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迭进的过程。工业化处在不同阶段,会具有不同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工业化战略、产业政策、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等都应有不同安排,因此弄清一国工业化所处阶段,对于推进一国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介评几种主要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对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及阶段划分作一粗浅探讨。
一、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几种理论
对工业化过程进行阶段划分,首先要确定划分标准,而划分标准却可以遵从不同的角度,正因为如此,在工业化理论中出现了众多的工业化阶段划分。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下面我们就几种主要的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理论作一介评。
1.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霍夫曼是最早对工业化阶段进行划分的经济学家。他是根据工业内部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的特征进行划分的。霍夫曼按照工业产品的用途进行产业分类,他把生产的产品有75%以上为消费资料的工业行业归入消费资料工业,把生产的产品有75%以上为资本资料的工业行业归入资本资料工业,难以以此标准进行归类的行业就归入到其它产业。霍夫曼依据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即(称为霍夫曼比例),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
霍夫曼比例
第一阶段5 (±1)
第二阶段2.5 (±1)
第三阶段1 (±1)
第四阶段1以下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工业部门中居于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地位要低。
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消费资料工业,其地位有较大提高,但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然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消费资料工业在规模上仍居主导地位。
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仍迅速增长,并且其生产规模已经同消费资料工业相等。
在工业化的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继续以超过消费资料工业的速度增长,并且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规模已经超过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在规模上居主导地位。
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是以若干国家的经验数据作为基础的,按照他的计算,在本世纪20年代,处在工业化第一阶段的有巴西、印度、智利、新西兰等,处在第二阶段的有日本、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澳大利亚等,处在第三阶段的有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等,当时尚无哪个国家进入第四阶段。〔1〕
霍夫曼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简洁明了地反映了工业内部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变化趋势,就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地位不断下降,资本资料工业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消费资料工业近于轻工业,资本资料工业近于重化工业,所以它实际上反映出轻工业地位不断下降,重工业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即所谓工业发展的“重化工业化”的趋势。
霍夫曼的理论在经济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迄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不足:(1 )仅从工业内部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相对地位的变化来划分工业化阶段是不全面的,霍夫曼比例相同的国家完全可能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2 )忽视了既非消费资料,又非资本资料的工业产品即中间资料。随着工业化向较高阶段的演进,中间资料生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仅依霍夫曼比例便难以正确反映工业化的不同阶段;(3)它的应用范围是有条件的, 它只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过程。〔2〕甚至有学者指出, 并不存在霍夫曼定理,如库兹涅茨就根本否认之。盐野谷裕一认为只适用于工业化初期,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霍夫曼工业化阶段理论仍然在提出批评意见。
2.罗斯托的理论
罗斯托在其所著《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的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罗斯托并非为工业化过程划分阶段,但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这种划分同工业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划分也包含了他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思想。〔3〕
传统社会是同工业化过程无关的发展阶段,是不能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阶段的,但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能否视作工业化的一个阶段,是有讨论的余地的。我们认为,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应该算做罗斯托的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尽管在这一阶段,农业部门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现代工业部门已经开始产生;投资率将超过人口增长水平,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等诸方面都开始发生有利于工业化的变化。尽管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起飞”阶段创造前提条件——进行农业革命和大力发展社会间接资本,但是工业化已经开始萌芽,因为他说,在这个阶段,对运输、交通业、原料等方面的投资增加了,利用新方法的现代制造业到处建立起来。他还说这个阶段的特征之一就是从一个以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转化为以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社会,从这些方面看,应该说工业化已经开始。但是这时仍然主要是运用传统的生产方法,所以只能够说工业化处在萌芽阶段。这个时候的工业化水平仍然极为低下,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75%以上。
