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平[1]2004年在《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瘾症(IAD)这一现象被国内、外心理学家所关注,并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成瘾症(IAD)199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I.Goldberg首先提出,在近10年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就IAD的界定、诊断、成因、预防、治疗以及对个体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是IAD的诊断标准以及矫正。聚焦 本文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总结了其成瘾解释、成瘾模式和成瘾比例。 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的诊断标准,对网络成瘾者进行筛选、测评,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目前还没有公认对IAD矫治特别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通过一定的筛选标准对15名初二、初叁的学生进行了矫正。 本文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历史、理论、方法、原则和意义等进行了论述,在对网络成瘾者的团体辅导中采取“认知-行为”模式。 对这15名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团体辅导采取实验研究,将其相关的心理特征与上网非成瘾者之间以及在团体辅导前后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通过对他们进行了为期3个月,共计17次,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团体辅导后,其对网络的依赖症状明显减少。研究结果也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其睡梦不足、生活无序感、心理防御机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家庭关系等有显着性相关,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其自我灵活性、人性哲学和网络依赖等方面得到了显着改进。 由于研究时间所限,在对这些学生团体辅导后,只是对1/2左右的进行了后续跟踪,从教师反映的情况看,他们中大多数网络使用比较健康,个别学生有成瘾的反复。 对IAD青少年的团体辅导只是一个过程,要使其成瘾症状完全到达戒断,还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社会的监管等。
张艳[2]2014年在《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及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在村镇的普及和发展,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已经具有一定数量的网吧。农村初中生因其特定的生长环境,网络成瘾的人不在少数。初中生身心发展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对其造成的危害很大,直接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反过来又导致网络成瘾的加重。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干预手段,改善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降低网络成瘾发生的概率。首先,本文通过随机抽取湘乡市叁所初级中学的821名初中生,采用自编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和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其进行调查诊断,结果显示有561名初中生使用过互联网,湘乡农村初中生互联网使用率为68.33%,诊断结果显示有35名网络成瘾者,在互联网使用者中成瘾率为6.24%,且大多数网络成瘾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在性别、上网地点、上网目的、是否独生子女等几个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其次,本文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可能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和农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一套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旨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干预,以减轻网络成瘾的症状。在35名网络成瘾者中,通过访谈寻找自愿参与的同学26人,将这26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人。对实验组实施为期8周,总共8次,每次80分钟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团体辅导实施前后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前后测具有显着差异,对照组前后测无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无差异,后测有显着差异,这充分说明了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本文通过调查得出了湘乡市农村初中生网络使用情况,针对网络成瘾农村初中生设计并实施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能够应用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当中。
钱晨露[3]2014年在《中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但在我国中学中,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在研究方法、辅导方式、研究工具、活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团体心理辅导在研究领域、辅导方式与测量问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吴贤华[4]2013年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明显的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冲动控制障碍。国内外网络成瘾发生率约为5%-15%,它导致了一系的社会、心理功能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正常发展。第一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目的:调查青少年网络成瘾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武汉与麻城两地6所初中、4所高中、2所职高初一至高叁年级472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有效样本3033名。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与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进行筛查、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筛查出青少年网络成瘾者481人(15.9%)。男性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女性,初二年级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初一年级、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长检出率高于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短、网龄长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网龄短、网吧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其它上网地点检出率、不同上网目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不同、以聊天、游戏、浏览网页、不学习、打发时间、下载信息、交友为目的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不以此为目的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亲职业类型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武汉麻城两地、城市农村、家庭类型、父母亲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类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麻城两地流行学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检出率较高(15.9%),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男性、初二年级、较长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为网吧、上网动机为聊天、游戏、浏览网页、不学习、打发时间、下载信息、交友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父亲职业类型与网络成瘾有关,父母亲教育程度、家庭类型、母亲职业类型、地域、城乡与网络成瘾无关。第二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人际关系特征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际关系特征,为网络成瘾综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与麻城两地6所初中、4所高中初一至高叁年级472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有效样本3033名。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量表、长处与困难量表(学生版)、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特征评估与分析。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人际关系总分得分显着低于非网络成瘾者(P<0.001);品行问题得分显着高于非网络成瘾者(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网络成瘾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人际关系总分呈负相关(P<0.01),与品行问题呈正相关(P<0.01),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品行问题与亲子关系、品行问题与同伴关系、品行问题与人际关系总分的交互效应显着(P<0.001),品行问题与师生关系的交互效应不显着(P>0.05)。结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品行问题调节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第叁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干预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综合干预效果,为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提供可选择的干预方案。方法:选取武汉市某中学、某网络成瘾干预机构青少年共87名。武汉市某中学采用学校常规综合干预,某网络成瘾干预机构采用营地综合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对被试实施网络成瘾诊断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问卷、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实验设计采用干预前后测设计。结果:营地干预组与学校干预组在干预后,网络成瘾分数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地干预组的问题解决因子,焦虑与抑郁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干预组,焦虑水平,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地干预组与学校干预组冲动水平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营地干预与学校干预均能降低网络成瘾水平,综合干预能显着改善网络成瘾者的网络过度使用,可以作为网络成瘾有效干预方案。网络成瘾者可能是发展阶段过程中一个暂时问题,不同的干预环境均能改善网络成瘾水平。
