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510030
摘要:城市经济发展不仅带动了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建筑有了更多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要求,施工者在为住户进行装饰装修时不仅需要使建筑具备原有的功能,还需要确保建筑的美观、舒适与环保。而建筑装饰装修是一个包含了众多工序的项目,施工时相关企业需要对施工质量给予严格的控制,否则不仅容易使建筑装饰在未来的时候中出现质量问题,还有可能给住户带来更多的不良影响。在建筑的施工建造中,装修装饰也是建筑整体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建筑整体结构质量的同时,也要确保装饰装修施工的质量水平。文章主要从建筑装饰装修的现状入手,对建筑装修内容以及施工质量的控制进行分析介绍,并相对提出科学意见措施,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水平发展。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0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社会各行各业都取得不小的进步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尤为迅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获得了很大进步。在此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日渐提升,对于建筑形象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建筑的装饰装修也和人们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为满足人们要求,提供更加优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建筑企业需要重视建筑的装饰装修工作,做好质量把关工作,在保障建筑结构质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建筑的装饰装修质量。
1为何要对建筑装饰装修进行质量控制
建筑施工可以分为防水工程、电气工程、水暖工程、内外墙装饰、幕墙工程、地面装饰等多个分项,这些分项工程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而产品质量的展现取决于硬件特征与相应的软件,而软件质量的综合特征正是由建筑装修装饰效果来体现。对于建筑装饰装修而言,其既需要满足用户关于可靠性、适用性以及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又需要满足住户的感官体会。而这些要求,都需要通过对建筑装饰装修进行质量控制来满足。
2建筑装饰装修项目内容
2.1建筑主体色彩
装修建筑主体色彩装饰装修的主要施工对象包括:建筑的墙体、建筑外在玻璃、建筑门窗。现代建筑的主要外在装饰要素中上述三点非常重要,因此也成为建筑色彩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修中对建筑整体装修色彩的选择要合理、科学,色彩是除建筑外部结构形象之外给人最直观感受的装修要素,对生活在建筑内部的人们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最直接影响。科学合理的建筑装修色彩有利于居住人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学习,与此相对的是应用大面积的、带有刺激效果的色彩搭配,对居住人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反作用。
2.2建筑整体空间设计
建筑的空间设计主要从两部分入手
(1)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状态,即建筑造型。建筑整体造型虽然是建筑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但仍属于建筑装饰装修中的组成部分,需要适应建筑周围环境,过于突兀的建筑达到了设计要求却很难获得认同。(2)建筑内在空间设计装修。对建筑内在空间的合理科学的设计会给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为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在进行室内装修空间规划时,要不断探索发现全新的居住空间形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已知形象,这是提升建筑装饰装修水平的重要原则。
2.3建筑光线与装饰设计
透光性优良是很多在售楼盘的主打,因此自然光线也成为建筑装修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大自然中的光线变化无穷,自然光线在建筑装修的恰当布置调节会给室内环境柔和自然的光线体验,有效减除建筑内部空间的闭塞感和黑暗,为人们提供更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另外,建筑的外在装饰是建筑装修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上文中提到的墙面以及柱子玻璃等都是常见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建筑装饰。建筑的装饰装修需要将内在装饰与外在装修等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作用,创造更加舒适的建筑环境。
3目前建筑装修装饰施工工程存在的问题
3.1材料安全问题
在实际的装修工作中,建筑装修工程施工一些玻璃幕墙等材料会为外表的美观打上光彩,但是不容掉以轻心的是建筑物装饰装修工程中结构设计上连接压力增大了,很多时候安全隐患暗藏其中。为了减小构造的压力,过硬的质量是必须的。所以材料安全的保障机制也日渐受人关注,长久以来的经验显示,不合格的材料、违规施工等现象是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也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做好质量管理方面控制工作,用对方法显得迫在眉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结构安全问题
在装修装饰某些建筑时,为了增加城市景观,打造华丽外表,提升建筑品牌,建筑装修设计时常常使用一些新颖材料,或者是奇特外形,虽然在外在满足了业主需求,但是慢慢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较少的结构设计构造防护措施,结构的设计、连接强度和耐久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装饰施工都是在建筑基本建完后应用,装修时,往往因为装饰的结构设计普遍不合理导致结构损坏,削弱甚至拆除承重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4.1做好对装饰装修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
