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初中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化学实验论文

引导初中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进行论文,化学实验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化学实验尤其是初中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化学教师都明白,不论怎样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初中化学教材几乎每课都穿插着化学实验,可以说实验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化学教学整体的成败,新课程要求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既要关注学生情感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实验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实验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影响了化学教学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有些教师因为仪器问题或实验技巧没掌握,每遇到难做的或难成功的实验就回避、放弃,变做实验为讲实验;二是对成功率不高的实验,教师没有反复试做,就拿到课堂上去演示,结果出现实验失败的尴尬局面,使后续知识的学习无法进行;三是尽管学校新建了实验室,有了全新的实验桌、柜,但那只是外观上有变化,实验仪器却全是老式陈旧的,某些仪器存在很大缺点,如果不对其进行改进,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验要求;四是课本上设计的实验并非个个都有好的演示效果,有些实验在材料运用、装置选择、环保要求等方面也不是最佳方案;五是关于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往往只涉及教师,至于实验为什么要改进?怎样去创新?为什么要这样改进与创新?为什么要选择替代材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不明就里,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实验创新的学习者、思考者、参与者、成功者。

      有鉴于此,笔者以农村中学为试点,以初中学生化学兴趣小组为平台,采取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问题驱动、循序渐进的策略,进行了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教学实践,并对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思考。

      一、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呢?我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为例加以说明。

      1.教材的实验原型

      教材实验原型见图1。

      

      2.在教学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1)将二氧化锰粉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时,很多粉末粘在了试管壁上,影响了实验现象的观察。

      (2)实验中产生氧气的速度过快,不便控制,产生的氧气迅速冲出试管,不利于下一步氧气的检验。

      (3)实验中虽然有气泡产生,但可观性不强,后排学生根本看不到。

      (4)实验结束后,二氧化锰粉末随废液倒掉,既浪费了药品,又污染了环境。

      3.实验创新的过程

      (1)问题驱动。在做准备实验时,教师将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带到实验室,向其演示了教材上的原型实验,随即提出问题:这个实验可不可以改进?怎样使实验更形象、更直观、更方便操作?怎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环境污染?

      (2)教师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了如前所述的在实验中碰到的4个问题。教师进一步引导:产生这4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要改进实验效果,可能关键在改变催化剂二氧化锰的形态。教师适时又提出问题:怎样改变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形态?

      (3)资料查询。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在网上、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必要的筛选。在查阅资料和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渐渐明确了实验创新的方向。

      (4)创新探究。首先,问题确认。试管壁易弄脏、产生的氧气气泡看不清、产生的氧气气流过快、不易控制、催化剂二氧化锰无法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的症结,在于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形态需要改变。其次,明确创新方向,改变催化剂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形态。原实验中二氧化锰的“粉状”形态,显然不利于实验的进行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4.创新探究

      (1)思路1。用分液漏斗、大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等仪器来组装实验装置(图2)。二氧化锰装在大试管中,过氧化氢装在分液漏斗中,通过分液漏斗控制过氧化氢的流速,控制反应速率。

      

      实验反思:该方案实验效果良好,化学反应易控制,实验现象易观察。但回收再利用二氧化锰仍显不便,且分液漏斗的构造与使用对九年级学生不要求掌握。

      (2)思路2。用一个无纺布制作的小袋子,将粉状二氧化锰装起来,将小袋子扎紧后与一根铜丝连接,再将铜丝穿透一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使其在橡皮塞中能自由地上下拉动。实验时,将过氧化氢装入锥瓶中,盖上橡皮塞,将铜丝向下移动,装有二氧化锰的小袋子与过氧化氢溶液接触,反应随即发生;将铜丝向上移动,装有二氧化锰的小袋子与过氧化氢溶液脱离接触,反应随即停止(图3)。

      

      实验反思:该方案材料易得,实验效果良好,化学反应易控制,实验现象易观察,装有二氧化锰的小袋子能多次使用,符合节约与环保的理念。但小袋子不耐用,使用几次后易破损,破损后二氧化锰会洒出,影响回收与再利用。

      (3)思路3。学生针对粉状二氧化锰难以回收的问题展开了探究。有学生提出,生活中所用的水泥不是能凝固一些物质吗?我们可不可以将二氧化锰粉末和水泥按照一定质量比混合,制成“二氧化锰催化剂棒”呢?

