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与宽容_亲子成长论文

仁慈与宽容_亲子成长论文

善良与忍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善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是善良。善良,是生命的黄金。这黄金般的品质,你的孩子拥有吗?你有没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善良”的难题呢?

一位母亲对教育孩子谦让、善良感到迷茫,究竟孩子的行为是善良,还是懦弱?这样忍让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什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在这激烈的社会中善良起来呢?

彷徨母亲:善良的困扰

女儿糖糖6岁,聪明伶俐、热情而善良,不过每每说起她的善良,妈妈心里总不是滋味。在女儿小的时候,妈妈要求她有礼貌,懂谦让,但却忽略了教她如何保护自己。女儿一直以来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个个都夸她:“这孩子心地真好。”可妈妈觉得这都是女儿用谦让换来的,这种看似称赞的话让妈妈为女儿的忍让心疼不已,妈妈认为可能是自己不算开朗的性格影响了女儿的为人处事。

情境一:

当别人动手打糖糖时,她既不跑也不还手,只是愣愣地看着别人。而且碍于大人之间的情面,妈妈也只好违心地说“没关系”之类的话。有时妈妈也会气恼地对糖糖说:“他打你,你也可以打他。”可糖糖可怜兮兮地望着生气的妈妈说:“那他妈妈就不高兴了。”女儿的话让妈妈感到心酸。

情境二:

糖糖和伙伴们一起玩扔沙包的游戏,沙包扔到别的孩子,那些孩子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主动下场,眼看游戏就要不欢而散,糖糖为了游戏能继续玩下去,主动提出自己出场。其他孩子这才收起噘得老高的嘴继续玩游戏。妈妈提醒女儿:“他们输了该他们下场才对啊,你怎么下场了呢?”糖糖却安慰妈妈:“不要紧的。”

情境三:

当糖糖第一次伸手打别人时,妈妈说:“弟弟小,你要让让他。”或“哥哥大些,你要跟哥哥友好。”假如小朋友来家里玩,要搭糖糖的积木,她不肯给的时候,妈妈就说:“她是客人,让她玩吧!”

女儿就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弟弟小,要我让;哥哥比我大,他却不让我呢?”妈妈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因为你最懂事。”

妈妈开始反省,原先对糖糖的教育是不是错了?过多地干涉孩子使得她无法独立处理问题。原本妈妈是希望孩子有礼貌、有修养,可女儿糖糖如此消极对待,不争取自己的利益,如何应对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呢?

解读:忍让的限度是什么

彷徨的母亲不理解女儿,而女儿似乎也不理解母亲。其实,两人看法的分歧缘于她们对“忍让”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我们要想解决这一分歧,先要明辨“忍让”到底意味着什么。忍让是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一种常用方式。同样是“忍让”,可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场合下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忍让有时是善良、宽容的表现,是一种朴素的修养和美德。

当长者宽容、忍让幼者成长过程中无礼冒犯的时候,当强者对弱者的过失宽大为怀的时候,当在理者对无理者一时的挑衅置之一笑的时候,当教者为学者的错误和特立独行提供一个宽阔空间的时候,我们能说他们的忍让不是一种大度的品性,不是一种别样的善良吗?这种修养和美德不是高不可攀的,有时就是人的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

父母应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这种朴素的修养和美德,可以从身边的亲人开始:

这两天,敏敏不大开心,因为最疼她的爷爷生病了。爷爷不仅不给敏敏讲笑话,也不带她出去玩,更不会凡事“让”着她了。有时,爷爷不肯吃药,还乱发脾气,真讨厌!可爸爸妈妈跟敏敏说,爷爷年纪大了,做小孩的一定要关心体谅长辈,让让他。爸爸妈妈就建议大家轮流陪爷爷,给他讲每天发生的趣事,或者讲故事。

忍让有时是避免冲突升级的有效方法,是维系交往双方关系的一种必要代价,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难免有矛盾、冲突。面对这些矛盾与冲突,我们是否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事态进一步扩大与恶化之前退一步、忍一下?当然,在冲突的过程中,单方面的忍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物质上的损失或面子上的难堪,但从另一角度来考虑,如果冲突的双方都不依不饶,那么即便让对方尝到了厉害,自己又何尝不是受到更大的损失?现实生活中,因为小事的摩擦、冲突而闹得不愉快的事情还少吗?

