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总结慢性肺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27 例病人均采取严密的病情观察,并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经综合治疗和精心观察护理,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而出院。[结论]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非常关键,采取得当的护理措施,可防止病情发展,降低病人的病死率,缩短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病情观察;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084-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多数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疾病,尤其是慢阻肺。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病程较长,在急性发作期病情往往严重、复杂、变化快,易合并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老年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所以在此期对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显得至关重要。现对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27 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7 例病人均为我院2009 年11 月—2013 年12 月收住的住院病人,其中男16 例,女 11 例;年龄48 岁~75 岁;病程 10年~20 年;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3 次肺心病专业会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1]。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24 例,支气管哮喘3 例;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气候突变。
1.2 治疗方法积极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积极处理并发症。
2 结果27 例病人中,除2 人因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合并明显的心肺功能不全及电解质紊乱,限于医疗条件,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外,其余患者经综合性治疗和严密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出院。
3 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3.1 病情观察3.1.1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心率、意识、呼吸等变化。如出现意识恍惚、表情淡漠、语言错乱、头痛、嗜睡、烦躁等性格及意识的变化,多是脑组织严重缺氧,甚至肺性脑病的信号;呼吸频率深浅的改变,如过快或过慢为早期呼衰的现象,慢而浅的呼吸可能为碱中毒,深而长的呼吸可能有酸中毒,快而浅表的呼吸可能肺部病变严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为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血压明显下降、体温不升、四肢发绀,要考虑是否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特别是应加强夜间巡查,该病夜间常常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另外,病人夜间因处于睡眠状态,吸氧及鼻导管易脱落或堵塞,不能保证氧流量正常进行。
3.1.2 观察痰液及排泄物的性状及量要注意观察痰液的性状、量、黏稠等,如痰量增加且呈脓性黏稠,有感染加重的可能,可配合雾化吸入;有粉红泡沫痰咯出提示肺水肿。柏油样可能伴发消化道出血;尿量减少提示肺水肿和肾衰竭的发生,尿量增多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心力衰竭病人要准确记录出入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3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以控制感染,保存呼吸道通畅为主,在失代偿期合并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时,积极采取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凝、呼吸兴奋剂等药物进行综合抢救,纠正呼吸衰竭,改善心功能,护士要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熟练掌握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用药前后病人的病情变化,将用药后的有效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医生,给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
3.2 临床护理3.2.1 一般护理①休息与体位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应卧床休息,保证病人充分睡眠,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呼吸困难严重者,取半卧位或坐位。
肺、心功能代偿期活动应量力而行,以不引起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
②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水肿、少尿病人应限制水与钠的摄入。
3.2.2 心理护理急性期多急重、变化快,并且有不能治愈的可能性,病人及家属常产生悲观、失望、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护士应注意护患沟通技巧,体贴关心病人,积极与病人及家属交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增加其安全感、亲切感,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
3.2.3 用药护理①镇静麻醉剂:重症呼吸衰竭病人应避免使用,以免呼吸抑制和咳嗽反射。
②呼吸兴奋剂: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烦躁、面红、肌肉震颤等不良反应。
③使用排钾利尿剂:监测电解质变化,有无腹胀、四肢无力。
④洋地黄类药物:持慎重态度,注意纠正缺氧,用药后是否出现中毒反应。
⑤血管扩张药物:应注意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⑥抗生素:注意观察感染控制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3.2.4 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期病人痰多,且不易咳出,对意识清醒的病人,要鼓励病人自己咳嗽、排痰,家属协助变换体位、叩背排痰;对痰液黏稠者,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于排痰。对昏迷的病人,要适时给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2.5 合理给氧氧疗能够纠正低氧血症和缓解肺功能的恶化,吸氧是当务之急。给氧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一般采取鼻导管持续低流量给氧,流量为1 L/min~2 L/min,浓度为25%~30%。氧疗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调节氧气吸入浓度或流量,同时注意湿化瓶装入50 ℃左右的温水,吸入氧气可以达到湿化的作用,可防止鼻黏膜干燥。
吸氧持续时间要根据病人的耐受性及病情适当调整。
4 健康指导4.1 疾病知识指导使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防止原发病的重要性,减少反复发作的次数。积极防治原发病,嘱病人注意防寒、保暖,防治各种呼吸道感染以免导致病情急性加重。
4.2 增强抗病力 加强饮食营养,以保证机体康复的需要。
病情缓解期应根据肺、心功能及体力情况进行适当酌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如散步、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4.3 定期门诊随访告知病人及家属病情变化的征象,如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剧烈、咳痰不畅、尿量减少、水肿明显或发现病人神志淡漠、嗜睡、躁动、口唇发绀加重等,均提示病情变化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诊治。
5 临床体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急性发作期,病情复杂,而且变化快,往往病情严重,严密的临床观察及精心的护理对病人的临床症状的控制及其患者的预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运用娴熟的护理技术,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一系列的临床护理措施,针对每例患者的个体差异,分别采取适合个体的护理措施,防止病情的发展和恶化,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临床症状的控制率,极大程度的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全国第3 次肺心病专业会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1,4(1):6263.
论文作者:康芳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
标签:病情论文; 病人论文; 呼吸论文; 心脏病论文; 功能论文; 症状论文; 严密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