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化阐释:传统与现代人的中介_现代人论文

教育的文化阐释:传统与现代人的中介_现代人论文

教育的文化诠释:传统与现代人的中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人论文,中介论文,传统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可能发生过的和已经发生的指向一个目的始终是旨在现在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日新月异,人们普遍感到文化传统一再受到挑战。二十年代文化论战,到八十年代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讨论,就是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人的“紧张度”。

传统是什么?传统在中文中有“传”、“道”的意思。在历史的过程中,人类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形式就是传统,它通过前代人与后代人的“互动”而延续着(注:参见叶启敏:《‘传统’概念的社会分析》,载《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因此,传统指谓着从过去到现在所保留的文化内容, 指涉从过去到现在的精神性事物,包括伦理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因此,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它本质上是一种过程,从过去到现代,从上一代到下一代。

既然传统是代际——人际互动,而教育培育一代代人,那么教育、传统、现代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传统在其形成、凝结、扩大的过程中,通过代际互动而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运动,传统对于现代而言,总是先在的,每一代人出生在传统之中,其成长无可避免地与传统发生着存在的关系,传统由这存在的关系进入每一代人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必然地与传统发生着关系,在此存在关系之中,传统与现代人有着更为深层的关系,就是解释——理解的关系(注:“理解”,“解释”是哲学解释学(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意义上的理解与解释。)。即每一代人在与传统发生的存在关系中,发生出理解——诠释传统的关系,与传统产生交往的互动,这是人与传统更为本质主动的关系。传统与人的这两层关系的存在都是事实。

因此,传统作为历史的过程,不仅因每一代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丰富,同时,也因每一代人的理解——阐释更新和发展,这意味着传统的内容、价值、意义在历史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是每一代人必须解释的历史文本,每一代人的阐释就是传统运动与发展的必然的途径,经过时代的人的阐释,传统必然在人的理解与实践上进行超越。因此向每一代人的阐释的开放,正是传统具有“活力”的根据所在,通过人的理解——解释,传统才能展示出有生命的东西,对现代和未来构成价值和意义。

每一代人对传统的理解和解释的关系的本体性就在于此,一方面,传统因每一代人处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叉点上的解释而实现“互动”的丰富与扩展,即实现传统的“传”与“统”的扩大,另一方面,传统因每一代人的解释与理解而进入他们的“心智”之中,涵育其能力,传统因解释而教化和培育一代人,从而循环于现代与未来之间,传统之所以能“传”,之所以能“统”就在于以上两层意义上理解与解释。

对于传统的理解与解释,是每一代人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境遇中对传统意义和价值的评判。一代人解释传统是因为他们必然地生活在传统之中,或者说,必然地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地平线上,解释必然是在解释已经进入到他们生活、实践的当代现实之中的传统,即解释传统不是在解释过去的死去的东西,不是考古,而是解释与现在的发生关系的传统,同时也是解释一代人的当下的现在处境与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每一代人都是既站在传统的历史之中,又站在现代的出发点上,解释传统就是希望开辟新的时代与新的未来。

理解与解释因而是现代人与传统的关系,也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或者说,正是以现代的处境作为解释传统的参照系,对传统在现代的处境中的意义与价值作出阐释。因此“解释传统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从而冲破旧的藩离,开拓新的世界、新的未来。”(注:张世英:《传统与现在》,载《文史哲》1995年第3期。 )在新的参照系中对传统的新解释,关键是为了使传统与现代在新的视野下溶合,对于现代构成指引和教训,赋予传统继承人(解释人)新的精神活力,使传统与传统的解释主体参与现代、创造现代。

