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琳[1]2010年在《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特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文化研究史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代表流派,在当前中国文化研究领域,一股地域文化研究热潮正逐渐兴起,地域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剧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到电视剧领域,中国电视剧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家庭伦理、历史传奇、现实主旋律等多种题材类型日益完善,近年来受地域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开发地方电视剧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电视剧,塑造独具个性的地域文化影像成为各地电视剧创作者、各大电视剧生产中心积极探索的课题,以黑土文化为标志的东北电视剧、以晋商文化为标志的山西电视剧等相继涌现。这些电视剧致力于打造出一系列电视剧精品,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力争在电视剧市场中树立具有竞争力的地域文化品牌,以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商业的成功。事实上这些举措也确实有很大成效,地域特色的电视剧大都获得了高收视率与好口碑,商业价值也得到很大提升,给其他地域电视剧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道路。作者认为山东电视剧应该向这些先进经验学习,山东电视剧创作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比较注重将作品与齐鲁文化风情相结合,展现齐鲁地方特色、弘扬齐鲁文化精神、彰显齐鲁风采魅力。山东出品的电视剧如《水浒》系列都曾在全国引起过轰动,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一度居于中国电视剧队伍的前列,近年来因为市场体制改革、观众审美要求变化及本身的制作缺陷等原因,山东电视剧市场萎缩,生产陷入瓶颈,逐渐被东北剧、山西剧等迎头赶上。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使山东电视剧重铸辉煌?山东政府与广大业内工作者采取了打造电视剧“精品战略”的举措,《闯关东》、《大染坊》等作品取得巨大成功。“精品战略”走出了第一步,那么,如何使电视剧精品战略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下去?作者认为,学习其他地域电视剧创作的经验,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齐鲁地域特色的品牌电视剧会使山东电视剧在竞争中具有更强的优势,可以为山东电视剧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的时代契机,文化特征表现有哪些?其发展的优势与缺点是什么?其发展前景如何是本文作者要论证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大众文化分析角度入手,首先探讨电视剧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包括地域文化研究的概念、表现、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电视剧地域文化研究热潮的成因、特征表现、发展趋势,最终指出电视剧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势在必行。其次,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探讨山东电视剧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分别从人文地理方面、从时代契机层面、从齐鲁文化本身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对时代契机层面分析是本文重点之一。接下来总结山东电视剧本土的创作资源与创作团队,将山东电视剧近三十年创作史总结为三个阶段,研究其每个阶段的地域文化特征表现以及发展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将山东电视剧的创作题材类型总结为两大部分并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最终总结出山东电视剧的地域文化特征,总结出其创作规律、创作倾向,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电视剧发展的隐忧作出分析并对山东电视剧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进一步提出建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个性特色、具有优良产业运作意识、以主旋律品牌创作为主体、多种类型、多样形式、多元风格并重的山东电视剧品牌的建议。
冷少丽[2]2015年在《新世纪鲁剧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剧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中国已有50余年的历史,但是其真正意义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国电视剧产业格局中,鲁剧一直在大众文化视听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风格及浓郁的地域特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文化存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其稳定的数量和上乘的质量呈现出一种“王者气势”,凭精良制作在业界与观众中赢得实力与口碑的双赢,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电视剧品牌。而在电视剧艺术文本的形象内容系统的构成中,人物是电视剧作品内容构成中的核心部分。塑造出符合客观现实而又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形象,不仅决定了电视剧作品思想艺术成就的高低,更决定了电视剧作品艺术生命力是否长久兴盛。因此对于鲁剧艺术而言,探寻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齐鲁文化孕育下的山东人形象是如何在其中展现的,才是研究鲁剧艺术本身规律的核心所在。本文旨在运用电视剧艺术文本形象相关内容,通过对鲁剧艺术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探寻新世纪以来鲁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的言说空间,从而使鲁剧在今后的创作中更上一层楼,成为优质的电视剧文化品牌。“鲁剧”的概念及其缘起是本文研究的首要问题。新世纪以前,并没有“鲁剧”这一称谓,并且至今中国学术界对于“鲁剧”概念的界定也没有给出明确清晰的定义。然而近些年,大批的高质量的鲁剧作品出现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促使其逐渐形成电视剧品牌。因此,必须明确“鲁剧”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缘起以及新世纪以来鲁剧的发展脉络。(第一章)人物关系的构建在每一部影视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鲁剧也不例外。通过对文本解读,我们发现新世纪以来鲁剧多呈现宏大叙事影像,本章节笔者试图从宏观角度借用格雷马斯结构主义的行动元模式理论,对鲁剧中的人物形象原型进行剖析;在微观角度上借用了西方戏剧中英雄成长的神谕模式和中国传统戏曲中经典人物衬托补充模式对人物关系模式进行梳理。(第二章)人物是电视剧作品内容构成中的核心部分。