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国工业竞争力评价与演进趋势:2000-2010,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竞争力论文,趋势论文,评价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自2012年底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份额已超过美国①,有一种乐观观点凭借这个指标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另外一种理性观点则指出,虽然我国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拥有了居世界首位的制造业总量和规模,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仍不是工业强国,只能称作一个工业大国。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大国经济发展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中国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以及其在世界大国间的相对位置。然而,在这个问题上,现有研究尚未提供较系统的答案。关于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并构建了一系列指标体系,但是他们要么侧重国家总体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WEF),要么从总体上评价一国工业竞争力(联合国工业组织,UNIDO),要么是侧重某一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采用进出口数据),如何从世界代表性大国的总体角度评价一个国家的相对工业竞争力及其演化特征,国内针对性较强的相关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努力做一些有特色的工作。首先,我们构建了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评价体系(NIC指数),覆盖了工业企业实力、工业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其次,我们利用2000-2010年当今世界48个大国的数据,对各国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评价,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这对现有相关研究是一个重要补充;第三,我们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世界工业强国和新兴大国等四个层次代表性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分布格局,提供了世界主要大国工业竞争力的演进趋势及其数据基础。 一、简要的文献回顾 虽然“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这个命题很早就被提出(金碚,2000),但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实体经济对于一国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与重要意义才得到高度关注。然而,就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大国而言,对作为实体经济主体力量的工业,仅将其发展问题从产业战略层面来认识是不够的,必须从基本国情高度和大国发展战略层面来把握工业发展问题(黄群慧,2012)。因此,在大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竞争力与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国家战略性的问题。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资源或市场的能力,竞争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地区和企业等,这种能力是竞争主体在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显现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国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根本性因素,它反映了一国或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在国外学者关于竞争力评价方面的研究中,一个总体趋势就是从较早的国家层面逐步过渡到产业层面,且随着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竞争力评价方法。 关于国家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首要代表当推迈克尔·波特,波特是最早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通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突破了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方法的局限,于1990年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即“钻石模型”,包括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企业的策略与结构四大要素(波特,2007)。其次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提出的国家整体竞争力系统评价。IMD认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较侧重静态的评比,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这四大要素;WEF对国家竞争力的定义则是一国能够达到持续高经济增长的能力,注重一国未来5~10年的经济增长潜力,相对侧重动态的对比,因而其评价体系主要是由基础条件、效率改进、创新与成熟性三大因素决定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第三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出的工业竞争力(CIP)指数,通过一国已有竞争优势的方式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相关能力指标,对其工业绩效进行评估,包括工业能力、制造业出口能力、对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影响、对世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工业化强度和出口质量六个方面。第四是荷兰格林根大学建立的ICOP方法,龚奇峰等(2001)应用该方法,通过对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相对价格水平、分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揭示该地区工业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差距。 国内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裴长洪、王镭(2002)在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指出在分析产品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可以设立两类指标即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在显示性指标中,说明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是市场占有率指标,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情况。