站在现代的地平线上对传统的解释不仅意味着每一代人的创新都有着传统的源泉,而且也说明传统是处于运动之中并永远向现在和未来开放的,或者说,进入当下现实被现代人解释着的传统,是传统与现代相溶合的“第三者”。继承传统并不仅仅是发思故之幽情,而是吸取传统的力量,开辟新时代与新世界。著名诗人T.S.艾略特在名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如果传统的方式仅限于追随前一代,或仅限于盲目或胆怯的墨守前一代成功的方法,‘传统’自然是不足称道了。”(注:《艾略特诗学文集》,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页。)传统并不是已经完成了的,封闭式的,而是在开放中在解释中创造的,解释“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注:《艾略特诗学文集》,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页。)。传统作为运动的过程,不仅仅属于过去、现代与未来的某一点,不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向未来的延续,而是传统的新解释使过去、现代与未来汇在当下的现实,传统在解释中,被人承担着进入现在和未来。

每一代的人,或者每一代人的现在都处在一个历史的时代,而这个历史的时代具有独特的境遇,或者说,每一代人在他们的时代都面临着现实问题,每一代人就是站在自己时代的境遇中解释传统的,带着现实的问题向传统讨教(解释传统),他对传统的解释并不是发现“传统”的“原义”从而接受传统,而是站在现代的立场,从现代性出发,建构传统对现代的意义。

因此解释传统不仅仅是拿传统为我所用,而是“重建”传统,传统在解释中,并不仅仅与现代有“用”的关系,而是传统被赋予新的时代的价值内涵,赋予新的意义与生命。传统因而不是在过去就定型化的“实体”,而是在解释中被创造的。“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到的一宗现存之物,而是我们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了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注:Gadamer.Truth and Method,Translated by sheed and Ward Ltd,New York,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75,P261.)。每一代人作为自己时代的现代人,在解释传统之中,站在传统的高峰上,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审视现在。

教育是传统与现代人关联的主要方式。因为传统虽然可以固化为文字等,但更为主要的是“活在”人的精神中,人是传统的承载者、解释者和弘扬者,是传统的解释主体,离开了处在社会群体中的人对传统的解释“活化”,传统只是一堆纸片。传统之所以“传”,在于人类群体的代际互动,而之所以“统”就在于共享传统的是群体。传统因而不可能离开人及其解释而传播与运动。

教育把每一代的人带入传统,它是每一代人与传统沟通的主要方式,使他们达至传统所赋予的高度,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传统不是每一代人自然在生存的过程中获得的,虽然自然的濡化可以使个体达到某种程度对传统的掌握,但无法自觉的在深度和广度上理解传统,涵育自身的精神。面对博大的传统,每一代人在理解传统解释和应用传统时,必“习得传统”。教育在狭义和广义上,都是通过独特方式,有效地引导求教育者习得传统、适应传统、理解传统,创造传统。

正如前文所言,传统对后代人而言是先在的,每一代人都被“抛掷”到他的先辈所创造的历史传统中,这一事实说明传统为每一代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根基,“人的存在永远不是重新开始的,毋宁说,它常常发现自己被抛入了某种它未曾寻求过的历史状况……我们是这份‘遗产’的承担者,它规定了我们未来的路线”(注:兰德曼:《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10页。)。 教育培育一代代的人从传统的“大地”(ground)上站立起来,受传统的意义指引,从而成为历史创造的主体,教育因而是一代人走向传统,传统进入一代人的方式,或者说,是传统发生历史效果的活动,因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历史与当代、传统与个人的时空间距缩小,它是传统真正进入到当代而伸延到未来的根本方式。教育无非就是把传统转变为养育一代人的精神食粮,把个人变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教育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传统,教育是不可能的。人类只有通过传统教育后代,即教育的材料(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是传统的。在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渊源中,都把典籍、文献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因为文献典籍记载了历史,文献典籍作为历史和传统叙述的方式而成为教育的“文本”,而对经典的点校训诂和解释使传统显现出来便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理解传统教化后人效法传统便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这一点看,文化传统是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传统,或者,传统作为过去而僵死,与现在没有效果关系,那么教育便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教育存在的前提就是承认传统对现代的意义。

传统中最具生命力的是精神形态的内容,即“客观精神”,传统之所以为“统”就是指这一相对较为稳定的文化内容。客观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精神的历史积淀,它在历史中凝聚为传统,一代人处在传统中,就是处在客观精神中,为客观精神所引导、所培育,这是每一代人超越自己达到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的唯一方式,我们每代人成长、发展、创造的基础就是整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创造的经验,也就是客观精神,或者曰传统。否则我们永远不会“成人”。

