛顿接见到访的中国代表团时,也说当今世界就是单极世界。

美国国务卿亲自出马宣扬单极世界、攻击多极化,赖斯开先例。2003年6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的她,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演讲,说“‘多极世界’决不是一个统一的主张,它是阻止战争必需的恶魔,但它并不能促进和平。多极世界是一种竞争理论,它带来竞争利益,在最糟的情况下,带来竞争价值”。影射攻击法、德领导人,说“更糟的是,一些人以赞赏、甚至怀旧的语气谈到了‘多极世界’,好像这是什么好事”。

英国历来是美国追随者。《金融时报》2009年12月5日发表题为“为何奥巴马不希望一个多极世界”的文章,认为衡量国家的实力有三个指标:物质财富、战略实力、实力本能。从这三个指标来看,相比其他国家,美国的优势明显,因此美国不认同世界是多极的这一观点。

反对单极世界的言论甚多,俄罗斯的批判尤其尖锐。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2003年8月22日在《消息报》发表题为《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一文,指出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事实表明,仅靠美国一己之力无法稳定这些国家的局势,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布什政府放弃单边主义政策,回到联合国行动的轨道上来;采取单边主义行动的做法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客观发展进程背道而驰,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同单边主义政策也是互不相容的;世界朝着多极方向发展。2007年俄罗斯“外交政策报告”称,“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彻底崩溃了”“一个强大和更为自信的俄罗斯正在融入积极的世界变革当中”。

美国政要和学者有时也否定单极世界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于1994年3月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如何实现世界新秩序》,认为“对世界的领导地位源于美国的力量和价值观,但它无权宣称美国在通过同其他国家联合而为它们帮忙,也无权宣称它拥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无限能力”。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一向语出惊人。他在《外交》双月刊1999年3—4月号刊登文章《孤独的超级大国》,认为“现在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是单极的。如果是一个单极世界,那就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和许多实力较小的大国,不存在实力强大的大国。这个超级大国就可以单独有效地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也不能阻止它这样做”。他提出,当代国际政治“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

对于中国的抬高,集中在2009年。有些人不仅把中国与美国等量齐观,而且认为中国可能成为单极世界。

影响较大的是英国马丁·雅克于2009年年中写的一本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同年6月26日英国《独立报》评雅克一书称,作者断定,中国将越来越多地作为一个替代发展模式的范例,这可能导致西方在每个领域主导的终结: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国如果不出意外,将统治世界。同年8月10日美国《时代》周刊文章评雅克一书,说未来最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形是“中国继续变得强大,最终在今后50年里,甚至在许多方面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就将成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国”。日本《呼声》月刊2009年8月号记者采访投资家吉姆·罗杰斯文章称,我认为今后将是“中国时代”。同年8月26日韩国《朝鲜日报》网站署名文章《“中国时代”比预想来得更快》。

无极世界论与非极化论的流行

无极世界论、非极化论,以及类似的言论,主要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开始广为流行的。

2008年1月18日,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带头呐喊。他在外国驻法使节新年招待会上说,冷战结束后一度形成的“单极世界”局面已经结束,数年前流行的“超级大国”一词业已过时,未来30年至40年内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无独有偶,也是同年1月18日,日本《时事解说》双周刊发表题为《日益复杂的“无极”世界》文章,其中引证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普曼的话说,目前世界上“缺乏出色领导国的现象”是一种“无极的世界”;当今世界不是走向有秩序的多极化,而是走向不稳定的无极化。认为由于失去了权威调停者,“无极世界将更加危险”。

中国有研究人员亦谈“非极化”趋势,称“多极化”虽然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不能准确描述世界政治发展的全貌。与“多极化”相伴随的还有一大趋势,这就是“非极化”。“非极化”的发展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要强于“多极化”,对世界格局发展的影响更大。如2008年5月14日《环球时报》刊登署名文章《“无极世界”意味着什么》,作者赞赏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提出的“无极时代”概念,认为民族国家的权力正在分散和下降,“美国优势”相对衰落之后,世界将进入一个无极世界。

俄罗斯也有响应者。《消息报》2009年5月27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俄罗斯著名政治学家兹洛宾认为,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无极世界,而不是多极世界。认为不会再有影响力超群的力量中心,超级大国失去了自身意义,地区国家的作用将要大得多。世界将变得不可预测,风险会增加,但会更加公正。