第二,从不同的层次,综合多种因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陈立敏等(2009)指出,产业竞争力主要由竞争力的来源——产业环境、竞争力的实质——生产率、竞争力的表现——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结果——产业利润率四个层次的内容组成。陈芳、赵彦云(2007)构建了由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等7方面组成的48个指标,对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群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陈立敏等(2009)基于产业竞争力层次的观点,构造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生产率、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三个不同层次的指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些研究为全面分析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第三,侧重于出口数据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姜爱林(2004)通过出口数据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主要说明了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净出口(贸易收支差额)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分工指数)等五种指数。卫迎春、李凯(2010)在出口数据的基础上采取常用指标如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业化指数RNX等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而陈立敏(2010)基于对中国制造业的对比实证分析,指出出口竞争力并不等同于国际竞争力,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可见,通过出口竞争力评价一国或地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数应结合其他因素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第四,在评估工业竞争力方面,先构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加以研究。吴玉鸣(2003)和常阿平、郭海华(2004)通过选取基础指标,构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再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综合得分,从而评价工业竞争力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的梳理可知,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提供了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重点不在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上;ICOP方法的缺陷则在于各种参数的经济含义难以直观解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推出的CIP指数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提高工业绩效的基准,并不在于直接衡量某个国家或者产业的竞争力;国内学者构建了涉及面较广的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但是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比如仅集中于评估中国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状况或竞争力水平,鲜有文献致力于衡量不同国家的工业竞争力水平的研究。不难看出,现有研究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文献中,普遍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大国”特征和世界大国的因素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企业实力、工业效率与资源约束等因素,也未得到充分的反应。因此,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显得非常必要。 二、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评价:NIC指数 (一)工业整体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是一国实体经济和经济实力的物质基础。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实际上就是增强一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整体竞争力的过程。工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一国工业对国内外市场份额及经济利润的获取能力和持续扩张能力。虽然工业品通过出口占领国际市场非常重要,但显而易见,出口及其衍生指标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工业的整体竞争力。系统考察当今世界工业强国的发展历史,结合产业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我们不难总结出工业整体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架构。 工业整体竞争力问题从本质上看首先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它涉及如何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成充分的自由竞争秩序,打破国内垄断,增强企业活力,直到培育出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显然,没有强大的企业,也就不会有强大的工业,这也是被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所充分证明的现实逻辑。因此,我们把企业国际竞争力作为工业竞争力的基本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一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能力,也反映了一国产业组织政策应用导向的直接成果。 其次,工业整体竞争力问题还是一个发展效率问题。工业发展的效率改善问题,可以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来解释,它涉及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基本方面。这不仅涉及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成分的基本规模因素,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率因素,还涉及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效率提升、高附加值化、高知识密集化等特征。在全球化竞争力背景下,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效率特征还体现在一国工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和控制水平方面。