起飞阶段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取得飞跃发展的时期。他认为,起飞阶段是一种工业革命,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在比较短的时期内产生带有决定意义的后果,且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在这个阶段,工业力量得到猛烈扩张,“复利增长规律”已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增长成为社会的正常情况。在起飞阶段,投资率和储蓄率将从占国民收入的5%提高到10%以上; 新的工业部门获得迅速的发展,农业部门的技术基础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和政治结构都发生变化而使工业化过程能够保持下去。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既是决定工业化速度的主要因素,也是划分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依据之一。他认为在起飞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在英国是棉纺业,在美国是铁路业,在其他国家是其它部门。他说:“这些主导部门历来包括棉纺工业,以铁路和军用品为基础的重工业综合体系,直到木材、纸浆、乳制品,以至各种消费品。”〔4〕 起飞阶段主导产业部门的差异,主要在于各国起飞时间的差异和资源禀斌的差异,但从各国来看,在起飞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一般是一个,这个主导部门的发展带动补充成长部门和派生成长部门的发展。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所占比重来看,在这个阶段会从75%下降至50%;在这个阶段,人均实际生产量或收入量显著增加。在起飞阶段,各种妨碍增长的旧的障碍和阻力都已被克服,正如飞机起飞一样,它一旦起飞,就可顺利航行。
起飞阶段为进入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创造了条件。他认为向成熟推进的阶段是一个很长的、持续前进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持续60年左右。在这个阶段,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从10%提高到20%;生产的增加能经常超过人口的增加;工业向多样化发展,新的工业部门加速发展,老的工业部门停滞,新主导产业部门逐渐取代旧的主导产业部门,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在成熟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取决于总的技术条件,自然资源禀斌,起飞阶段的性质和起飞阶段所发动的力量,以及政府政策的作用,所以各国主导产业部门会存在差异。例如英国进入成熟阶段时是煤炭工业、炼铁工业、重型机器工业;瑞典是木浆工业、钢材和机器工业、电机工业等。他认为在这个阶段主导产业部门不是一个单一的工业部门,而是“一套工业部门”,或者说是一组工业部门。总的来看,在这个阶段,主导产业部门集中于重化工业部门,例如钢铁工业、电力工业、重型机器制造工业等;农业劳动力从40%下降到20%,职业结构发生大的变化,白领阶层大为增加;人们对工业化开始感到厌烦;一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可以生产过去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进口需求增加了,出口能力也增强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技术已经很成熟,并已经运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整个国民经济都建立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各种产品生产能力有了极大提高,“能够生产它想要生产的任何东西”,在“技术或组织”上可以不依赖于别的国家,同其它国家的交往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他说,在这个时期,“现在正常成长着的经济力图把现代技术推广到它的经济活动的全部领域中去”〔5〕,“成熟阶段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 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资源的时期。”〔6〕 这个时期的技术当然比起飞阶段的水平高,先进得多。起飞阶段是“比较狭隘的工业和技术体系”;成熟阶段则是“比较精深和在技术上往往比较复杂的方法”。总之,这个阶段工业化的成果已经伸展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当然,在这个阶段,政治、社会结构等都会发生变化,但要注意,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达到成熟社会,不是根据人均收入,只要一个社会符合以上条件,在“技术”上成熟了,它有能力有效地组织利用其经济资源,加速一系列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那么即使人均收并不高,也应认为它已进入成熟阶段,所以,在进入这个阶段时,各国人均收入有较大差异。
随成熟阶段结束而出现的是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在工业化的这个阶段,工业化本身将不再是问题的中心。他说,“当社会快要达到成熟阶段时或达到成熟阶段后,社会的主要注意力就从供应转到需求,从生产问题转到消费问题和最广义的福利问题。”〔7 〕由于工业化达到成熟阶段,人均实际收入已足以使人们满足绝大多数基本的消费需要,加之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急于想获得更高的消费水平,工业化不再是社会的第一目标,人们更注重消费享受和福利。所以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主导产业部门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主导产业部门不再是重工业部门,而是转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成熟的工业体系把其所供应中商品和服务普及于它们的人民。此外,在其它经济和政治、社会结构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工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这是工业化阶段演进中又一个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另一阶段是前述起飞阶段)。在这个阶段,主导产业部门将是服务业,这意味着,这是一个工业社会同信息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另一个社会)的分水岭,它意味着工业化这一历史过程的终结。