直到2011年还有人宣扬无极的另一版本“零极”。美国《华盛顿季刊》2011年春季号发表署名文章《迈向一个后西方的世界》,称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单极时刻”已经结束,全球进入一个后美国的、后西方的世界,单极世界已经让位给事实上的零极,新兴世界秩序取决于充满混乱和矛盾的地缘政治版图。

值得一提的是,与无极世界相呼应,在中国报刊上出现了世界格局“碎片化”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9日“年终特刊”记者写了一篇题为《世界格局步入“碎片化”时代》的报道。称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当今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世界格局处于权力的转移和扩散的过渡期,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多边外交、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将成为未来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

批评无极世界的文章则随处可见。例如2009年4月8日《环球时报》署名文章称,这位作者曾发表《迎接多极合作时代的到来》一文,是针对当时一部分美国学者对世界多极化格局持怀疑态度而写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外交学会会长哈斯先生。他认为多极化似乎不可避免,但多极实际上是“无极”,“无极”即等于“无序”,“无序”的世界是可怕的。

新两极论——美中“G2”共管世界

如前所说,中美“两国集团”G2论与无极世界论是在相同背景下几乎是孪生的。2009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华前后,相关议论之多如雨后春笋。

2008年6月11日,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发表题为《2020年的世界》的文章,提出从现在到未来一代人的时间,东方的一极无疑是中国,而美国作为西方一极的地位至少在未来10年也会像中国的地位一样稳固。同年9月26日俄罗斯《消息报》刊登署名文章《被遗忘的过去》,称中国将作为未来两极世界中的一极主导21世纪。2009年5月9日日本《产业新闻》发表题为《美中两极理论是否成立》文章,指出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最初正式建议奥巴马政府采纳美中两极体制政策,发表了建议构建G2特别关系的论文。此前,哈佛大学历史学者尼尔·弗格森也强调美中两国在经济层面的相互依存,并且创造出“中美国”(Chinmerica)一词。还有许多说法,标题一目了然。同年日本《选择》月刊5月号文章《美中两超时代的开始》;5月1日法国《论坛报》署名文章《从20国集团到2国集团:走向美中两强独霸时代》;9月21日俄罗斯《独立报》署名文章《两极世界不是谁的幻想,正变成现实》;等等。

正如上述日本《产业新闻》文章所说,G2理论一出便招来了众多反对之声。称G2反对论“最精彩的一笔”是美国外交学会亚洲问题研究部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2009年与该中心研究员亚当·西格尔联合发表的题为《G2幻想》的论文,认为美中两国在政治体制、价值观、统治方式等方面存在基本的差异,不顾这种差异的存在强行展开合作是没有结果的。日本《产业新闻》文章肯定这种G2反对论“是极为生动且富有理论依据的”。2009年4月30日美国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PacNet》刊登丹麦政府亚洲事务高级顾问文章题为《G2:对中国与全球都不利》。同年美国《外交》5—6月号署名文章《“两国集团”实为海市蜃楼》。同年7月27日台湾《经济日报》称,中美关系专家认为,对于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两国不宜抱过高的期待,要让这个机制变成中美“两国集团”(G2)依旧太难。中美关系虽然重,但还不到G2的地步。现在推动G2“根本不是好主意”。同年8月6日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发表文章,题为《中美共管世界是白日做梦》。同年12月16日《环球时报》署名文章称《“中美共治”是个伪命题》。

三极世界论——几种不同内涵

所谓三极世界,只是把多极化的范围加以缩小罢了。2009年3月30日俄罗斯《独立报》署名文章称世界形成三大矛盾中心: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类似说法,同年美国《外交》双月刊9—10月号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文章《不平衡的三角——中俄关系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称在中美俄战略三角中,中国既从俄罗斯获取自然资源与政治支持,又通过与美国发展关系实现自身利益。而俄罗斯在对华关系中属于次要角色,在与美国的较量中也没有得到好处。如果俄美关系无法真正改善,中国或在“中美俄大三角”中占上风。