显然,一国工业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份额越大,其发展效率也将越高。因此,我们从产业整体层面出发,将工业发展的效率作为工业整体竞争力的第二个重要部分。 第三,工业整体竞争力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一个没有可持续性的工业,可能会在国际市场上昙花一现,但绝对无法长久领先。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性体现在它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这就要求工业发展必须要形成“绿色工业体系”,要更好地解决其发展过程中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从而能够更友好地服务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作为工业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四,工业整体竞争力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基础。工业强国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其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带来的强大的技术创新资源,这保证了一个大国工业发展的技术先进性水平,从而无论在创新领导能力还是在生产技术引导能力方面,都可以维持强势地位。因此,创新能力理应成为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构成部分。 基于此,综合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发展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描述一国的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 (二)NIC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理论逻辑,我们构建了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NIC指数。NIC指数是本文分析各个国家的工业竞争力水平所采取的指数,它由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工业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大方面构成,涵盖了工业企业的软实力和群体竞争力、工业生产的效率和技术创新以及对环境资源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NIC指数由三个层次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工业的效率(4个二级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2个二级指标)以及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四个方面,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具体执行指标,共计10个,构成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1。 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衡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一指标的应用体现了工业的主体——企业的贡献;工业效率指标是衡量一国工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个指标相对于其他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更加的具体。在三级指标中,需重点关注的有如下几个: 第一,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一国工业企业分别在世界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企业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该国工业企业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说明国家工业竞争力,NIC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侧重于一国工业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而不仅仅是所有企业所占比重。一国在世界500强或品牌500强中的工业企业数量的比值,相较于一国在世界500强或品牌500强中所有企业数量的比值,更能体现出该国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第二,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即工业增加值/工业的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通过生产率测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生产率是竞争力的实质,但并不是仅通过生产率的高低就能判定竞争力的强弱。劳动生产率指标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对工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RCA指数。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衡量一国某产业的比较优势,具体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表示i国j商品的出口总额,i表示不同的国家,i=1,2,…,m,j表示不同的产品,j=1,2,…,n。分子表示i国j商品的出口额占i国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分母表示所有国家j商品出口额占所有国家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如果>1,则意味着i国商品j的出口比重大于世界平均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在此产业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具有出口竞争力②。需要说明的一点是,RCA指数侧重于出口并没有考虑进口的因素。 第四,可持续发展与创新。NIC指数还考虑了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两个方面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密度两个方面进行测量,这两个指标是负向指标;创新能力是通过工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占比这两个指标分析。这两个方面因素与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工业效率相结合,能够比较全面地测量一国的工业竞争力水平。 (三)NIC指数与CIP指数比较分析 NIC指标体系与已有指标体系有很强的互补性。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CIP指数为例,通过比较NIC指标体系与CIP指标体系之间的异同,我们可以看到NIC指数在评价一国工业竞争力方面的特征。 