罗斯托是从整个社会经济演变的背景中把握工业化的阶段演进的,这样可以避免阶段划分中所可能出现的片面性,但是按照他的标准划分工业化阶段在应用上是存在很大困难的,他所提出的有些标准例如投资率等是否能够作为衡量工业化阶段的指标大有讨论的余地,同时,由于其标准比较宽泛,自然给阶段划分带来很大的不精确性。不过,有几个方面的观点是很有意义的:(1)各个阶段主导产业部门不是不变的。 不同的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时所处的国际工业化背景是不同的,因此落国家在工业化低级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却可能是先进国家高级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 (2)以主导产业部门来划分工业化的阶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 )把技术水平或国民经济的技术基础作为工业化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可取的,这样可以避免诸如以人均收入指标,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等来判断工业化阶段所会存在的局限性,并且也体现出了工业化的实质,把工业化的量的扩展过程同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工业化的质的演进过程结合了起来。(4)把社会、 政治结构等所谓“组织上”的因素也作为重要的标准,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尽管他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倒并不见得适用、合理。(5 )罗斯托的工业化过程不仅包括了“农业国”的工业化,而且也包括了“工业国”的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3.雁行工业化阶段理论
雁行产业发展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者赤松首先提出来的,它本来是用来解释落后国家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赤松认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工业是以雁行形态来发展的,即遵循“从先进工业国进口新产品—→在国内生产实行进口替代—→出口”的模式来发展的,日本的棉纺业就是典型。以后,人们将赤松的这一理论用于解释工业化过程,认为工业化过程也呈雁行发展形态,其顺序是从以轻工业为主,再转到以重工业和以高加工度化工业为主,再转到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这就是雁行工业化阶段理论的工业化过程三个阶段的划分。〔8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三个阶段,那是因为先进工业国的工业化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由于现代工业部门都经过“进口—→进口替代—→出口”这一过程,所以落后国家首先都会是轻工业经过这一过程,取得迅速发展,最终下降,然后又是重工业与高加工度化工业经历相同的过程。
这一理论考虑到了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的特殊条件,这是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有参考价值的。但它只适于解释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并只适于解释落后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且它是以绝不领先的“追赶”模式为前提的,所以其解释能力是有限的。
此外,其它经济学家如刘易斯、克拉克、库兹涅茨等人实际上也都提出了他们各自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工业化阶段问题进行了讨论。
刘伟、杨云龙认为,工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9〕
第一阶段是传统加工工业(包括食品和纺织工业)和劳动对象工业(包括采矿、冶金、石油等工业)增长最快,在工业部门中所占比重也最大的时期。但在这一阶段,传统加工工业和劳动对象工业的相对地位却发生着变化,传统加工工业由在增长速度与产值比重上所处的第一位退为第二位,劳动对象工业则由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而作为制造劳动资料的机械工业则只占第三位。
第二阶段,机械工业无论就其增长速度还是产值比重都跃升为第一位,而劳动对象工业和传统加工工业则分别下降为第二位、第三位,传统加工工业是增幅最慢、产值比重下降最快的部门。
第三阶段,机械工业仍然保持领先地位,劳动对象工业的产值比重则进一步下降,增幅进一步减低,传统加工工业则因经过技术改造产值增幅与产值比重下降幅度都变小。
实际上刘伟、杨云龙也是从工业内部变化的角度进行分类的,而且是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历史经验进行分类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
还有学者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10〕或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11〕或重化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三个阶段,等等。
目前并无十分完善和被普遍接受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学者们划分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各不相同,有的以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为依据,有的以人均收入为标准,等等;并且工业化阶段的具体划分也各不相同,这不仅体现在量上的不一致,例如有的包括6个阶段,有的只包括2个阶段,而且体现在内容上的不一致,就是说学者们对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给予了不同的规定。但是,从这些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中,我们的确又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1 )大多数学者都把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特征作为工业化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2 )大多数学者都强调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划分工业化阶段中的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学者视为最重要的标准。因此,从这些理论中,我们还是可以受到不少启发。
二、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标准和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划分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业化包括哪些阶段?讨论工业化的阶段问题并非无谓的经院式争辩,而是在于它对工业化模式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两位西方学者曾说:“如果经济学家们能够确切地知道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增长的每个阶段应该发展哪几种工业,这将是一条一字千金的信息。人们可以据以制订出计划,使一个国家在各个阶段集中精力发展某些工业部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政治结构、国民经济的技术基础、资源的需求结构、经济增长的来源或各类资源的贡献度等等都会发生变化,并且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变化并非保持完全同步的关系,尽管其变化是系统性的或相互关联的,但各因素的变化总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很难用某一个单一的标准来概括工业化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我们需要用一组重要的标准来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包括:
(1)资本——劳动比率。 机器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程度可以用资本——劳动比率反映出来,因而可作为反映国民经济物质技术基础的特征的间接指标。资本——劳动比率越高,表明国民经济物质技术基础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反之,则反是。
(2) 国民经济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劳动、技术三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物质技术基础的变化,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工业化水平越低,劳动投入比例越大,然后,随工业化水平提高,资本投入比例不断上升,而劳动投入比例不断下降,在工业化进入到更高阶段之后,技术投入比例则超过劳动投入比例和资本投入比例。
由于各产业部门的技术特性、经济特性不同,因此对不同产业部门以此指标来判断工业化水平高低会出现偏差,但对同一产业部门和全部产业部门作纵向分析而判断一国工业化水平,则完全是可行的。
(3)产出要素贡献份额。它反映在国民经济的总产出中资本、 劳动、技术三要素各自所作贡献大小。它同第2个指标有着密切联系, 第2个指标从投入角度, 这个指标则从产出角度来衡量一国物质技术基础的变化。工业化水平越低,产出增长越依赖于劳动投入,随工业化水平提高,资本所作的贡献上升,在工业化的更高阶段,技术投入所作的贡献更大。
(4)劳均国民生产总值。 它是反映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是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物质技术基础的变化,且能反映出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化水平越低,劳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工业化水平越高,劳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分产业部门的劳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综合反映相应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可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反映工业化水平的辅助性指标。
(5)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产值构成与就业构成。 这是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状况的两个基本指标。前者从产出角度综合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后者从劳动力投入角度来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结果之一,这两个指标可从产业结构这个角度来反映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工业化水平越低,工业部门、非农产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越低;工业化水平越高,工业部门、非农产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越高。
(6)进出口商品结构。 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社会生产能力水平的高低,工业化水平越低,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越大,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越大;工业化水平越高,在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越小,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越大,而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越大。
(7)工业部门内部各分产业部门的产值构成。 现代工业部门在工业化中起着带动作用,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演变反映了工业部门本身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状况。
除上述指标外,人均工业产值、工业部门的集中度、生产迂回化程度、农产品商品率、劳动者的平均文化程度、技术发明专利数及增长速度等也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国工业化水平高低。
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并能求得“工业化指数”,那么划分工业化阶段将成为一件十分简单的事,可我们得不到“工业化指数”。我们也不能仅依据某一个指标来衡量工业化水平,只能靠运用上述一组指标来衡量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可粗可细,每个阶段都有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征。这里我们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
工业化的第一个大的阶段谓之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乃是开始进行工业化即现代工业部门开始发展,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现代物质技术基础开始建立,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开始发挥作用的阶段。具体来看,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一些采用机器体系的现代工业部门;资本——劳动比率开始上升,但水平仍低;在生产要素投入中,体力劳动投入比例仍最大,但开始下降,资本投入比例开始上升;体力劳动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仍最大,但资本投入所作的贡献不断上升,技术投入所作的贡献最小;劳均国民生产总值上升,现代工业部门劳均国民生产总值上升更快,其水平比其它产业部门高;现代工业部门、非农产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开始不断上升,但农业部门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仍最大;进口主要是现代工业部门发展所需要的机器设备以及本国所不能生产的消费工业品,而出口则主要是初级产品;现代工业部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加工度的、轻工业制造部门;工业集中度低,劳动者的平均文化程度很低;农产品自给部分下降,农产品商品率上升,但水平仍低,生产迂回化程度低。