我们可以从一对双胞胎身上学学如何避免“战斗”:

团团和圆圆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圆圆凡事都非常忍让,对人很友好,从不抢别人的玩具,别人抢他的,他也会让给别人,自己再去玩其他的。而团团相对而言“霸道”多了,不仅活泼好动,而且总喜欢抢这抢那。一次,团团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看中了丁丁手里的一辆回力车,正在争执不休的时候,弟弟圆圆出现了,他拿的红色的小赛车,可神奇了!丁丁看到了,想要圆圆的赛车了。圆圆二话不说,就把小赛车让给了丁丁。于是大家又继续玩起来,弟弟圆圆这个和事佬及时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

忍让有的时候也是对恶言恶行的纵容,是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许多人都曾这样想过:要是每个人在处事的时候都忍让一些,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相当和谐,我们的世界也将非常美好。而事实上,要求每个人在该忍让的时候做到忍让是不现实的,而且,趁着别人忍让,却伺机恶意占便宜的人也屡见不鲜。所以说,出于良好的愿望而一味地忍让他人是不明智的。不分情形的、无谓的忍让通常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只会让小人得志,让不文明的现象大行其道。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坚持正义:

东东和妈妈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颤巍巍地上了车。想到妈妈教育过要礼让,东东主动站了起来,准备把自己的位子让给老奶奶坐。妈妈给东东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可没想到,旁边的一位年轻叔叔却捷足先登抢占了那个位子,东东委屈地看着妈妈。在妈妈的鼓励下,东东主动向叔叔提出,自己是让座给老奶奶而不是他,请他将座位让给老奶奶。东东说得振振有词,那位叔叔只好羞愧地把座位让了出来。

策略:有限度的忍让

我们不能说小女孩糖糖不善良,可她的做法也存在问题。小女孩在忍让的尺度上似乎有点过头。前面已经提到过,即使出于善良的本义,如果无原则地一味忍让,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1、寓言引出“善良”真义

作为父母,一方面要积极肯定孩子的善举,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良,让孩子在为他人着想的同时不光是一味忍让。因为善良不等于懦弱,而且,要让孩子明白,做一个好人,仅有善良是不够的。

《东郭先生》的寓言故事中,东郭先生难道不善良吗?可他差点被那条他救的狼吃掉。《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里,农夫难道不善良吗?可他也差点被他救的蛇伤害。在现实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善良也不是无原则地忍让。当孩子的利益受到无端侵害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其人格力量去感化别人,使侵害的一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作出道歉和相关的补救,以此来抚平孩子受伤的心灵。

2、情境创设比较思考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展现有关善良与忍让的不同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假设的,更多地应该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的。父母要用发现的眼睛,发掘的意识,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有意识地给孩子点明情境的特点,待孩子对不同情境的特点有感性认识后,更能够对比不同情境下的忍让行为所带来的可能结果,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逐渐地懂得善良,学会忍让,尤其是要学会有限度地忍让。

3、学会拒绝过度忍让

忍让不同于退让,适度的忍让是大度,是宽容,而无原则、一味的忍让则是懦弱与无能。

有时无谓地忍让本身就是对规则的破坏,虽然自己吃了亏也不见得达到了杜绝恶行的效果。

父母要帮助孩子确立这么一种信念:“有时候挺身而起,奋力反抗的效果更好,得寸进尺是愚人常用的计策,一再忍让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该出手时就出手,给点厉害瞧瞧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如果你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不但能让自己走出再受欺负的困境,而且还可能帮助一个即将犯更大错误的人。孩子应该勇敢地制止那些恶行,而不是将自己的善良之举默默变成他人的私利。

标签:;  ;  ;  

仁慈与宽容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