首先,就一级指标而言,NIC指标体系由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工业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大方面构成,涵盖了从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微观层面)、工业生产的效率、技术能力和对环境资源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而CIP指数则包括工业能力、制造业出口能力、对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影响、对世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工业化强度、出口质量等几个方面,主要侧重于工业尤其是对制造业、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测度。 其次,就二级指标而言,二者在指标选取方面存在较大差别。NIC指数的一级指标选取了更为丰富的二级指标,如仅工业效率这一个衡量指标就选取了四个细化指标。相比之下,CIP指数的二级指标显得较为单一,6个一级指标中有4个指标由单一指标构成。 最后,NIC指标体系和CIP指数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NIC指标体系则侧重于通过一国企业竞争优势、工业生产能力(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技术层次的相关指标,对一国工业整体竞争力进行评价。而CIP指数侧重于通过一国已有竞争优势的方式生产和出口制造商品的相关能力指标,对其工业绩效进行评估。 通过对NIC和CIP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并结合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衡量国家工业竞争能力方面的互补性特征。相对于NIC指标体系来说,CIP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历史较长,影响较大,但存在着二级指标不仅单一,而且还存在指标清晰度不够(如按照制造业增加值进行技术水平分类)及数据难获得等问题。虽然NIC指标体系刚在本研究中被建立,但其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就评价范围看,CIP指数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工业绩效提高的基准,而NIC指标体系则通过一系列细化指标较为客观地反映一国工业整体发展能力,其可以作为独立的指标体系衡量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发展能力。综合多种因素来看,NIC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更为完善的衡量体系,在评价一国工业整体竞争力方面具有比较清晰的优势。 三、数据来源及计算说明 (一)基本程序 本研究的对象是当今世界主要大国的工业竞争力。首先,在对全球各国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样本国家;其次,设计算法、评价过程和指标体系;第三,对选定的样本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NIC)评价指标体系中10个三级指标在2000-2010年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第四,计算结果,并进行客观合理的解释。本节主要对样本国家的筛选原则、各指标数据的来源和处理、NIC指数的计算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说明。结果及其解释放在下一小节。 (二)样本国家选取原则 本文的样本国家选取原则如下:首先,对2012年所有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GDP和人均GDP这四个指标进行排序,选取其中三个以上指标都排在世界前100名的国家,共计73个;其次,剔除在某些年份数据缺失较多或者数据结果出入较大不符合分析和使用要求的国家,包括苏丹、伊朗、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缅甸、也门、喀麦隆、乌兹别克斯坦、伊拉克、越南、加纳、白俄罗斯等;然后,加入了2002年联合工业发展组织(UNIDO)排名前30名中没有在前述73个国家中的工业国;最后,我们得到了世界上前48个整体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工业大国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 (三)数据与指标计算说明 1.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包含两个三级指标,分别是一国在世界500强中工业企业数量的比值和一国在品牌500强中工业企业数量的比值,指标数据年限跨度是2000-2010年,共计11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据来源于财富论坛,品牌500强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品牌实验室和全球最佳品牌100强。其中,鉴于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最早数据的时间是2005年,所以2000-2004年的品牌数据来源于全球最佳品牌100强,2005-2010年数据统计来源于世界品牌实验室网站。需注意的是,统计中涉及企业属于两个国家的,按照其总部所在国划分。 2.工业效率。工业效率的一系列子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的就业人数、工业产品出口值和一国的总出口值四个方面,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其中,需要说明的是:(1)工业与ISIC第10~45项相对应,并包括制造业(ISIC第15~37项),增加值为所有产出相加再减去中间投入得出的部门净产出,未扣除装配式资产的折旧或自然资源的损耗和退化;(2)由于工业产品出口值没有直接数据来源,故通过“制造业产品出口”与“燃料出口”、“矿石和金属出口”等工业产品出口值加总获得;(3)一国的总出口值、工业增加值均是按照现价美元进行计算的。 3.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指标包含GDP单位能源使用量(百万公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购买力平价美元/千克石油当量)两个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由于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格式不符合研究要求,需要通过VLOOKUP等函数进行转换。在搜集数据过程中面临部分数据缺失的问题时,处理方法如下:首先,把缺失所有年份数据的国家排除在研究范围外。如希腊2000-2010年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购买力平价美元/千克石油当量)的数据缺失,并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填补,故不在研究样本国家内。其次,为保证足够多的样本量,对于个别年份数据缺失的国家,本文用邻近的上一年份的值填补,第一年数据缺失的用下年数据填补。 4.创新能力。创新方面两个指标涉及的数据包括国家研发投入(亿美元)、专利授权数(个)、工业就业人数(万人)和GDP(亿美元)这四个方面。其中,国家研发投入数据来源于OECD、专利授权数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就业人数和GDP出自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缺失问题的处理方法和资源消耗指标的数据处理方法一致。 (四)NIC指数计算 NIC指数是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基础之上合成的,根据已有的三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降维处理,合成最终指数。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按照年份对样本国家在2000-2010年每一年的10个三级指标的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公共因子;再次,借助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每个因子的权重系数,通过公式(1)得到每年每个样本国家相应的综合得分X; 最后,将所得综合得分X的原始数据,借助公式(2),换算成当年每个国家相应的NIC指数。 