三大中心另有说法:同年4月2日俄罗斯《消息报》署名文章称,数年后前苏联国家将团结在俄罗斯周围,组成一个以普京为领导人的“欧亚联盟”。世界政治格局将形成中国、欧盟和“欧亚联盟”三大力量中心,并成为相当稳固的政治体系。同年4月6日俄罗斯《专家周刊》文章《伦敦峰会后的世界》形成三大集团:盎格鲁—撒克逊人(美国和英国)、欧洲大陆国家(以德法两国为首)和发展中世界(以中国为代表)。同年4月9日阿根廷《民族报》题为《未来的三大帝国》文章称世界正迈向一个长期的冲突阶段,尤以美国、欧洲和中国三大帝国的冲突为主。同年5月1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前助理国务卿阿布拉莫维茨文章,说在当今日渐混乱的世界中,美日中的三国联系应形成定制并受到呵护。鉴于美日现有的同盟关系,实现美中日三边机制会成为新的外交挑战。同年德国《欧亚杂志》10月号署名文章《我们不得不为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而斗争》,称20年后将出现三极,即俄罗斯加欧洲、中国和美国,此外,还有一个伊斯兰世界。同年11月16日美国《华尔街邮报》网站文章称,在世界历史上,北美、欧洲大陆和东亚这三大地区第一次分享世界舞台。

杂论——似极非极及其他说法

这里举国内外的几个例子。2008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署名文章《集极时代——21世纪美国外交和八国峰会的走向》,称《日本经济新闻》国际部编辑委员春原刚最近撰文指出,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很少见的时期。作为一个大“极”,美国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俄罗斯、中国及印度等新兴大国却成为潜在的“极”,其间还有欧洲、日本等旧有大国。这一体制既非单极支配,亦非多极结构或无极状态,而是以美国为中心、汇聚各中小“极”力量的“集极时代”。总之,既非“单极”又非“多极”亦非“无极”,即将到来的是“集极”的时代。

2008年9月16日俄罗斯《独立报》刊登俄战略评估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科诺瓦洛夫文章《世界不应是多极的》。认为存在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或在全球化经济网络中出现多个“发展中心”并不等同于多极化。“极”意味着对抗和对立。而绝大多数潜在的极和多极世界的重点都距离俄罗斯很近。因此,存在经济问题和国家体制尚未巩固的俄罗斯在近代史和现代史上首次面临陷入多极包围的风险,多极化的构想对俄罗斯甚至是相当危险的。从俄罗斯的利益出发,依靠多极化体系未必行得通。

2011年《世界经济与政治》第2期署名文章,首先分析了世界战略格局概念及其主要内涵,并在辨析“过渡说”“多极说”“单极说”和“中美两国集团(G2)说”的基础上,提出“一超主导、多强制衡”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一超”与“多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主导”与“制衡”的矛盾,其主要目标是争夺国际规则制定权。说“多极世界”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该提法却存在诸多不利之处。诸如多极世界是否稳定、多极格局是否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我们是否具备构建多极世界战略格局的能力、积极倡导多极化对我造成的负面影响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多极世界新解与变相多极化论

维护多极化的文章就更多了,但论据各有侧重,不尽一致。2008年8月广东《南方》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称,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度宣称已进入“单极世界”,实际上多极化趋势一直在曲折中发展。今天多极化(或多个力量中心)格局的观点即使在西方世界也已占多数。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新世纪的多极化已凸显一些与传统的多极化格局很不相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向相对均衡化发展;二是地缘政治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三是相互依存关系空前深化;四是力量中心多元化。2008年12月15日上海《解放日报》署名文章,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仍旧占据相对优势,但优势正在下降,以新兴国家群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力量将继续上升,估计2025—2035年能实现更平衡的多极化体系。

美国《外交》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观点。2009年3—4月号该刊发表题为《重塑世界秩序》文章,称世界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大国的世界。从1+3变成1+4或1+5、1+6会引起重要的后果,但不会改变下面这个事实:美国将长期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同年墨西哥《全球化》月刊10月号署名文章《八国集团之死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称,七国集团早在英美入侵伊拉克一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春季时就已死亡。如果二十国集团在未来的峰会中不能有序地实现真正的多极化,那它就是自掘坟墓。