求教育者在发展中获得的精神素质可称为主观精神,主观精神在客观精神中寻求着支撑点。每个人都是在语言的背景中通过理解——诠释而建立与“客观精神”的意义关系,通过理解而生成客观精神对当代处境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在时代、社会、个人的参照系中领会传统的价值与获得客观精神的培育与引导。理解——解释就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相互融合的方式,通过意义的理解,客观精神进入主观精神,从而建构了主观精神。理解就成为求教育者主体进入到客观精神进入到文化传统中的“适应方式、接受方式和习得方式”(注: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商务印书馆,北京,1986年第299页。)。 文化传统中客观精神或者说整个文化传统是每个人存在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是个体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的必需的交往环节,因而求教育者必然地与客观精神不断的互动交往,不断的开拓新的理解,获得客观精神的培育而扩展自己的主观精神,从而不断地迈进新的未来、创造新的可能性。

理解不仅仅是“接受和习得”客观精神,更重要的是实现客观精神在新的历史中在新的现代中在新的一代人身上的创造式“活化”,它首先体现为融合在求教育者主体的主观精神之中,在它们之中活动,受主观精神的支撑,离开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便失去“历史的效果”,它只有通过教育通达给求教育者时,便真正地具有生命力。求教育者的理解就是使客观精神从历史的文本传达给自身,从普遍性到个性再从个性到普遍性,从而使客观精神(文化)“活化”在现代之中,使客观精神在时代的绵延和人类的代际互动中不断地“传达”与发展。理解与解释,在这个意义上是客观精神发展和丰富的方式,因为每一代人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理解传统,解释客观精神,建构了客观精神在新的时代中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新的文化符号,丰富客观精神与传统的内涵。

文化传统通过理解——解释进入主体的心智,内化为主观精神其实就是进入了主体的现在时,即进入了时代,一方面时代是历史主体的表现和创造,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传统通过主体“活化”——化为主体的主观精神(普遍性、能力、人格智慧、经验),在具体的历史时代(即主体的现代)创造实践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对传统、客观精神、文化的理解与解释完成两个使命——使人受到传统的培育而成为实践的人格主体(建构主体的现在情态的主观精神);使文化传统活化在时代的“人与事”中,实现文化传统解释的重构与建构,这两个使命是必然的,都指向当下的现实——即现代。

教育通过传授文化内容而培养人,通过培养人而弘扬文化。但是教育是否把文化的内容从已知者传授到未知者?从教育者传输给求教育者?从成年人传授给未成年人?是否从书本到头脑中?回答是否定的!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教育的作用,之所以能够发扬文化的教化价值,之所以能够培养人,就在于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解释活动,或者说教育阐释着文化传统。

文化与传统是在历史的过程中等待解释的“文本”,是过去性与现在性的复合体,处在教育中的人是现代的人。教育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方式是把文化传统解释给求教育者,从内容与形式,从意义到价值,从过去到当代,从而使求教育者在理解中建立与传统的意义关系,受到教化。教育对文化传统的诠释是帮助、引导个体实现理解的必需的方式。由于求教育者处在成长时期,理解的视野不够扩大,对时代的处境与问题敏感性不高,所以教育的解释尤为重要。教育解释文化传统关键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自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传送具体的知识内容,不是把所解释的意义灌输给学生而是揭示传统的价值与内涵,引导求教育者理解传统,投入到传统与客观精神中,获得精神的发展,教育的文化解释使传统与现代人的关系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关系,而且是价值上和“精神上”关系。

传统的“塑造”只是一种可能形态的潜在教育作用,它必须通过教育的解释和求教育者的理解,才能真正地被引入主体的精神之中,教育因而通过解释传统,而使个体摄取文化价值,真正使传统的培育心智的作用彰显出来。

