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高血压病12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论文_李建斌

老年性高血压病12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论文_李建斌

(云南普洱市孟连县人民医院 云南 普洱 665811)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定位、辨证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近3年所治疗的确诊高血压病患者40例通过问卷调查、体检、辅检等随访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通过中药辨证施治与西药降压结合,绝大部分症状都能完全缓解。总有效率均在96%以上。降压总有效率89.19%。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以阴虚阳亢为常见病机;气血失调、痰浊阻滞为重要病理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是生痰之因;中西医结合可提高疗效,减少事件发生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控的。

【关键词】 老年性高血压;中医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93-02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又是导致心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生存质量。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使血压得到控制,显著降低脑卒中和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在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中越来越被各级医生采用。本文论述了,近3年来我科收治的120位老年性高血压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120例其中男60例女60例,初诊时年龄60~98岁,病程2~32年。治疗疗程共6个月至3年不等;120例患者中合并有血脂异常的51例,冠心病的34例,肾囊肿

的12例,胆结石的15例,糖尿病的41例,结石的1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8例,脑卒中的27例。

1.2 治疗方法

1.2.1中医辨证论治

将高血压病分为以下六种证型:

痰浊壅盛型:症状以视物旋转,眩晕头重,纳呆或见便溏,泛恶呕吐,胸闷脘痞神萎嗜卧,苔腻或白或黄,脉弦滑。治法以健脾和胃化痰燥湿。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用白术、半夏、天麻、陈皮、泽泻、茯苓等。

肝肾阴虚型:症状多见头痛眩晕,视物模糊,两目干涩,耳鸣耳聋,口干心烦,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弦。治予滋阴补肾,养肝敛阴,方用左归丸、杞菊地黄丸。药物熟地、山萸肉、生地、丹皮、菟丝子、枸杞、山药、白菊花、泽泻、龟板、牛膝等。

瘀血阻络型:症状以头胀疼痛,或痛如针刺,眩晕日久,面晦唇暗,心悸怔忡,胸闷胸痛,肢体麻木,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治予活血化淤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药用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红花桃仁、柴胡、枳壳、丹参、桔梗、牛膝等。

肝阳上亢型:症状以头胀头痛,眩晕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肢体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治予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寄生、龙骨、杜仲、牡蛎、龟板、茯苓、白芍、怀牛膝等。

阳气虚衰型:症状以神疲乏力,眩晕心悸,气短自汗,面部肢体浮肿,面白无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治予补肾温阳。方用金匮肾气丸,药用: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仙灵脾、茯苓、泽泻、桂枝、菟丝子、杜仲、仙茅、巴戟天等。

气血两虚型:症状以眩晕头痛,神倦乏力,动则加重,气短懒言,面色无华,遇劳辄发,心悸失眠,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予补养气血。方用归脾汤。药用:党参、黄芪、木香、当归、茯神、大枣、酸枣仁、远志、白术、炙甘草等。

1.2.2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干预

老年患者应注重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干,生活上要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清淡饮食,荤素合理搭配,控制体重,保持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

1.2.3降压西药的运用

高血压达到2、3级或1级高血压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单独中药治疗3个月以上而血压不能控制者均应该给予降压西药口服治疗。常用降压西药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根据情况选择1~2种使用,出现副作用是换药。

1.2 疗效判断

1.2.1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⑴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60~90mmHg;②舒张压虽未降至60~90mmHg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⑵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到60~90mmHg;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60~90mmHg;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⑶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2.2血压达标率

参照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般人群血压<140/90mmHg;糖尿病患者<130/80mmHg;65岁以上老年人<150/90mmHg为血压达标。

2.结果

降压疗效分析: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血压达标39例,达标率97.5%。

3.体会

一般认为,高血压患者约半数无明显症状[2]。分析120例老年性高血压发生临床症状115例次,5例无症状出现占4.1%。其中半数有舌脉改变。主要症状有眩晕、头痛、腰酸、耳鸣、乏力、失眠、肢麻、夜尿频、心悸、胸闷、等位于患者自觉症状的前10位。予中药口服后,在症状迅即缓解同时,能平稳降压,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治疗之信心与依从性,建立患者对医者之信任感。除上述症状外,其它如面红目赤、面浮肢肿烦躁易怒、烘热多汗等,能得到有效控制。

临床中各种证型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常合并存在较为多见的有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阴阳两虚等。两床中必需细细分析四诊合参灵活应用。

对于无症状之5例患者,如舌脉正常,除血压升高外,无其它异常体征,无明显理化检查异常,一般单纯予西药降压治疗;如有实验室检查异常的根据舌脉改变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给予相应中药治疗,亦可改善异常理化检查结果且有利于血压之达标。我们认为舌脉象可作为无症状患者的辨证依据,而辅助检查则是中医四诊的延伸。

高血压病者亦多见痰浊之征象。形体肥胖,头重胸闷,舌胖苔腻,形盛气衰,究其原因,除遗传外与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节、喜荤厌蔬、嗜食烟酒、起居失常、缺乏运动等密切相关。我提倡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戒烟少酒,劳逸适度可使气血流通脏腑功能恢复正常,有利于化痰燥湿杜绝生痰之源。然生活方式之改变并非易事,20年不懈努力,仅有1/3至半数左右患者不同程度改变了部分不良生活方式,不少患者仍以各种不同借口继续着以往习惯,我们面临着民风习俗之挑战。

循证医学实践证明,西药各类降压药均可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特发事件发生,但老年性高血压病防治中“三低”、“三高”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越治越多、越防越多”现象[3]。中医中药虽在降低血压方面疗效远不如西药,但在缓解症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延缓或治疗并发症、改善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等方面有独到之优势。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辨证论治与西药降压相结合,可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减少或消除降压药不良反应,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使病人最大限度地获益[4]。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2]黄春林.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52

[3]王文.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16-25.

[4]高红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体会[M].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论文作者:李建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老年性高血压病12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论文_李建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