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0050
摘要:本文针对宁波绿地中心这个项目,主要以240m高的5号楼塔楼为代表,对设计中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梳理,以期作为一个经验总结,对将来的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超高层布局;造型设计;商业动线;竖向交通及核心筒设计;塔冠设计;BIM技术
近年来国内的超高层建筑发展迅猛,尤其是超高层塔楼带商业裙房的综合体项目。“区域第一高“、“全国第一高”等称号的争夺也是无比激烈。由于此类项目的复杂性,一直是设计中难啃的“硬骨头”。随着国内项目的增多,行业在此类综合体项目的设计领域也积累一定的经验。如同“千人千面”一样,每个项目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本人有幸参与并负责了宁波绿地中心项目2,4号地块的设计工作。也希望借此文把项目的一些重难点梳理出来,以期作为设计经验的积累,为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项目简介
宁波绿地中心由世界500强的绿地集团下属的浙江事业部开发,是浙江区域的第一座绿地中心。项目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核心区,坐拥三江口绝佳的地理位置,左邻大庆南路,右接人民路,南北分别为惊驾路和板桥街,是宁波“三江六岸”和“两江北岸”开发建设的战略引擎项目之一。
整个项目用地被南北向的桃渡路和东西向的使君街两条市政路划分为四个地块,由五栋高层建筑(其中三栋超高层,最高240m)以及地下三层的大底盘地库组成。
项目用地面积:36800㎡
建筑占地面积:18389㎡
建筑密度:49.97%
计容建筑面积:272133㎡
地下建筑面积:125268㎡
总建筑面积:397401㎡
容积率:7.69
绿地率:20%
建筑高度:1#地块--89.35m
2#地块--154.85m
3#地块--150m,71.75m
4#地块--240m
地下二三层为机动车库,地下一层为商业及非机动车库和大型设备用房区。地上裙房主要为商业功能,五栋塔楼全部为办公功能。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由日本设计完成,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为国内设计方,主要负责项目的技术及规范的把控以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还包括了景观、幕墙、灯光、室内等等多家优质设计公司,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总平面布局
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超高层塔楼之间的高度平衡,打造优美的山形城市天际线,将三江口北侧的街区整合为有序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为展现项目的多样性,5栋塔楼按照其不同的高度划分为3组建筑群落,赋予建筑群的层次感。240米的超高层塔楼位于延伸至三江口的轴线上,也是整个核心区的北极端,富有地标性,具有俯瞰整个核心区的绝佳眺望视野;2栋150米以上的超高层塔楼的布局确保与240米超高层塔楼之间近似协调的前提下,展现其独自设计的特点,为整个建筑群带来多样性和丰富性;2栋80米的高层建筑群落不仅与周边道路与建筑形成呼应关系,还赋予5栋高层建筑群落的沿街界面秩序感,取得次序与变化的完美统一。
图1 鸟瞰图
(三)、超高层布局
本项目建筑群设计采用三组建筑高度,分别为79.75~89.35m,150~154.85m,240m。5栋楼的布局结合基地周围道路轴线、建筑轴线的关系,合理布局建筑及朝向,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同时,带来一定的变化感和多样性。
240M塔楼位于延伸至三江口的轴线之上,也是整个核心区的北极端,富有地标性,具有俯瞰整个核心区的绝佳眺望视野。(如图4)
2栋150米的超高层塔楼布局在确保240m超高层塔楼之间近似协调的前提下,展现其独自设计特点,为整个建筑群带来多样性与丰富性。
80米左右的两栋高层建筑紧随其后,与周边道路和建筑形成呼应,赋予整个建筑群的次序感,次序与变化的完美统一。
(四)、造型设计
建筑的造型设计向来是建筑师最倾注心血的,如何让造型具有独一无二的设计感,具有地标性,同时又能兼顾良好的经济性,还要兼具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城市空间的塑造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主要以240米的超高层塔楼为例进行分析:
平面形状以多边形为基础,结合整体的玻璃幕墙立面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减少风荷载,抑制楼间风的产生
超高层建筑形体,避免尖锐的角部,能够有效减少风荷载的影响,兼顾结构的经济性同时能有效抑制楼间风现象,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打造具有独特造型的地标建筑
相比方形平面,多边形布局呈现出来的塔楼更加挺拔俊美
(五)、商业动线
本项目5栋建筑的裙房和大底盘地下一层均为商业业态。1号地块地下室在东北角连接建设中的地铁线。同时基地的南侧分布有江北公园、代建绿地以及人民公园。这几项因素均能为整个项目商业带来大量的人流。但整个项目被交叉的使君街和桃渡路划分为4个地块,使整个地块的商业缺乏连续性和延展空间!