其中,是在某一年某一样本国家的综合得分数,是指在这一年样本国家中最低的综合得分分数,则表示该年最高得分数。通过换算,NIC指数值分布区间为[0,100],NIC指数值越接近100,表明一国的整体工业竞争力越强。 四、评价结果:代表性大国NIC指数比较分析 通过NIC指标体系对48个大国工业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我们得到了每个国家在2000-2010年工业整体竞争力指数(NIC)的最后得分。表2列示了48个样本国家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这3年的NIC值和相应的排名。其中,国家排序是依据其2010年工业竞争力水平所做出的。 就表2中48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而言,根据各国历年的工业竞争力指数(NIC)大小,其工业竞争力水平主要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代表,包括瑞士、韩国、瑞典、芬兰、卢森堡、法国、英国、意大利、爱尔兰、丹麦、奥地利、新加坡、斯洛文尼亚和比利时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工业竞争优势非常明显,NIC指数排名基本稳定在前20名以内,除了其中较为突出的几个国家,其他国家的差距并不明显。第二梯队是以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为代表的NIC指数值排名在20~40名之间的国家,其NIC值均小于50,工业竞争力并不突出,还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家。第三梯队国家则包括埃及、哈萨克斯坦、泰国、乌克兰、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等,NIC指数值较低,基本在20以下,工业竞争力水平较弱。除乌克兰和越南NIC值多次排名最后外,其他国家的排名和NIC指数值均相差不大,工业竞争力水平比较接近。 限于篇幅,我们从48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国中选取13个代表性大国进行具体的评价和分析,并根据工业竞争优势对这些国家进行初步划分,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企业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全面强势的一流工业强国,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第二层次是整体处于优势,同时局部优势明显的工业强国,如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第三个层次是局部强势且非常突出的工业强国,如德国、瑞典、瑞士;第四层次主要是指新兴大国,分别是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下文主要利用NIC指数对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强国和新兴大国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分别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第一层次:一流工业强国 美国、德国和日本是工业程度非常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如图1所示,从整体上看,2000-2010年,美国、日本和德国这三个国家的NIC指数值均在60以上,NIC指数值大小排序为:美国>日本>德国,其中美国的NIC值非常平稳,德国和日本则有一定的波动,但波动程度不大。从图1中可以看出,日本NIC曲线逐渐向美国NIC曲线靠拢,差距逐渐缩小,而德国和美国的NIC值差距仍然较大,这说明日本的工业竞争力逐渐增强并有望追上甚至超过美国,而德国的工业竞争力虽然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与美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00-2010年这11年,美国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这表明美国在此期间工业一直保持着较为强劲的竞争力。 图1 2000-2010年第一层次国家NIC指数变化趋势 日本排在第二位,NIC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之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相较于美国和德国,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工业竞争力指数值除少数几年低于80之外,基本都稳定在[80,100]。从图1中看出,日本的工业竞争力指数自2005年以来基本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的值都在90以上,说明其工业竞争力是不断加强的。日本工业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在汽车、钢铁等多个产业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领先的发达国家和工业强国,一方面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就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和美国的技术援助;另一方面得益于其积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着力推动工业振兴。 德国工业和日本工业的发展过程相似,德国工业拥有战前的工业基础并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壮大。但从整体上看,德国的工业竞争力弱于美国和日本,其NIC指数曲线虽有所波动,但波动的幅度比较小,NIC值稳定在[60,80],整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在2010年有所回落。德国2010年的NIC值环比下降2.9%,而日本则为2.8%,两者的下降速度相近,德国和日本的工业竞争力在2010年均有所减弱(具体数据见表3)。 (二)第二个层次:局部优势明显的工业强国 从图2和表4中可以看出,第二层次的三个国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NIC指数及其变化趋势在2000-2010年非常接近,波动逐步趋于平缓。法国从2005年起,NIC值一直稳定在60以上,英国仅在2009年达到60以上,而意大利的NIC值则一直小于60。法国的工业竞争力稍领先于英国和意大利,英国和意大利差距非常小。 图2 2000-2010年第二层次国家NIC指数变化趋势 法国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强国,其工业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受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其工业竞争力有所减弱。2000-2010年,法国的工业竞争力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这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其NIC指数值逐年下降。由图2可以看出,英国和意大利的NIC值在此期间也各自呈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法国NIC指数值在2003-2009年呈现上升状态,说明法国的工业竞争力有所恢复和增强。受2009年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法国2010年的NIC指数值大幅下降至65.77,2010年其排名亦降至第九,工业竞争力有所减弱。 