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4)10-0008-0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向受教育者昭明价值体系和设定行为规范的活动,其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为人们广泛认同。当社会生活中出现不尽如人意或者说具有负面性质的事件时,人们往往会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这样发问:“你们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干什么去了?”“你们是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我们认为,这种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同志的诘问,反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获得广泛认同相对应的是,人们对这一活动的具体效果或者说价值实现程度的评价普遍不高。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声誉,也使社会对这一活动的价值期待下降,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确立和功能的有效实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如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样,导致这一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也非常复杂。在这种复杂的原因系统中,教育者缺乏应有的智慧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件。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乏善良的动机、可贵的热情和感人的奉献精神,但缺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而这必然导致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把握的失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本文试图从智慧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探析。 一、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智慧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作为教育者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问题的一种能力,乃是教育者良好素质的集中表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提出教育者的智慧问题有其内在的缘由,具有历史学的依据,同时也为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动机与效果相分离的矛盾所必需。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智慧的必要性。就一般的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引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其目的则是养成受教育者内在的体现真善美要求的素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决定了智慧的必要性。其一,在“真善美”这一价值体系的结构中,真对于善和美而言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人们对善、美的倾力追求肯定是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即以对真的把握为基础的。很难设想一个道德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错乱的人,能具有正确的道德和审美心理,会做出求善求美的举动,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审美评价能力。其二,进一步而论,这种对真的把握又必须以教育者的智慧为前提。这具体地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教育者去把握,教育趋势需要教育者去预测,教育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去发现和应对,教育机遇需要教育者去掌控,教育条件需要教育者去创设,等等。概言之,离开了教育者的智慧,教育的真就难以为人们所认知。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智慧问题的提出具有历史学的依据。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智或者说智慧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在“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中,智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还将“智仁勇”视为“三达德”即君子必备的三种品德之一。在孔子那里,“智仁勇”构成了理想人格的重要要件,孟子则把“仁义礼智”作为人所特有的道德心理。作为儒家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规定,董仲舒提出“必仁且智”。他指出:“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在人们传统的认知中,道家的老子是反对提倡道德的。但是,我们如果更为深入地品味老子思想的话,就会发现老子反对的仅仅是道德之名。而老子之所以要反对道德之名,就是因为他认定提倡道德之名恰恰会妨碍道德之实的实现。[1]所以,他要以道德上的“无为”达到“有为”,以反对道德形式主义来达到道德的有效实现,而这正是老子的道德智慧的极好证明。 在西方,教育的智慧问题也一直为思想家们所重视。在古希腊时期,智慧、公正、勇敢、节制是人应有的四种德性。德谟克里特认为,智慧是四德中的最高德目,依靠智慧获得对外部世界规律的正确知识是善和幸福的基础。伊壁鸠鲁认为,智慧使人正确认识宇宙和人生,消除对神和死亡的恐惧,求得最大快乐。柏拉图认为智慧是灵魂中的理智部分,使人摆脱肉体束缚,得以神秘地观照善本身,是最高美德,只有极少数统治者才具有。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具有指导德行的作用,使人具有中道原则,只有少数哲学家才可能具有。康德认为智慧、至善、哲学三者有密切关系,从实践方面规定至善即是智慧,把智慧作为一门学问来看就是古代所说的哲学。以上中西思想家关于智慧的论述,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智慧问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也为这一问题的提出给出了历史学的依据。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智慧问题的提出也为消解这一活动中动机与效果相分离的矛盾所必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好心办坏事、好心得不到好报、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回应的现象大量存在。尽管对于这种矛盾冲突,社会往往会因教育者出发点的良善而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教育者也因自身良好的初衷而容易原谅自己。然而,这一状况如若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教育者自身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就深层次原因而言,这种冲突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冲突,而这又源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的失准。因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依循而不是违背规律,是消解这一冲突的治本之策,而对这种规律的把握又应以人的智慧为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智慧是消解这一活动中动机与效果相分离的矛盾的必备要件。 二、智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应有素养,智慧问题的提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和实际效果的取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把握这一意义,将有利于增强教育者养成智慧的自觉性。 首先,对于教育者的重要意义。其一,有利于教育者素质的提升。在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对于教育者素质的关注往往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方面,而对于其智慧的要求则关注不够。其实,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价值性特点,固然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原则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站稳立场,但同样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智慧,智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备要件。只有当教育者具备了应有的智慧,才可能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才可能将执政党的意图有效地转化为现实。这就清楚地表明,只有当教育者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也具有应有的智慧时,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的良好素质不仅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也逻辑地包含对智慧的要求。这种对智慧问题的关注,必然有利于教育者素质的提升。其二,有利于提升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形象,而这又直接关乎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展示给受教育者的多是令人同情的忙碌辛苦的形象,而当教育者在教育对象眼中仅仅是限于被同情的角色时,后者是很难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所昭示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只有当教育者具有受教育者所钦佩甚至崇敬的智慧时,才可能被认定是真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觉得值得信赖,可以作为引路人,从而才可能有效地提升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形象。 其次,对于受教育者的意义。其一,有利于受教育者智慧的养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当我们论及教育者的良好品德对于受教育者品德养成的榜样作用时,常常会说“品德要靠品德来养成”。其实,同样地,智慧也必须依靠智慧来养成。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了智慧,才有可能培养出充满智慧的受教育者。如果教育者本身就缺少智慧,就很难令受教育者成为智慧之人。其二,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一生幸福。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不同的解读,但实现受教育者的幸福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受教育者能否获得幸福的生活,又与其是否具有智慧紧密相关。受教育者的智慧作为一种能力和素养,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明确目标,认准方向,抓住机遇,正确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从而获得精彩而幸福的人生。从这一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注重受教育者智慧的养成,就是在为他们的一生谋幸福。 再次,对于学科发展的意义。其一,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形象。在人们传统的认知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说教,其实质是一种基于执政党立场的价值观的宣传灌输;教育者就是“传声筒”“布道者”。