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课问题设计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某个知识点我已复习多少次了,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不明白,上课时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至复习效果不理想。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这是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相信以上观点不少化学老师都有同感,也希望在自己的复习课中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高复习效果,但一碰到要自己去设计问题,就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精心设计问题并不容易。以下就此问题,谈谈笔者多年探索和试验的经验和体会。
一、问题设计可在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以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复习教学中应该加以解决的矛盾。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例1 关于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对这个物质存在许多困惑,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围绕困惑,设计问题):
(1)是碱性氧化物吗?
(2)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为 1:1吗?
(3)怎样证明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
(4)除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外,只显示强氧化性吗?
(5)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中,还原产物是不是氢氧化钠?
(6)过氧化钠使棉花、酒精燃烧,是不是体现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7)和酸溶液反应时,是和溶质反应,还是和溶剂反应?
(8)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相比,哪种更稳定?
由于以上问题设计能围绕学生容易引起疏漏和产生困惑的地方展开,引导学生抓住最本质的现象进行思维,理清了思路,为理解和掌握的性质创造了条件。
然后再设计以下两个问题,解决困惑,启迪思维,达成复习目标。
(9)我们都知道,水火不相容,但在化学游艺会上,张同学将“水”滴到固体上,立即着火燃烧,你能说出原因吗?
(10)化学课上,老师将粉末加入到红色酚酞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褪色,部分同学认为是将酚酞氧化成无色物质;小明同学认为NaOH溶液过浓酚酞也会褪色。哪种说法对呢?怎样才能证明呢?
二、问题设计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思维题材,并加以诱导联想,探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达到既深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目的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潜在的思维题材,这些是高三化学复习问题设计很好的素材,如以下例2、例3。
例2 高一《碱金属》一章中有一个演示实验,用脱脂棉花包住约0.2g过氧化钠粉末,置于石棉网上,往脱脂棉上滴水,可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对这一思维题材加以诱导联想,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图1
(1)由实验现象所得出的有关和反应的结论是:a)有氧气生成;b)反应放出热量。
(2)写出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数目:____。
(3)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证明上述结论。
①用以验证结论a)的实验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答案:加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导管口P处,发现木条复燃)
②用以验证结论b)的实验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答案:将导管Q置于水槽中,再打开分液漏斗的开关,发现Q处有气泡放出)
(4)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认为和反应可生成,现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证明和足量的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有存在。(只要求列出实验所用的试剂及观察到的现象)
试剂:____;
现象:____。
例3 《几种重要的金属》一章中,关于白色沉淀的制备,对这一思维题材加以诱导联想,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如何制取较纯的白色沉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方法一: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久置的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加入其中。非但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物,反而看到大量的红褐色沉淀。
(1)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
方法二:在试管里注入少量用铁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新制得的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 NaOH溶液加入其中。这次,该组成员观察到了白色的沉淀,但是很快就变成灰绿色,最终还是变成了红褐色。
(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
(3)要观察到大量的白色的沉淀,加入NaOH的操作可以改为:____。
(4)要使得到的白色沉淀能保持一段时间,简要说明该实验还需要作哪些改进,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____。
方法三:向图2的试管Ⅰ里加入稀和铁屑,向试管Ⅱ里加入处理过的NaOH溶液。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
(5)____(填上一个实验步骤),
然后夹上止水夹,试管Ⅱ中出现了大量的白色沉淀,并且长时间不变色。
(6)这样生成的能长时间保持白色,其原因是____。
方法四:先在U形管中加入电解液c,再在液面上覆盖一层苯,最后分别用导线将用石墨和铁制成的电极与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如图3。这样也能观察到大量的白色沉淀,并且长时间不变色。
(7)a电极材料应为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
(8)电解液c可以是()。
(9)电解一段时间后,若电极材料都换为石墨,则U型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10)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更合理的方法吗?
虽然这样做有意将问题“复杂化”,但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展开。因此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思维题材,并加以诱导联想,探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设计可借助某一知识载体(即小角度切入),使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在探究与开放中提升,注重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思维向更高层次推进服务
化学中有很多看似平常、没有什么可复习的知识,我们如能横向、纵向联系,借助这一知识载体,就成为我们问题设计的很好的素材。如水这一知识点,我们按照以上问题设计思路,可与物质结构联系,可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联系,可与电离平衡联系,可与实验联系,可与电化学联系……;又如金属的复习,可与氧化还原联系、与离子反应联系、与电化学联系、与电离平衡联系、与化学实验联系……如例3,以白色沉淀的制备为载体,联系了电离平衡、电化学、化学实验等,在制备的探究与开放中使思维向更高层次推进。
四、问题设计可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双基、改善从知结构来设计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发展水平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接受新知识前的原有认知结构;第二发展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最易被学生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问题设计不应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而要定向在“最近发展区”,在那里寻找思维的生长点,利用现有的知识构建网络,为学生架设探索未知的桥梁。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诱发思维,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同化新的知识,用新的经验和要求去修正和顺应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培养创新意识。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为了能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在构建知识网络中的作用,笔者采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设计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寻找结果。当然这样训练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果,而是在训练中实现对知识的梳理,为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网络创设条件,实现认知水平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例4 如关于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的复习设计,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如何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2)在一定温度下,体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的A,同时生成 2nmol的C
B.A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C.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D.总压强保持不变
(3)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总压强保持不变,总体积不变,气体平均分子量不变,气体密度不变,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引申拓展,诱发新问题)
(再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平均分子量求解,混合气体平均密度求解等知识)
(4)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对于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者附加什么条件能够达到平衡?(逆向思维,发展认知水平)
(5)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对于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者外加什么条件能达到平衡?(设计变式问题,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网络,实现认知水平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问题设计是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也是体现教师教研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