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视域下看表现性评价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看表论文,语文课程论文,评价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1]在我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表现性评价也受到了更多的学者与一线教师的青睐,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试从中外对比的角度,考察表现性评价在我国语文课程中的运用,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背后深层的原因。 一、表现性评价在语文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随着语文科在高考中的加分,“语文怎么考、语文考什么”再次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进表现性评价,但是由于评价观念的难以转变,选拔性考试的高利害性,教师培训的落后性,很多表现性评价流于形式。就语文课程来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性评价在评价体制中的缺失 我们先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国,了解他们的评价体制[2]。美国语文课程评价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层级分明的体系,简单地说,有三个层面:学校层面,州级层面,国家层面。不同的层面,有着不同的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国家和州级语文评价的目的在于衡量学校教育质量,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衡量学生英语语言熟练程度,以标准化测试为主要方法。学校层面的评价则更加突出诊断和发展功能,其评价方式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体系,既注意到了全局,又兼顾了个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制衡,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补充。 回到中国的语文评价体制上,不同的层面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评价方式的改变,以纸笔形式为主的标准化测试“独占鳌头”,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新型评价还没有获得“正统”地位。老师们说,“建立档案袋固然加重我们的负担,只要有用再苦再累我们也会干,可是我们苦了累了建立的档案袋没有用,我们还受那份罪干嘛呢?”所以,若不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表现性评价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此外,还有人顾忌到表现性评价的高主观性将妨碍教育公平。笔者认为,若能建立一套层层相嵌的评价系统,表现性评价的高主观性将得到制约。 (二)表现性评价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表现性评价与传统标准化测试的最大区别是,它强调任务的真实或者模拟真实,以此推断学生在面对真实世界时的能力。语文课标中反复强调的语文素养,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是语文与真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也对我们的语文评价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写作为例,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一:“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请根据阅读短文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任务二: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老照片。从这些照片中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张或一组,事先列出你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向家人询问。你一定会对家庭有更多的了解吧。请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通过对上面两个写作任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两次写作都考查了写作能力,但任务二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联系着,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并且需要学生调动观察能力、逻辑思维、交流能力。很明显,任务二更加接近表现性评价,也代表了当下语文写作的命题趋向。 但是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来考查写作能力是不是就无可挑剔呢?英国的想象作文训练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在英国想象作文训练中,老师会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真实”的任务。比如在“荒岛生存”的主题写作中,写作训练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阶段一:选择地点。教师提供三个荒岛的情况,包括地理、植被、温度等,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荒岛进行野外生存锻炼,以列表、写说明书、画地图的方式说明选择原因。 阶段二:选择旅行伙伴。学生选择本班的一个同学作为旅行伙伴,并且对他进行描述,结合自我评价说明选择原因。 阶段三:选择装备。教师提供必备物品清单、享用物品清单,学生以说明文的形式说明自己的选择,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介绍自己是如何整理旅行装备的。 阶段四:描写岛上生活。请列出在岛上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描述自己做过的事情。 这虽然是想象作文,但却拥有非常真实的情境,细节的设计为这种真实性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写作训练中,训练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还有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同时激发了独立生活意识,培养了冒险精神和合作精神,提升了生存能力。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写作训练比较缺乏这样的序列,大部分是单篇作文的“单打独斗”,而单篇作文的训练必然降低任务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三)评价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 从表现性评价的对象来看,目前的语文表现性评价主要针对阅读和写作,而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则缺乏相应的评价方式,评价的缺失导致了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难以落实。 以口语交际为例,某教材中提供了这样一道表现性评价题目,让教师用它来评价学生口语交际学习的进展。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秘密,今天晚上回家后,请你和你的父母说说你心底的秘密。你会如何说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这是一个真实性任务,但通过这道题目教师考查的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而不是口语交际能力,直接破坏了评价的效度。[3]以书面表达代替口语交际的评价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评价工具有待开发,另一方面是思维定势——我们已经习惯了考查阅读和写作能力。 再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后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新课标对其如此定位: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引入到语文教学系统中时,势必遭到既有因素尤其是评价方式的阻抗。由于评价方式的不匹配,再加上教科书中的综合性学习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日益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盲点。[4] (四)评价缺乏明确的评分细则 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影响很大,因此任何表现性评价都不能缺少评分细则的配合,这直接影响评价的信度。目前,语文课程中很多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已经被开发出来,但相对而言,评分细则的编制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个别地方还存在有任务无细则的现象。比如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表现性任务: 王子轩收到小学同学孙萌的一封信。孙萌诉说自己对母亲的不满,他觉得妈妈对自己管得太多太烦,他甚至想离家出走,远离唠叨的妈妈。王子轩看信后,马上打电话劝阻这位同学。请你与另一位同学分别扮演王子轩和孙萌,进行一次模拟电话交流。电话交流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同学的思想问题,请你代王子轩再给孙萌写一封信,详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很好的表现性评价题目。题中虽然是创设情境,但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很接近,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情境。模拟的电话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信件的写作则考查了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增加了对生活的感悟、对家人的理解。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从教材、教参中找到配套的评价细则,这就意味着,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时,老师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粗略地给出评价,这个综合实践题的价值就打了折扣。 另外,读书卡片和手抄报,凭借产品的可展示性和过程的综合性,受到一线教师的喜欢,但是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将精美的卡片和手抄报展示出来,忽视了制作过程,不过问学生遇到了什么问题,不关心学生有了什么收获。 与我国的读书卡片相对,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小学高年级的口头读书报告。[5]国际视野下绩效评价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_课程评价论文
国际视野下绩效评价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