2010年1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社论《如何在多极化世界准确描绘外交战略》,称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似乎正在增强。在世界向多极化转变的阶段,起核心作用的仍将是美国。同年2月24日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文章《没有霸权的新世界秩序:竞争与合作》,称美国无可匹敌的霸权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现在世界格局不再是简单明了的两极或多极关系,合作与竞争并存很可能成为主要力量——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和巴西——之间的关系模式。同年10月28日法国《费加罗报》署名文章《危机打造的世界》称,这将是一个真正多极世界的降临。

类似多极化的提法还有2011年2月12日俄罗斯报纸网署名文章《多支点的世界》,称作者尽量避免使用具有反美色彩的词汇“多极世界”,取而代之的是谈到“多支点世界”的出现。同年10月1日西班牙《起义报》文章《新的“世界体系”》称,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风险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世界朝着“非西方化”和越来越多极化的方向发展。2012年2月29日日本《东洋经济》泷田贤治教授文章《世界迎来“两超多强”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治学家康纳的观点。据俄罗斯《独立报》2009年4月29日报道:帕拉格·康纳认为世界是多极化的,但由于经济实力不均,国家或国家集团被分为几个等级。处于第一阶层(“第一世界”)的是美国、中国和欧盟。俄罗斯属于第二阶层(“第二世界”)。当记者问他世界多极化理论在美国的普及程度高吗?康纳答:并非所有研究世界形势的美国人都赞同世界是多极的。有人认为,这将是一种趋势,也就是说多极化格局要再经过10到20年才会形成。

几点看法

针对以上各点及社会上的其他争议与疑问,谈几点认识。

其一,所谓世界格局,通常是指具有不同程度世界影响的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的战略布局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构性状态。这里的力量或力量中心并不限于大国和强国,并非像有人所说的“当前国家权力被非国家行为体分散,使得真正的‘极’难以产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一死一伤”,导致世界格局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进入转折性变化的新轮回:一是超级大国美国严重受挫,多极化的表现富有新色彩;二是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恶果;三是中国的最大国际影响固然有GDP高增长速度和领导人个人风格和魅力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发展模式。

其二,在美国鼓吹单极世界、奉行单边主义严重受挫的情况下,由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带头,国际上掀起一股“无极世界”思潮。美国神气时,认同单极世界,美国倒霉时,宣扬无极世界,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都是唯美国马首是瞻。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中美关系加深,于是又冒出“双头世界”、“两国集团”论。这些说法姑且不论居心何在,至少脱离现实,又都是冲着世界多极化而来。

其三,国内早期怀疑多极化的一些说法,虽已得到澄清,但至今还不时在媒体出现。例如有人认为多极化提法“不科学”。论点是,在天文学中,“极”的概念指地球自转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电子学中用来指带正电的电极和带负电的电极,即正极、负极,或阴极、阳极。这也就是说,谈不上多极化。殊不知物理学中也有“多极化(性)”一词,中文、英文、俄文概无例外。更何况多极化概念用于国际政治乃是一种形象比喻。既然声称只能存在两极,那又为何要去奉承“单极世界”?还有人说多极化“带来不稳定”,一极主宰,事情好办。可是冷战后美国在巴尔干、中东等地区单边主义行径造成的恶果已对此作了批注。

其四,冷战时期存在美苏两国超级大国,加上出现其他具有不同程度世界影响的力量和力量中心,于是学界形成了被较普遍认同的“两超多强”的概念,苏联解体后则变为“一超多强”。这两种表述都是作为多极化的表现形态而言,有其合理性,也比较生动。可是,近来有一些作者却将“一超多强”当作多极化的对立物提出问题: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或是“一超多强”?还有作者认为,“超”与“强”专指大国、强国,排斥“非国家行为体”,因此不能再当作多极化的一种体现。类似的纠结往往影响对世界格局问题的深入探讨。

其五,从报刊上不时看到“政治多极化”的说法,这是误传。多极化的涵义离不开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要素。如若把多极化归之于政治多极化,那么中国现在就堪称世界上的“一极”,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影响十分重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说,世界多极化的前景是多极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前景岂不成了多极政治?不能因为与“经济全球化”并提觉得顺口,便以词害意,将世界多极化称为政治多极化。

总之,笔者以为,多极化问题专家、学者可谈可不谈,但政治家、战略家不能不谈;专家、学者可以这样谈也可以那样谈,但不能给国家利益帮倒忙。

标签:;  ;  

今天对世界格局的争论_世界格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