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杨艳丽、郭颖颖、王新玲、吴英霞

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杨艳丽、郭颖颖、王新玲、吴英霞

摘要:目的:阐述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数字随机法则从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新生儿科档案内抽取80份,经统计可知其中40例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列为对照组;另40例预先接受不安全性因素分析后再接受护理干预,列为观察组。从腕带脱落、医院感染、药物配发失误、护患纠纷等四个维度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效果: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5%;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7.5%。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X2=6.24)。结论:新生儿属于特殊群体,理应受到特殊对待。建议在临床护理前进行必要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以便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新生儿(newborn)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身体机能都处于逐渐发育阶段,既无法向外界传递准确信息,又因抵抗力弱而遭受各种感染风险[1]。而常规护理对新生儿所能起到的保护作用甚微,不建议继续采纳。但有相关报道表明不安全因素分析联合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这一点在本文中亦得到证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数字随机法则从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新生儿科档案内抽取80份,并将其中40例新生儿列为对照组;另将余下40例列为观察组。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例数(n)性别 出生时间(d)平均出生时间(d)

观察组/40 男24/女163-20 15.2±3.0

对照组/40 男25/女152-21 14.3±2.7

P>0.05>0.05>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药物注射、翻身防感染;观察组在接受护理干预前,预先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1)腕带:新生儿一经分娩,便由护理人员为其套上腕带以示区分;本组护理人员的做法是定时检查腕带是否脱落,2次/d。一旦出现腕带脱落立即为新生儿重新套上以免混淆[2];(2)感染:专指医院感染。为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对本组所有新生儿每日进行床栏消毒、皮肤清洁、衣物和床单被套清洗与更换等措施;同时加强新生儿洗手指导;(3)用药: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品种,并控制用药量。其中出现药物配发错误、药物丢失均因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所致,情节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新生儿因药物未及时供应而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因此在配发药物期间加强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性管理,对本组所有新生儿一律按照姓名、病情类型、用药品种、用药量以及用药方式进行区分,以避免药物配发失误等不良事件产生[3];(4)观察:观察夜间新生儿是否哭闹,是否因气温降低而出现发热、咳嗽症状。大多数抢救均因夜间未加强病情观察所致,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夜间轻手轻脚进入新生儿室时刻关注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从腕带脱落、医院感染、药物配发失误、护患纠纷等四个维度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统计不良事件总发生例数,总发生率按“%”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当P<0.01时,则组间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护理效果: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5%;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7.5%。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X2=6.24)。详情如表2所示。

3 讨论

腕带脱落、医院感染、药物配发失误以及护患纠纷等一系列不良事件是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的恶性事件。其中腕带脱落导致新生儿抱错的现象屡禁不止,虽不至于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但对新生儿家庭而言属于重大的精神打击[4]。医院感染、药物配发失误等均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另外在本次对照研究中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极高,与相关报道的结果一致。

为避免以上事件发生,建议采取相应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护理前进行了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分析,据最终的护理结果来看,效果十分理想。该组新生儿在护理期间未出现医院感染以及药物配发失误等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的不良事件,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仅为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由此可见不安全因素分析可在某种程度上改善护理结局[5]。比如通过对腕带脱落所造成的危害性进行详细分析,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了新生儿抱错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而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进行分析规范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体现了医院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分析用药不良造成的影响,避免了药物配发失误;观察夜间新生儿是否哭闹,是否因气温降低而出现发热、咳嗽症状,也是对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的考验。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前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不但可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是对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评,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属于特殊群体,理应受到特殊对待。建议在临床护理前进行必要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以便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香,金莲子,杨平.新生儿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04(34):938-939.

[2]盛方明,石海霞,韩利静.新生儿护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4(98):728-729.

[3]李亚博.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观察[J].医疗装备,2015,02(08):938-939.

[4]李茸茸.对新生儿进行预防危险因素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01(12):927-928.

[5]李磊.浅谈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02(21):875-876.

论文作者:杨艳丽、郭颖颖、王新玲、吴英霞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  ;  ;  ;  ;  ;  ;  ;  

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杨艳丽、郭颖颖、王新玲、吴英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