为解决商业人流动线整合问题,结合地下的消防疏散,整个项目共设计了7个下沉广场,将市政道路下的地下空间作为连接四个地块的商业动线,同时利用1号地块西北角的地铁连通口,将人流大量的引入;
地面不设计机动车位,仅设置临时出租车下客区,实现人车完美分流;同时建设方也在积极争取,将东西走向的使君街打造成步行街;
在裙房三层设置环形连廊将四个地块有机的串联。综合地下、地表、地上各种交通组织方式,设计出三位一体的立体商业动线,良好的解决了商业设计中的人流动线问题。(如图6)
图6 商业动线分析图
(六)、竖向交通设计及核心筒设计
竖向交通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地下车库、地下商业、裙房商业及塔楼的联系,业态的分区管理以及电梯的运行效率。
同时塔楼核心筒设计是整个超高层的平面的灵魂,而核心筒的竖向交通(楼梯、电梯)组织又是核心筒的重点。电梯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在前期尽快明确,如果后期因为电梯设置的变化而影响核心筒方案,对整个塔楼的设计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所以在方案阶段机电顾问就对电梯系统做了专项的分析报告,为塔楼的平面锁定提供非常强力的技术支持。
240米高的5号楼塔楼共设置了五组电梯系统。(如图7)
图7
第一组6部电梯由底层跨越裙房直接上到6层,运行区间为6~15层。
第二组6部电梯由底层跨越裙房直接上到15层,运行区间为15,17~26层。
(15层为电梯转换层,16层为避难层)
第三组5部电梯由26层上到37层,运行区间为26,28~37层。
(26层为电梯转换层,27层为避难层)
第四组5部电梯由37层上到48层,运行区间为37,39~48层。
(37层为电梯转换层,38层为避难层)
第四组5部电梯底层穿梭到37层,乘客可以由37层乘坐第三、四组电梯达到26~48层。高速穿梭梯的设置极大的提高了高区的电梯运能。
电梯的分区方案的确定,就能为标准层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考量标准,因此结合电梯的转化并从消防的角度综合考虑,可以设置避难层的位置和电梯换乘大堂的位置。
同时结合每组电梯机房的设置,又设置有四个避难层,避难层又能兼顾设备层,解决大量的设备用房的位置。
梳理了竖向交通(电梯、楼梯的布置),设备竖向井道的合理摆放以及结构竖向构件的递进,标准层设计以及使用效率的控制就变得相对清晰。(如图8)
图8
为了建筑造型上的收进,结构专业利用电梯的分区,在41~43层区间进行了剪力墙的逐渐收进,采用斜墙的方式完成核心筒平面尺寸的缩小,避免了结构刚度和抗剪承载力的突变。实际用三层实现转换,倾斜角度在10°左右。
(七)、塔冠设计
塔冠的设计可以说是超高层建筑的精神堡垒,无论是金茂大厦的“宝塔尖”、上海中心的“寿司卷”塔冠、武汉绿地的“子弹头”还是迪拜塔的“避雷针”塔尖等等,塔冠就像超高层建筑的“王冠”一般,是一种尊贵标志的象征。
本项目的塔冠设计采用了多边形的钻石切面造型。
为了营造塔冠夜景璀璨的效果,46层以上采用了双层幕墙系统,中间设置泛光照明系统。
塔冠造型复杂,采用钢结构桁架系统,运用revit建模,BIM技术辅助设计。在塔冠235米高度直升机救援平台,便于消防的高空救援。擦窗机轨道布置在救援平台两侧,沿着顶部的斜面运行。
(八)、BIM技术运用
随着项目设计的深入,各个专项设计的介入,各专业的不断配合,每个设计细节都需要设计师们的紧密配合以及深思熟虑。
设计的完善程度除了优秀设计师的全心投入外,仍然缺少不了电脑先进软件的辅助,BIM技术的运用就很好的解决了项目中各专业的碰撞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完美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5#塔楼总高240米,为了抵抗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结构工程师们在28层设置了环形加强带。加强带在建筑外围增加了桁架系统,这就使得机电的管线布置必须考虑避开倾斜的结构构件。而28层为避难层,塔楼中的大量的设备用房均设置在此楼层。设备管线在外墙的开洞会与桁架的产生冲突。通过BIM技术的分析,清晰的将各专业的矛盾暴露出来,及时的解决了设计中大量的碰撞问题。(如图11)
(九)、结语
本项目从设计开始至今已近6年,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进入到了外立面及内装修阶段。预计2020年项目能整体竣工交付。随着整个项目施工进展,设计的深化和改进也在不断进行。为了努力打造一个地标性的落地项目,整个设计团队一直在不懈的努力!
论文作者:焦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塔楼论文; 项目论文; 电梯论文; 地块论文; 商业论文; 高层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