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广东惠州 516001
【摘 要】目的:分析抗生素所致儿童严重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从2013年2月~2015年10月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儿4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儿中,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抗生素为头孢类、青霉素类、氨基苷类,分别占34.04%、25.53%、14.89%;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系统是皮肤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分别占51.06%、19.15%、10.64%。结论: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较多,累计系统多,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生素;儿童;严重不良反应
从抗生素应用到临床以来,在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药物毒性、过敏反应等,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临床滥用现象屡见不鲜,使耐药菌株和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加。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抗生素所致儿童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3年2月~2015年10月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儿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1~8岁,平均(4.12±0.87)岁。
1.2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的方法,对我院儿科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统计,包括患儿一般情况、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药物种类分布 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抗生素为头孢类、青霉素类、氨基苷类。见表1。
2.2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呼吸、神经、消化、循环、免疫等系统,其中累及最多的系统是皮肤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见表2。
3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及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等。小儿肝脏、肾脏代谢功能不完善,常引起药物代谢、排泄功能障碍,容易导致抗生素在体内蓄积,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容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儿童常用抗感染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多,据调查,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的过敏反应现象逐渐增多,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2]。本组资料中,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抗生素为头孢类、青霉素类,与资料报道相符[3]。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广泛,以皮肤、神经、消化系统多见,轻者出现皮肤红肿、皮疹、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儿童用药的重视,合理科学应用抗生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部分医疗机构对药敏试验认识不足,用药前未进行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合理的用药依据不足,容易导致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而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使杀灭或抑制敏感细菌的作用降低,不敏感菌大量生长繁殖[4],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因此,临床应加强药敏试验及耐药监测。
要做到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每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抗菌谱、不良反应等,严格适用指证,根据病原菌种类、临床症状、感染部位、药动学等合理选择抗生素[3]。临床医生要改变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如目前临床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比例较高,但由于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为病毒,应用抗生素不仅达不到预防感染的效果,甚至造成耐药及继发感染[5]。对部分混合型感染、严重感染的患者,单一用药常常达不到效果,应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种抗菌药物中的不同药物成分,临床作用不同,不良反应也不同,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增加的同时不良反应也增多。
本组资料中,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首次用药及用药30min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药物使用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加强用药后的监测,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种类较多,应加强抗生素管理,严格适用指证,根据药敏试验、患者临床症状等合理选择抗生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向斌,向艳.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5,8(7C):88-89.
[2]刘静.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388-389.
[3]吕勇.抗生素致患儿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1A):87-88.
[4]熊欲晓.抗生素致患儿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A):82-83.
[5]胡燕,白继庚,胡先明,等.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22(2):1198-1199.
论文作者:李国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抗生素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发生论文; 较多论文; 患儿论文; 头孢菌素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