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为例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为例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为例

赵传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摘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不断批判和反思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经济基础”概念的发展历经了从“市民社会”到“交往形式”,再到“生产关系”,最后到“经济基础”不同语境下使用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上层建筑”概念的理解历经了从“思想、观念”到“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政权”,再到“社会意识”,最后到“资本、虚拟、汇票”的运动发展过程;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坚持能动辩证的“相互作用说”。这些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运用和发展,对于我们批判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全面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拓展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以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当代价值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及其关系作为唯物史观的经典范畴,一直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不断推翻前一种相关阐释,又推出一种新的阐释和界定的“深入研究”。也就是说,用“加法”做研究。另一方面,从概念史角度过度解读,不再满足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章,而是“向前搜索,越搜越向前”。这种情况下,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详细全面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内涵“流变式”的使用和发展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以及由这两个概念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经典命题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深层哲学内涵的理解,通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一、从市民社会到经济基础:马克思 恩格斯使用“经济基础”概念的不同语境

据有关学者考证,“基础”概念最初是这样提出并使用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基于这一批判,市民社会和家庭是决定国家的因素。对于国家而言,市民社会和家庭是其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可以理解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不是市民社会的影响决定因素,并首次提出了‘基础’的概念,这是马克思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范畴的萌芽[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恩格斯与马克思认为,在18世纪的时候,首次出现‘市民社会’这个词,在那个时代,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和中世纪的共同体,市民社会伴随着资产阶级的进步而提高。“基础”最初在“市民社会”意义上使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被定义为交往形式,涵盖了所有的物质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发表于1859年,是马克思所著,序言中详细解释了基础这一概念,在社会活动中,所有的不以人们个人意愿为转移、必需的关系,就是顺应物质生产力提高的生产活动关系。这种生产活动关系是社会整体的经济组成要素,也就是基于政治与法律基础的上层构造并且具有某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完成一定对应的现实的基础[3]32。1894年,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经济关系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基础因素,意思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生活材料和双方产品流转的形式。所以,生产和传输的所有的技术都涵盖其中。[4]731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把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都包括在“经济关系”之中。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基础”一词的使用和内涵的揭示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总结概括为,马克思恩格斯从一般的物质关系出发,即市民社会出发,把市民社会看成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生产。通过对决定社会发展起根本作用的根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研究,又把市民社会归之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并由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发展上升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原理。这一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逐步深化的,对人类社会结构的研究,也更详细具体化。他们对市民社会和国家概念的认识深化过程,也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的认识深化过程。由此可见,经济基础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并不是在单一、孤立、静止意义上使用的,它既具有“市民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的含义,又具有“生产方式”“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物质生活条件”等多种蕴意,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理性在历史观上的具体彰显。庸俗经济决定论学说是典型的因为没有理解经济基础所蕴含的丰富多元的内涵,而造成误解误读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学说的个案,通过追溯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经济基础”概念原初之义的界定和发展过程,可以有力地批驳这种错误学说。

二、从思想到汇票:马克思 和恩格斯使用“上层建筑”概念的多元化

正如对“经济基础”一词的使用状况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上层建筑”概念时,赋予它的意义也是伴随着使用语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据研究统计,上层建筑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被论述多达10次。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最初是在“思想、观念”的喻义上使用上层建筑这个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使用了上层建筑(überbau)这个词语,他们指出:“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2]130-131在此处,“上层建筑”的使用主要是在讨论经济基础的最原初表现状态的“市民社会”这种“社会组织”时提出的,其主要涵义是指与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相对应的“思想、观念”。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同样意义上使用上层建筑这个概念的是在存在状态里,在社会活动基础上,上层建筑包括了所有的思维理念、感情、人生观念等等方面。阶级产生和组成因素要基于物质因素和社会关系之上。对于这部分的思维意识进行传统和教导,使这些方面成为他行为的实质目的和动力[2]611。虽然在这里,“上层建筑”具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同样的思想、观念的意思,但又明显包含有更多复杂的意义,把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幻想、人生观都包含在列。

其次,马克思开始转变到在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或政治行为的意义上使用上层建筑概念[5]。比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是这个时代的最底层的,想要取得一定的地位和发展,就要破坏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2]28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整个上层”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统治权利的国家政权的上层建筑。与此同样的用法还出现在《中国记事》中,同样的,马克思把政治上层建筑的含义代指国家政权机构。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事件的出现,马克思认为,在东方的所有国家中,社会基础被取代的政治上层建筑的人和民族是很频繁发生的事情[6]。很明显,这里的政治上层建筑指的是国家政权。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论到关于农民问题的时候提出,农民的劳作实际上是个人的,生产资料也是独立化的。基于这一经济差距,上层建筑逐渐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社会政治理解[7]