现在,当我们自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问题并取得理想成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智者,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智慧之学时,它就可以提供正确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就能够帮助人们破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为人们指明行为之应然,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真善美的价值体系。而当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上述积极效应而被人们认定为智慧之学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形象就自然地得到了提升。其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层次。如上所述,在以往人们的认知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价值观的灌输和行为规范的设定,体现的是官方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体现了这一特点。其实,任何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无不具有这一特点。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应该带有官方意识形态的烙印,而在于这种意识形态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当教育者依据自身的智慧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就可能得以有效实现,其学术层次也自然地得到了提升。其三,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目标。在当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塑造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这是党的意志和主张最大可能地获得人们的价值认同,并有效地得以现实转化的前提条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价值目标,理论界不乏共识。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还必须将受教育者智慧的养成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这不仅因为智慧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求真目标的必要前提,而且因为只有当受教育者获得了智慧,其才可能实施符合执政党价值期待的具有思想政治意味的行为。而这充分表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智慧问题不仅是其实现价值目标的内在条件,而且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最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意义。这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可以有效避免因科学性缺失而导致的失误,从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执政党、社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期待存在相当的差距。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但与教育者智慧的欠缺肯定有关。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智慧欠佳在后果上表现为良好教育动机和实际教育效果的分离,而导致这种分离的更深层次原因又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矛盾冲突,特别是缺乏对这种合规律性的准确把握。而对这种规律性的把握仅靠思想政治教育者善良的动机、可贵的热情和感人的奉献精神无疑是不够的,它还离不开教育者的智慧。只有当教育者具有应有的智慧时,才可能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发展趋势的把握,获得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背景的正确认知;才能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矛盾,有效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和科学真理性的关系,从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智慧的养成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智慧是其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那么,这一智慧如何培育乃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加以思考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智慧是一种力,是一种可以使人深刻地理解人、事、社会、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人的内在素质,是人的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技能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的外在表现。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则可以理解为教育者由自身全面而良好的内在素质所决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智慧反映在教育者个体身上,集中表现为在思维上实现了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的统一,在行动上实现了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有效地应对问题的统一。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智慧的这一理解,我们认为,养成思想政治教育者智慧的路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做一个“思”者。其一,反思过往,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反思中所得到的经验可以借鉴,即使是失误也可以令人们少走弯路,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笔财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不是天成的,虽然它和教育者的天资、悟性有关,但它肯定是后天形成的,是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结果。没有反思,思想政治教育者就难以不断地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实现这一超越,就很难得到自我提升,也就养成不了自身的智慧。就反思的向度而言,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四个向度。一是决策反思,主要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二是管理反思,主要反思管理活动的合科学性和合规律性。三是教育活动反思,主要反思是否符合决策者和社会的价值期待。四是研究反思,主要反思能否把握教育存在的本质问题,为教育活动提供启迪和导向作用。其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和“应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走向。这一“实然”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准确把握,正确认知国家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究竟有什么样的要求等方面。这一“应然”主要体现在应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如何回应时代要求,如何拥有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特别是思考在如下方面应该如何作为:如何追求“应为”,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不负“须为”,切实履行职责和使命;如何抓住“可为”,做历史的同时代人;如何突破“难为”,倾力探索创新;如何止步“禁为”,敬畏法律和道德。 其次,做一个“知”者。这主要表现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并进一步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升华。知识的积累是获得智慧的基础和前提。知识固然不等于智慧,有知识的人不一定相应地具有智慧,但智慧之人肯定拥有知识,智慧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是在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满足于做忙碌的事务主义者,而必须适应受教育者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的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断汲取新知识以充实自身,使自身的知识不仅具有广博性,而且具有专业性和精深性,并且注意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再次,做一个“行”者。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应成为“思”者和“知”者,而且必须做一个“行”者,即积极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唯有实践才能增才干、出智慧。当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及其养成必须有新的解读。其一,这种实践不等于一般事务的处理。确实,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经常地面对大量具体而重复的事务,但这并非意味着教育者从事的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面对老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对策。这要求教育者不能满足于一般事务的处理,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创新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富有激情地创新。通过创新彰显特色,在创新中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其二,这一实践不仅是对受教育者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更应该是教育者彰显自身的真善美,并且引领受教育者积极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里的“真”表现为教育者渊博的学识,对问题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种“善”就当下的效应而言,应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带来快乐,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受教育者的“愉快之学”;从长远的效应而言,应该能为受教育者带来幸福,为受教育者的一生幸福打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的“幸福之学”。这里的“美”不仅表现为教育者在受教育者的心目中是一个审美的对象、是可以效法的榜样,而且也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合理性。其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智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者不断增长着自身的智慧。这就进一步要求教育者在实践中应该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并且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当下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复杂而艰难的问题,这固然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同时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又是一个展示才华、提升自我的良好机遇。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积极有效的应对,就可以在这一实践中不断积累自身的智慧,并且进一步实现提升自我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双赢。智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智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