教育解释传统,并不是把“解释”作为说明传统的一种方式。解释不是教育传授传统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方式,而是建构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意义关系。教育的解释把传统与求教育者带到教育的情境中来,使传统通过教育而进入个体的主观精神之中。因此,教育解释传统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求教育者增加关于传统的知识,而是通过解释传统,使求教育者在现实的境遇中理解传统的意义与价值,建构现代人与传统的价值关系,教育解释传统就是让“传统”教会我们进行有目的的生活和进行实践中的价值创造。

教育对文化传统的阐述是站在现代的处境中的,因为教育所培养的人是在现代和未来生存与实践的人,他必须根据时代处境与未来的可能性而解释文化传统。教育对文化传统的解释因而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具有时代性,它站在现代性的高度之上,参照着未来的挑战,而寻求文化传统的价值意义。教育不是毫无过滤地接受和继承文化传统,而是包含着重构传统、建设传统或者是在打破传统中发展传统,使传统及传统所培育的人能够适应并创造现实和未来。每一时代的教育对文化的价值阐释都带有这种时代性,正是这种现实性和时代性,教育才是把传统与现代人、把传统与现实构联起来的方式。

教育解释文化传统,主要是使传统的内容、意义、价值彰显与传达出来,一方面把文化传统经解释而转变为养育一代人的心智的精神粮食,另一方面在解释的过程中引导求教育者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从而成长为人格主体,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解释文化传统的意义,使求教育者感受与领悟到文化内容即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关联,与自我的价值关联,寻求人类历史的教导。文化传统是人类的存在经验史,它将告诉教育为何而教育,教给人什么,因此教育解释文化传统的目的在于培育现时代的人,既培养真正承担文化传统的人,又实现传统的“现代化”。因此,教育并非仅仅使求教育者获得传统的客观内容,而是通过文化的新诠释,而寻求一代人的精神建构,这必须要领受传统的训导与指引。历史与传统,作为教育存在的基础,它的价值就在于养育一代人的心智与精神(注:参见乔治·屈维廉:《克莱奥——一位缪斯》,载《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传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向现在与未来的。

传统是生生不息的,教育的阐释是绵绵不绝的。教育与传统都是处在时代的转型之中。传统面对新的时代,面对着挑战,面对着丰富与扩展,都有待于新的理解与解释,而教育适应时代的精神,就必须在自身的变革中把握传统的意蕴,使传统处在不断地被解释、不断被现代人理解、容纳和变革的过程中,为传统揉合进新的精神。这样教育既使传统的意义不断重建,同时又使求教育者在理解不断扩大了的传统中获得传统不断赋予的时代性与历史性,求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文化阐释而接受了传统所包含的普遍性与历史性,而养育了自己的个性与现代性,同时求教育者把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心智(精神)、实践能力与智慧投入到现实社会,从而又创造丰富着传统。这样,传统就不断地进入“现代”之中。

教育在现代中解释传统,在解释中继承传统,同时在继承中超越传统,或者说,教育处在一定的历史与现实中,它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是建立在对传统的解释之上的。教育总是从时代的历史处境中理解传统,它并不是照本宣科,原封未动搬用传统,它维护传统的最佳方式是给传统揉进和融合新的时代精神与价值,使传统进入现代面向未来成为开放的结构。因此教育是融合时代价值与文化传统的有效方式,同时又是把这种融合解释给求教育者、引导求教育者发展的有效方式。教育的文化解释便是传统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人的形成联结的中介。

在社会迅速变化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人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度显得强烈,这是因为现代科技化社会节奏加快,而较为稳定的传统毕竟倾向于维持,在这样的时代,教育培养现代人与解释文化传统的使命就更严峻了。一方面,教育依赖传统,继承传统,另一方面教育要超越传统,促进传统的革新,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二者统一于教育的文化解释与对现代人的培育上,这就要求教育深入传统之根,探析传统的内在价值,同时面对时代精神的特点和未来的可能性而重建传统,唯其如此,教育才能在解释文化传统培育现代人中实现传统对现代的价值。

收稿日期:1999-01-03

标签:;  

教育的文化阐释:传统与现代人的中介_现代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