图2显示,2000-2010年,英国和意大利的NIC指数变化趋势与法国基本相同,两国的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指数值极为接近,英国略高于意大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历史久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的工业竞争力就不断衰退,进入2000年后十余年间,其工业竞争力指数值基本在10名上下浮动。意大利的工业亦是高度发达,生产技术先进且规模庞大,但从2010年的NIC值可以看出,其NIC指数值有所下降,并和英国的差距也被明显拉开,同时2010年意大利的工业竞争力排名跌至14名。 (三)第三层次:部分工业优势明显的工业强国 瑞士、韩国和瑞典这三个国家作为第三梯度的工业强国,其中瑞士是当之无愧的首要代表,它们在某些产业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如图3所示,这三个国家的NIC值分布区间较为开阔,这不同于第二层次的国家。其中,瑞士的工业竞争力在三个国家中一直处在领先地位,2009年以前,瑞典的工业竞争力强于韩国,2009年后则逐渐被韩国追上并赶超。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瑞典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的缓慢导致其工业发展落后于韩国。 图3 2000-2010年第三层次国家NIC指数变化趋势 瑞士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金融业,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瑞士的工业竞争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首先,在2000-2002年这个阶段,瑞士的NIC值缓慢下降,其NIC指数值稳定在60分以上。韩国和瑞典在这个阶段亦呈下降趋势,表明这三国工业竞争力出现了减弱现象,其原因之一可能是2000年左右的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带来的影响。其次,瑞士的NIC值在2003-2010年是不断增加的。值得注意的是,其NIC值从2008年的77.09上升至2010年的91.89,增速达到19%。总体来看,瑞士的工业竞争力在2000-2010年基本处于上升状态,这可能是因为瑞士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国家,也是欧盟成员国,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业。从图3可以看出在2000-2010年,瑞典和瑞士的NIC值变化趋势是有一定差异的。瑞典的NIC曲线在2003-2005年出现了两次轻微的波动,这表明瑞典在这期间的工业竞争力并不够稳定。2006-2008年,瑞典的NIC值逐渐下降,在这一阶段其工业竞争力不断减弱,相较于2008年,其2009年的NIC值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这说明金融危机并没有对瑞典的工业发展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是在2010年,瑞典的NIC值降至68.92,首次被韩国追上,其排名亦下降至第7。 韩国是亚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并且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尤其是造船业具有较大的出口竞争力,其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和服装纺织业等领域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较之于瑞士和瑞典,从2003年开始,韩国NIC指数值一直稳步增长并跃至2010年的69.37,增长幅度约达23%,明显高于同期的瑞士和瑞典。纵观韩国这11年的NIC指数值的变化,其最低的NIC值为47.01远低于瑞士的最低值67.73和瑞典的58.90,且在2009年以前其值一直小于60,然而到2008年其排名就进入了前十,可见韩国近几年工业竞争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具体数据参见表5)。 (四)新兴层次:BRIC四国 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这四个新兴大国都是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发展中大国,如图4所示,除了中国在2009年和2010年的NIC值达到50以上,这四个国家其他年份的NIC指数值均小于40。中国NIC曲线自2006年以来就高于其他三个国家,并且逐渐拉开差距;2006-2009年俄罗斯的NIC曲线超过巴西,2010年巴西又以微弱的优势反超,两者NIC值相差不到0.5;印度的NIC曲线虽然在近两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幅度不大,仍然低于其他三个国家(具体数据见表6)。 图4 2000-2010年新兴层次国家NIC指数变化趋势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国的NIC指数在经过2001年短暂的下降之后(可能缘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0年左右网络经济泡沫破裂的影响),从2002年开始不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01-2002年世界经济衰退,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的工业竞争力有所减弱,而中国的工业竞争力指数则在2002年有所提升,这可能得益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表6中可以看出,中国在2006年以前的排名在30位以外,而2010年已跃至19位,且相比2006年,2010年NIC指数的增长速度达到77.6%,这说明中国的工业竞争力大大提升了。但一直未超过50分的NIC值充分表明,中国仍不是制造强国,要想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嬗变,中国工业必须大力改善其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在内的工业增长模式。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其军工业非常发达,同时俄罗斯的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相对于中国的NIC曲线,俄罗斯NIC曲线的波动性较大。受世界经济萎靡的影响,2001年俄罗斯的工业竞争力较2000年有所减弱,但在2002-2009年,其NIC值不断上升,排名也不断上升至30名,表明这个期间,俄罗斯的工业竞争力是不断增强的。2010年其NIC值突然下降至27.48,排名亦从2009年的30名跌至38,这也说明了俄罗斯工业竞争力的不稳定性。 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完整的工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位于南美第一,是全球新兴经济体,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如图4所示,巴西工业竞争力指数曲线的变化比较平缓,相对比较稳定。2000-2002年NIC值是下降的,2003-2010年,巴西的NIC值基本是稳定的,排名稳定在36左右。2010年巴西的工业竞争力指数值达到27.93,相对于2004年的23.23,增长幅度达到20%,这表明巴西的工业竞争力在总体上是稳中有升的。 如图4所示,印度的工业竞争力指数值是“金砖四国”中最低的。2000-2010年,其工业竞争力排名一直保持在40名左右,NIC曲线呈下降、上升之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印度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2008年以前,印度NIC值的变化比较平缓,随后在2009年其NIC值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又趋于平缓。