再次,人们最为熟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上层建筑用法是指社会意识以及法律、政治、宗教、文艺、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形式。这是由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的经典表达而形成的影响力。在这段论述中,上层建筑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和宽广了,它不仅意指于思想、观念、社会意识,更是包含了社会非经济因素的意识形态形式。有学者如此评论上层建筑涵义的这种转变,显然,上层建筑的概念在这里发生了实质性的不同。马克思所说的这个理论不单单是社会意识,其实是包括和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政治结构或政治实体了[8]

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家认为其是经济决定理论。对于经济决定理论批判时,列宁基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列宁首先是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关联了文化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有苏联学者提出,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认知上,恩格斯、马克思和列宁三个人之间是相同的,这个理论涵盖了社会的整体[12]。列宁关于“文化革命”这一概念的创造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文化革命”既包含对精神文化的重视,也包含对物质文化的肯定。在列宁看来,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和加强经济建设同等重要,是一个国家搞好建设走向繁荣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苏维埃政权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列宁明确提出,想要真正实现文化的革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文化革命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文化,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有一定的局限;第二个是物质,物质基础决定上层的发展,我们处于欠缺状态[13]。列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文化革命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即文化与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文化总是处于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变革和社会政治变革关系之中的文化,是整个社会发展和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文化为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提供了思想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和政治变革之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政治基础。只有文化、政治、经济三方协调发展,整个社会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可见,恩格斯和马克思主张的历史唯物主义理念对列宁主张的文化革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放下电话后,我不禁想,从柳江古镇回来的路上,我就琢磨过:我们要不要怀念许春花呢?不过这个问题随着后来不断的交际应酬,最后便被搁浅了。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关系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隐喻表达和多维理解

在讨论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术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对它们的使用情况之后,我们来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是怎样看待基础与上层建筑两者之间关系的,然后再来分析这对关系是不是反对者们提出的“经济决定论”和庸俗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观点那样,认为经济基础就是决定一切。学界公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这段著名论述,在社会活动中,所有的不以人们个人意愿为转移、必需的关系,就是顺应物质生产力提高的生产活动关系。这种生产活动关系是社会整体的经济组成要素,也就是基于政治与法律基础的上层构造并且具有某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完成一定对应的现实的基础。对于社会生产活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类的社会存在不取决于意志存在,而是人类存在影响意志的发展。社会物质达到一种程度后,和范围之内的生产或者资产联系会有一定的冲突出现,这种时候,它们就会成为其发展的限制因素。也就意味着即将进入社会革命阶段。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上层基础也会相对应的有一定的改革。对于理解改革的过程中,要对双方有一定的不同理解:第一个是意识形态的逐渐构成,也就是人类利用意识造成的矛盾去压制政治、宗教信仰、艺术等等各种方面。第二个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3]32-33

(1)以 DIY为宗旨。当今生活崇尚自由、个性、便捷,因此“DIY”的社会需求便不断提升。通过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把创意灵感变为现实产品。因此,创客空间是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亲身实践与创新理念的结合体,是追求开放、共享、创新的 DIY 文化新范式。

从对以上论述的理解来看,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依据这句表达,庸俗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错用机械理论联系去解读上层建筑和基础二者存在的联系,认为上层建筑全部内容都是按照经济基础发展的,它仅仅是对经济基础的一种体现。他们的误读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唯物史观创始人不但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也强调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例如,恩格斯在1890年致约·布洛赫的书信中和1894年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在给约·布洛赫的书信里,恩格斯认为,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解来看,对历史有决定作用的方面实质上都是实际生活里的生产以及再生产的内容。他和马克思对此持有很确定的态度。假如有其他学者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只有经济因素,那他一定是在对事实的歪解,就是对这一理论的抽象和虚无化。经济因素仅仅是其中一个作用方面,除了经济基础之外,还包括了上层建筑中的其他方面因素,这里可以理解为所有因素之间存在影响关系,在整个影响过程里,实质上经济是必须因素利用无数的偶然事件进一步推动促进(也就是内部联系不稳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的事物,让我们忽视这种存在和影响关系),不然将一个理论放在所有的历史阶段中,都会是一个非常简化的事情了。不同的阶段都有自身的历史,不过,是我们在肯定和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建造出历史。起决定作用并且最基础的就是经济。不过除了经济之外的政治、文化等等的基础因素,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4]695-696。在这里,恩格斯在坚持经济基础的首要地位前提下强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并强调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指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质是在总的“归根结底”意义上而言的,可见经济基础并不是直接、简单地决定上层建筑,而是内在的间接复杂的相互影响作用。恩格斯还在1894年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再次强调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认为经济是最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然而种族自身就属于经济方面。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a)法律、哲学、政治、艺术等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在经济发展之上产生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并且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不是仅仅经济属于影响推动方面,除此之外的都是消极影响。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4]732。通过对原著的解读,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观点至少包括有3个方面:(1)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2)对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有一定的推动促进的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个隐喻式的表达,这两者之间不能简单、机械地对等起来产生因果关联,它们之间是间接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谁决定谁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总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上层建筑概念的实际应用意义相当宽泛,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表达,要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就需要具体到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联系中去仔细研读。总的来说,上层建筑主要包含这样4种喻义:(1)是指思想、观念。(2)是指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或政治行为。(3)是指社会意识以及法律、政治、宗教、文艺或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形式。(4)是指信用与虚拟资本等。另外,我们还应该清楚马克思在使用上层建筑这个范畴时,对其所赋予的具体喻义发生过变化和转移,也就是有一个从最初意指思想、观念到意指政治结构和政治权力的转变,又有从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或政治行为到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形式的转变,再到信用与虚拟资本的转变过程。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真理性思想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许多学界理论家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范畴以及两者之间关系产生兴趣,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经典表述,理论家们试图从新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和建构这一命题模式,旨在超越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之说,把上层建筑从经济决定论的桎梏中拯救出来。例如,哈贝马斯尝试用“系统”和“生活世界”去取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模式;阿尔都塞提出“多元决定论”学说等等。英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威廉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分析和论述是重要的理论贡献,对于文化理论的发展极其重要。威廉斯指出,马克思很好地理解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影响联系,并且在二者联系的基础上确定了经济基础发展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层建筑的发展情况,这是一种对的理解,上层建筑是非常繁琐的,它涵盖了人们的意志思维,这是不确定因素,并且它有一定的历史性,既涵盖了历史也涵盖了当代因素[11]