施工材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建筑装饰装修施工管理中,需要对施工材料进行科学的管理。①把好材料的购进关。对于购进的材料需要进行质量抽检,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应及时更换。②对材料的质量合格证书、检验报告、厂家的生产许可证进行检查,确保购买的材料各项手续齐全。③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做好施工材料的存放工作。由于一些施工材料存放条件要求非常高,如果存放的空间湿度过大,将会导致材料发霉变质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因此,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存放和管理工作,每天定时检查,确保施工材料的存放质量。
4.2对施工进行科学的管理
4.2.1墙面的装饰工程质量控制
墙面的装饰主要是通过抹灰、涂装以及裱糊与软包等方面对其进行装饰。具体而言对于墙面的抹灰时,首先需要对基层进行清理,保证基层的干净以及平整,只有基层保证其相应的整洁性,除去表面的各类灰尘以及油垢之后,并应洒水润湿。表面凹凸明显的部位应事先剔平或用1:3水泥砂浆抹平。在进行墙面抹灰时,应注意采用分层抹灰的方式,同时保证每一层的厚度为5~7mm,抹灰层平均总厚度为25mm。抹灰完成之后,应保证其表面的平整性,无空鼓和脱层的现象。保证抹灰层与基层之间的紧密连接。
4.2.2吊顶的装饰施工质量控制
吊顶的装饰时,在龙骨安装之前应根据房间的具体情况和设计的要求对房间的净高、洞口标高和吊顶内管道设备及其支架的标高进行复测;弹出顶棚标高水平线,即根据吊顶的设计标高在四周墙上弹线;画好龙骨的分档位置线。安装龙骨时,应保证按照设计的要求合理布置龙骨之间的间距与位置,当设计中没有说明时,龙骨的起拱高度应按房间短向跨度的1~3‰起拱。次龙骨的安装应紧贴着主龙骨,同时保证各个龙骨与吊杆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00mm,当大于300mm时,应增加吊杆从而保证龙骨的稳定性。安装面板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牢固安装,安装完成后应组织验收,保证吊顶基本标高的正确性和装饰的合理性。
4.2.3轻质隔墙的装饰工程质量控制
轻质隔墙在建筑中起到了基本的空间分割的作用,因此对于轻质隔墙的质量控制并不着重在其承重方面,而在于对其基本的空间隔离以及噪声隔离的效果控制上。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要按照设计图纸对其施工的位置进行放线,在确保放线的准确性后进行轻质隔墙的构造固定以及后期的一些节点的处理。在进行轻质隔墙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龙骨与基体结构连接牢固、垂直和平整、交接处平直、位置准确、接缝应严密,对一些有特殊结构要求的墙面,如曲面、斜面等,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龙骨和面板的安装。
4.3做好动态质量监管工作
在进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管理中,需要建立科学的动态质量监管机制,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科学的动态质量监管。在施工现场可采用目测法、实验法以及测量法等进行动态的质量检测。例如,对于内墙抹灰等工序,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其表面是否光洁,阴阳角是否平直;对于隐蔽的工程可以利用仪器或试验等方法来进行检测;施工时每道工序都必须进行质量自检和记录。如果上道工序质量不过关,严禁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总之,对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程进行有效的动态质量监管,能够及时的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通过及时的解决,能够确保建筑装饰装修施工的质量,确保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4.4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新时代的装修装饰行业大量的运用机械作业,施工人员的分工往往是非常明确的单位作业,这要求施工人员有专业的职业素质,熟练操作机械,控制好装修质量与装修速度。这要求工程项目管理做好三方面的事情:①对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专业的培训可以让员工快速且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②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更新和保持良好性能的设备运用,既方便施工人员的操作,有利于工时的缩短和技术的领先。③建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每道工序都不容失误或者是将就一下的心理,建立质量监督小组,做到事无巨细精益求精,可以起到有针对性的激励警醒的作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装修中涉及较多复杂繁琐的施工工序和工程技术,工程施工中应用到的材料繁多,因此也造成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管理难度增加。要保障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建筑企业必须从根源重视,工程相关部门要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切实保障建筑装饰装修质量水平,提升整体建筑安全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分析[J].南方农机,2018,49(15):248.
[2]龙永荣.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如何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居舍,2018(18):19-20.
[3]邱成勇.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装饰装修全过程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7(3):155+173.
论文作者:胡亦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建筑论文; 装饰装修论文; 质量论文; 龙骨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建筑装修论文; 建筑装饰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