从整体上看,作为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大国,印度虽然一直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并大力发展了包括IT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但其工业基础仍然是比较薄弱的。 工业是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载体,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命脉。一国工业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它是由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工业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四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本文构建了NIC指数,并对2000-2010年世界大国工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世界大国的工业竞争力呈现出鲜明的“组团格局”,其组团间的差距基本稳定,但组团内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动态特征较为明显。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世界大国中工业竞争力呈现出发达工业强国强于发展中工业大国的态势。我们将此归纳为大国工业的“全球两极分化”现象。竞争优势强和较强的9个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法国等,其2000-2010年NIC指数值一直稳定在50以上,而新兴发展中大国及其他国家的NIC指数大多低于50。竞争力最强(美国)的NIC指数值是100,较弱的新兴工业大国(印度)的NIC指数值徘徊在20左右,而竞争力最弱(乌克兰、越南)的NIC指数值基本上一直垫底。新兴大国的相对劣势虽有所改观,但并不稳定,和世界工业强国的差距仍然较大。 第二,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如美国、德国和日本,它们的工业竞争力水平较高,工业发展状况良好。2000-2010年,这三个国家的NIC值均稳定在[60,100],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的NIC值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其在经济、文化和工业等多个领域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弱于美国,但日本工业发展态势良好,不断向世界第一的美国靠拢,德国工业的发展一直较为稳定。 第三,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工业强国的工业竞争力水平整体上虽稍弱于第一层次国家,但仍具有较高的工业竞争优势,且第二、三层次间的差距并不突出。除瑞士外,这两个层次国家的NIC指数值基本稳定在[50,70],工业竞争力水平比较接近。瑞士的NIC指数值保持在70以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主要是由于工业是瑞士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产值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根据NIC指数评价的结果,第二层次法国、英国、意大利很多年份的NIC指数值低于第三层次的瑞士、瑞典和韩国。其中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瑞典都属于欧盟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其工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但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近年来它们的工业竞争力均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第四,新兴层次的国家即“金砖四国”均属于工业大国,相对于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金砖四国”在2000-2010年的NIC指数值稳定在[10,50],远低于其他三个层次的工业强国的NIC指数值,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甚大。这主要是由于新兴层次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其工业竞争力不强。中国的工业竞争力指数值自2006年不断上升,并逐渐高于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印度的工业竞争力最弱。 第五,新兴大国中,中国NIC指数的变化最为突出,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整体竞争力指数虽不断提高,但仍没超过50分,与一流工业强国相差甚远。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这些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工业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中国是工业大国,但若要尽快跨入工业强国的行列,必须首先改变工业竞争力的落后局面。因此,中国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仍需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工业增长质量。 综上所述,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强国还是新兴大国都在不断提升工业竞争力。工业强国会继续发挥其已有优势,不断提高其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新兴大国则需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高效利用资源,提高技术含量,尤其要提高工业的效率,不断增强工业企业的软实力、群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大国应重点发展制造业,改变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工业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逐步缩小和工业强国间的差距。 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双周讨论会”和湖北省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与会代表提供的有益评论。 ①数据来源:http://www.chinatoday.com.cn/ctchinese/reports/article/2012-11/08/content_498413.htm,访问日期2013年11月3日。 ②在具有竞争力的范围内,的值不同,代表的竞争力强度也不同:当RCA小于0.8时,说明竞争力极弱;RCA处于0.8~1.25之间时,说明竞争力一般;RCA在1.25~2.5之间时,说明竞争力较强;RCA大于2.5时,说明竞争力极强。世界大国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演进趋势:2000/2010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世界大国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演进趋势:2000/2010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