最后,上层建筑一词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还用来比喻为信用、资本和虚拟、汇票等含义。在《贸易和财政状况》一文中,马克思以上层建筑概念代替银行券、债券类的意义。例如,他在《经济学家》中提出,在这种资本的狭小基础上利用信贷建立起来的巨大上层建筑,存在很强的不确定可能[9]606。另外,马克思还在《资本论》第3卷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问题中,引用上层建筑范畴来意指汇票。他认为,汇票是基于银行券和金的整体发展之上的上层建筑[10]451。同样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又在隐喻“信用”中确定上层建筑的范围,他认为“一个人实际拥有的或公众认为他拥有的资本本身,只是成为信用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10]498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具体展开在以下几方面:1.他认为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言,人民和领导者的文化能力和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有着关键的作用。对列宁而言,共产主义是否顺利完成,人民和领导者的文化能力要求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要想顺利完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构建,科学、理论、能力、艺术缺一不可[14]。2.列宁主张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进一步提出提高无产阶级文化的措施。他认为,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封建地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官僚社会的背景中,产生了符合规律发展的知识理念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对于世界而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它结合了资产阶级背景下的精华方面,并且对于人类思想文化的进步中所有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都有很好的采纳。依据这种发展的进一步提升,才有可能成为最正确的无产阶级文化[15]。列宁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存在,要想进一步提高无产阶级文化,就必须要接受采纳人类文明中思想文化的精髓,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这样才可以有实质性的提高。

针对临床小儿内科经由规范化确诊收治的维生素D缺乏性小儿手足搐搦症患者实施钙剂缓慢静脉滴注补钙给药治疗,与为其实施钙剂快速静脉滴注给药治疗干预相对照,能够有效且显著地改善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指标,促进患者的血钙浓度生理指标快速且充分地恢复正常状态,在支持和确保患者的生存质量状态不断改善优化条件之下,为我国小儿内科临床医学事业的良好发展创造支持条件。

在当代中国,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直面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所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这个理论成果的坚实哲学基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研究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关系”这一经典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得到的群体决策信息的冲突水平。通过多次交互过程,应急决策群体的冲突水平就能到达合理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传开.马恩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范畴的确立及其系统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5,23(2):129-137.

[2] 马克思,恩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胡为雄.德、英、美等国学者对马克思上层建筑理论的误解[J].教学与研究,2011(1):18-26.

[6] 马克思,恩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45.

[7] 马克思,恩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02.

[8] 胡为雄.马克思、列宁的上层建筑观比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5):25-30.

[9] 马克思,恩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06.

[10] 马克思,恩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

[12] (苏)瓦维林,弗法诺夫.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范畴[M].雷永生,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61-66.

[13]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4.

[14]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15]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2.

The Truth of Marx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aking the Concepts of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Superstructure”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an Example

ZHAO Chuanzhen

(Marxism Institut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Abstract : “Economic Basis and Superstructure” is a pair of classical categori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ut forward by Marx and Engel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ly criticizing and rethinking the ide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In the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basis”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from “civil society”to “communication form”,to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finally to “economic basis” in different contexts.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superstructure”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thoughts and ideas”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tate power”,to “social consciousness”and finally to “capital,virtual and draft”.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superstructure,we should adhere to the dynamic and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theory”.These Marxist ideas reflec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uth in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he social history view,an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us to criticize vulgar “economic determinism”,fully and profoundly underst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further expan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and build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socialist in Xi Jinping’s new era.

Key words : economic basis; superstructure; Marxism; truth; contemporary value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98(2019)02-0040-06

收稿日期: 2018-12-19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规划项目“威廉斯文化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7YJA710043)

作者简介: 赵传珍,女,湖北襄阳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肖雪山)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