张翠红, 于志红, 魏怀颖, 张洁, 朱红梅[5]2012年在《网络成瘾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团体辅导模式对网络成瘾中学生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从威海市两所城区重点中学和两所城郊普通高中筛选出30名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分均在6分以上。采用结构式、同质性团体的形式,从认知、情绪、行为、社交技能等方面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多形式的心理干预。用网络成瘾倾向问卷、MHT、SCL-90等工具进行评估。结果:团体辅导后MHT评定除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两个因子外,其余六个因子得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得分亦有明显下降(P<0.01)。团体辅导后SCL-90量表的总分、因子分中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的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网络成瘾中学生增进心理健康、减少上网行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李玉书[6]2016年在《《初叁学生考试心理控制感团体辅导手册》的初步编制及应用》文中认为考试心理控制感是指考生在面对考试情境时,理解、调控和完成考试任务的能力感和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归因风格和行为方式。为了延伸和拓展考试心理控制感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研究;补充和完善考试心理素质,提供学生考试心理调适的实证依据。本研究采用江琦的《考试心理控制感分量表》和郑日昌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调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初叁年级全体学生考试心理控制感的基本现状,探讨考试心理控制感与考试焦虑的关系;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导师小组辅导录音资料、作业资料、报告和开放式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出考试心理控制感团体辅导的相关建议,编制针初叁学生考试心理控制感干预的团体辅导手册,并通过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每次辅导时间约70分钟,验证手册的使用效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⑴初叁年级整体考试心理控制感,女生强于男生;少数民族学生强于汉族族学生;独生子女学生强于非独生子女学生;无家族精神病史学生强于有家族精神病史学生;城市>乡镇>农村;父母离异>良好>一般>不太好;家庭宽裕>一般>不太好;父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小学,母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大专>高中/中专>初中>小学,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家庭关系氛围的学生考试心理控制感强弱有显着差异(p<0.05),具体体现在家庭关系氛围较好>不太好>一般。⑵编制出针对初叁学生考试心理控制感干预的《考试心理控制感团体辅导手册》。⑶使用《考试心理控制感团体辅导手册》对初叁学生进行团体辅导,能有效增强实验组学生考试心理控制感,降低考试焦虑水平,提高考试成绩;并得到学生的好评。
宫婷婷, 周惠玉[7]2018年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减少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有效途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供一套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方案。方法:以江西省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在网络成瘾达标的大学生中招募20名网络成瘾的学生组成实验组,20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前后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的网络使用得分无显着差异,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实验组的网络使用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即干预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有显着的干预作用。
赵倩[8]2016年在《大学生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及其对网络依赖、学业拖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学阶段是个体迅速成长、积累知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能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个体能否充分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时间管理倾向是指个体在对待时间的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同时在电子产品上也花费很多时间。可以说学习与上网是占据大学生生活的两个最主要活动。而部分大学生由于无法有效地管理时间,学业拖延和网络依赖时有发生。那么,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网络依赖和学业拖延的现状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本文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量表》和《学业拖延量表》对3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属于中等偏上,网络依赖程度和学业拖延程度均属于中等;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网络依赖和学业拖延在性别和年级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依赖、学业拖延均呈显着负相关,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学业拖延呈显着正相关,大学生网络依赖在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拖延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以上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形成以时间管理倾向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进行干预,且进一步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依赖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分层随机选择9名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结果表明: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随着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网络依赖、学业拖延程度也会显着降低。
金家新[9]2009年在《网络成瘾中学生情感因素注入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文中指出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进行连续四个月情感因素注入的活动并进行前测与后测,研究发现利用认知-情感-行为的心理辅导模式进行情绪情感操作,可以让网络成瘾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和表达释放,提高中学生心理自助能力,逐步消解网络依恋与网络成瘾,达到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王赞[10]2013年在《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初中生师生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已有一些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自我发展、社会适应、情绪及行为甚至人格的关系密切,是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与老师甚至学校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初二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增强,不服从管教,很难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但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目前,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与心理治疗活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本研究试用团体辅导对初二年级师生关系进行干预,以郑州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施与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探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改善初二年级师生关系的效果。结果显示: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初二年级学生师生关系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改善程度因活动主题、活动方案不同而有所差异。2、以“改善师生关系”为主要目的的团体辅导活动,能够改善师生关系的整体水平。以“情绪运用与管理”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能够降低师生关系水平中的冲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水平。3、团体辅导活动对师生关系的干预效果存在性别差异,表现在总体来看,团体辅导活动更能改善实验组的消极师生关系,而对于女生来说,积极的师生关系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D]. 杨彦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及团体心理辅导研究[D]. 张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 中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 钱晨露. 学园. 2014
[4].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D]. 吴贤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5]. 网络成瘾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研究[J]. 张翠红, 于志红, 魏怀颖, 张洁, 朱红梅. 中国民康医学. 2012
[6]. 《初叁学生考试心理控制感团体辅导手册》的初步编制及应用[D]. 李玉书.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7].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J]. 宫婷婷, 周惠玉.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8]. 大学生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及其对网络依赖、学业拖延的影响[D]. 赵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9]. 网络成瘾中学生情感因素注入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J]. 金家新. 基础教育. 2009
[10].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初中生师生关系的研究[D]. 王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标签:心理学论文;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中学生论文; 大学生论文; 人际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