工业化的第二个大的阶段谓之工业化中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现代工业部门已得到很大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得到很大提高,并开始取代传统的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居主导地位,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开始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部门,并开始发挥主要作用。具体来说,在这一阶段,现代工业部门高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部门;资本——劳动比率急剧上升,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生产要素投入中,资本投入比例取代劳动投入比例而居首位,劳动投入比例下降,技术投入比例开始较大幅度地上升;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资本投入所作的贡献份额急剧上升,而成为最大者,劳动投入贡献份额下降,而位居其次,技术投入的贡献份额开始不断上升;劳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达到更高的水平,农业部门劳均国民生产总值快速上升,达到或接近工业部门的劳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现代工业部门、非农产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大幅上升,并超过农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在现代工业部门中,重工业部门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轻工业部门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轻工业部门的主导地位为资本密集型、加工程度更高的重工业部门所取代;在进口商品结构中,用于重化工业的设备和高档消费品进口急增,低档消费品进口大幅减少,在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产品成为主要部分,重工业产品出口开始不断上升,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大下降;工业部门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很多部门出现规模庞大的企业;劳动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较大幅度地提高,受中等教育的劳动者居多;农业部门变成了“商业化”部门,农产品的自给部分变得微不足道。
工业化的第三个大的阶段谓之工业化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现代工业部门得到充分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得到根本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最终建立在现代的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取代个体生产方式而居统治地位。具体来说,在这一阶段,资本——劳动比率继续上升,但速度减慢;资本与技术成为主要的投入要素,技术要素投入比例超过资本要素投入比例而居首位,资本要素次之,劳动投入比例最低;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贡献最大者是技术进步,资本投入次之,劳动投入所作的贡献则降为最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继续上升,达到更高的水平;现代工业部门得到充分发展,但发展速度呈减慢趋势;在现代工业部门中,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发展最快,并最终成为最大的工业部门,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继续发展,但速度减缓,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衰减,比重最低;现代工业部门、非农产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继续上升,但升速减缓,农业部门产值与就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部门产值与就业比重上升最快,最终超过工业部门产值与就业比重,工业部门产值与就业的绝对额虽然继续增加,但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这一阶段却开始下降,这也意味着工业部门的“顶峰时代”已经过去;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进口成为相当重要的部分,同时根据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进口本国生产不具优势的制造品,在出口商品中则主要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工业部门成为集中度很高的部门,大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劳动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达到很高的水平,大部分人受过高等教育,文盲与只受初等教育者将几乎不存在。
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工业化的完成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一国由“农业国”最终变成了“工业国”,从而步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注释:
〔1〕参见邓伟根:《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133~135页,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2〕这一点张培刚先生在40 年代称之为其只适用于“演进性的类型”,而不一定适用于“比较激进的或革命性的类型”,我们认为张先生的前一种类型可视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过程,后一种可视为非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过程。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108页,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3〕 西方经济学者一般把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视为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因为西方经济学者的所谓现代经济增长或所谓持续的经济增长,都是指工业过程。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26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5〕〔6〕〔7〕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67、15、70、8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8〕参方甲等编译:《西方经济发展理论》,170~172页,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9〕刘伟、杨云龙:《中国产业经济分析》,62~66页,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
〔10〕高栓平:《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战略新探》,载《人文杂志》,1988(3)。
〔11〕吴敏一、郭占恒:《中国工业化理论和实践探索》, 57 ~60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部门划分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