      首先,学生假设:水泥的比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粘合性不好,太大可能影响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学生分别将二氧化锰和水泥以质量比5:1,4:1,3:1,2:1进行混合制取棒状催化剂,再试验其催化效果。

      “二氧化锰催化剂棒”制作过程如下:将

和水泥按一定质量比加水混合后,调成糊状,然后在垫有纸的桌面上压成0.5 cm宽、0.3 cm厚、3 cm长的棒状,再将一根细铁丝插在中上部,在阴凉处放2d,再用水冲洗,晾干,反复几次,这样,一根棒状催化剂就制成了。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插入不同配比制得的棒状催化剂,实验结果以4:1配比制得的棒状催化剂的效果最好(图4)。

      

      实验反思:该方案材料易得,实验效果良好,化学反应易控制,实验现象易观察,“二氧化锰催化剂棒”能反复多次使用,既印证了催化剂的概念(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又符合节约与环保的理念。

      二、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的理论思考

      1.实验创新的目的与意义

      (1)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使化学实验更简便、更直观、更加可操作、更环保、更节约、更安全。通过实验创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2)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三动”(动口、动脑、动手)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化学兴趣小组为平台,通过开放化学实验室、家庭小实验、化学课外活动等形式,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活动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部分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成为全班学习化学的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学好化学。

      2.实验创新的实施原则

      (1)遵从性原则。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指导中学化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化学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时,应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使之成为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化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文本;它是大量专家和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权威性;其基本性内容(如化学实验)可以改进,可以创新,但不可以进行根本性颠覆。

      (2)探究性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是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出发,将实验创新变成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手段。在教师的指导和问题诱导下,通过学生亲自探索新知识、亲自实验,亲自改进与创新,去认识化学概念,揭示化学规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初步训练。教师与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开放性、探究性、思考性。

      (3)务实性原则。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时,应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装备条件,充分挖掘学校、班级、学生家庭可利用的实验替代品资源,一方面丰富实验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简约性原则。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时,要做到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高,实验结论的得出要直接,它是化学实验改进成功的标志。实验现象应在节约药品的前提下,越明显越好。仪器装置简化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便于观察。当简约性与直观性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直观性的需要。

      (5)高效性原则。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时,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因为化学实验是为配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为保证实验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原理,寻找最佳反应条件,研究反应物的数量关系和形态,考虑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提高实验成功率,使实验准确及时完成,这是实验创新的重要原则。

      (6)安全性原则。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时,应高度关注实验的安全性。中学化学涉及一些易燃、易爆、腐蚀性强及有毒气体逸出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确保学生安全、防止中毒及污染也是实验设计与改进的重要内容。这可从改进仪器装置,增加防护措施,提高实验技巧等多方面加以研究。把有毒有害物质参与或生成的暴露式、敞开式、半封闭式的化学实验装置改为全封闭、无毒无害的化学实验装置;其原理是将制备物质的发生器、该种物质多重性质实验的反应装置以及尾气吸收和转化装置,根据每个化学实验的具体特点进行组合,装置成一套可控的完全封闭的系统。将实验过程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副产物以及尾气等物质均控制在该系统中,凡是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物质都在封闭系统里完成吸收、转化。从系统中释放出来的是无毒无害的物质,并可消除易燃易爆的隐患。例如,在初中化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中,有一些实验会产生诸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对师生健康有害;可在现有仪器的条件下加工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加安全,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3.实验创新的操作模式

      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实验创新,都应该教给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当师生共同确立好研究课题后,教师应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以不同层次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商讨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措施,设计研究方案。

      (1)找到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点(一个或几个);

      (2)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5)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4.实验创新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后,应让学生在化学课堂或实验室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交流活动中的体会与收获,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创新实验中的长处,使学生在实验创新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实验创新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实验改进后仍存在不足,学生提出后,各小组就加以再讨论,再创新。

标签:;  ;  ;  

指导初中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