新世纪鲁剧中给我们呈现了许多符合客观现实又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卡里斯马英雄形象理论和西方盖娅模式来分析鲁剧中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并根据鲁剧的叙事结构划分不同的时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第三、四章)新世纪鲁剧中的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社会主义新人气象背后必然依托着强大的精神文化内涵,即“齐鲁文化魂”。其中齐鲁地域文化特征的孕育是新世纪鲁剧中人物形象精神内涵形成的必要条件;以儒家为核心齐鲁文化精神的积淀是内在动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时代精神则是一种精神的引导,主要是对当下、未来人们精神风貌的导引。(第五章)鲁剧正视自身的艺术价值,通过创造和传播其所蕴涵的艺术精神,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引领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重任。鲁剧做到了遵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化表达,坚持差异化的竞争;与时俱进地坚守山东地域文化特色,不断深入开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重塑齐鲁文化的品牌,有效传播齐鲁文化;引领社会正确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逐步构建自身鲜明特色与多元共存的品牌形象和价值体系。(第六章)然而,在“一剧两星”的今天,鲁剧的制作者们也应该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面对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要积极转型,通过合理利用有效资本、实现电视台与新媒体的合作以及激励人才机制来引领鲁剧品牌向更深层次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品牌,使其能够成为进一步推动山东影视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匹“黑马”。
李百晓[3]2014年在《地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区域,这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奇观。地域文化滋养着地域流派电视剧的创作,地域流派电视剧也以其影像表达方式积极传播着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与鲁派电视剧也有同样的互动。鲁派电视剧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21世纪的鲁派电视剧更是闪耀荧屏,给中国电视剧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此背景下,依据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论文首先系统地研究了鲁派电视剧的发展问题,纵向上明确将其划分为探索、发展、成熟与繁荣四个时期,并总结了各时期表现出的鲜明特征,为论文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基础。其次,从题材创作的角度,梳理了鲁派电视剧创作的主要题材类型及其代表作品表现出的具体特征,并探讨了鲁派电视剧的类型化发展问题。鲁派电视剧尝试了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侠义传奇题材、历史正剧题材、儿童题材等多样化题材创作,同时也积极探索电视剧创作由题材到类型的发展道路。再次,探讨了鲁派电视剧的文化生成环境,总结了鲁派电视剧的艺术表现特质及审美特征。齐鲁文化于历史发展中孕育了特征鲜明的农耕文化、沂蒙文化、儒家文化、移民文化、鲁商文化等各种具体的文化类型,这些具体文化类型丰富了鲁派电视剧创作的文化内涵。艺术与审美表现方面,鲁派电视剧厚重、大气,风格上比较恢宏,主题追求上比较崇高,人物塑造与视听表现上也展示了齐鲁地域性特质。最后,论述了鲁派电视剧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了当下鲁派电视剧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等因素,指出鲁派电视剧发展要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觉”创作精神,以一种“自强”的发展观,“自信”的坚守“文化化人”的理念,坚定“艺术养心”的信念,依托齐鲁文化丰富的资源,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电视剧佳品,走创作的地域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生态化”发展道路。
张建明[4]2000年在《山东电视剧的文化透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算起,电视剧艺术已走过四十多个春秋。经由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已形成年愈万集的生产规模,每天都有几百个频道在讲述着发生在老百姓身边或者想象出来的故事。在全国的文化生产格局中,山东电视剧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风格及浓郁的地域特色,一直在大众文化视听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下中国不可或缺的文化存在。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切入、透视山东电视剧,力争在一种史的描述和“诗”的分析中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进而探讨在新世纪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历程中,山东电视剧应该呈现什么品貌的基础性问题。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电视剧也开始了艰难的萌动。经过不长时间的细心摸索,山东电视剧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完成了《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三部电视连续剧,并连续获得了全国电视剧的最高奖项——飞天奖一等奖,成就了当时轰动全国、至今仍让人遥想怀念的“三连冠”辉煌。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山东电视剧在经过“三连冠”的辉煌后逐渐走向沉寂。时至九十年代,国家加强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力度,并在艺术创作中提出了“宏扬主旋律”的要求。山东电视界创作的政治热情再次爆发,《孔繁森》、《鲁氏兄弟》等根据劳模先进事迹改编的电视剧便应运而生。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山东电视剧也开始进行走向市场的探索:制作言情剧和武打剧,但因为创作者意识深处的偏见导致探索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山东电视剧呈现出如下的审美特质—— 一、鲜明而强烈的精英化的正统意识:对电视剧这一艺术品种的功能性认识上,体现着浓重的正统意识;创作上体现着明显的意识形态特色;处理历史题材时,尊重既定的历史观念,不采取戏说的态度。 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皈依:价值观念体系中凸显道德;以集体利益为重;肯定以亲情、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纲常; — —《—— 三、民本爱仁思想和对民生疾苦的深情关注:怀有沉甸甸的苦难意识;着力表现社会转型期基层劳动者的现实处境及坚韧情怀。 但在历史中细数风流的同时,却往往让人对现实慨叹不己:山东电视剧虽然已形成年愈百集的生产规模,在全国的电视剧生产中名列前茅,但数量的优势并没有形成整体质量上的上乘,没有出现几部为观众普遍叫好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岁月考验的精品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制作者必须敢于直面颇为尴尬的现实,换一副脑筋来对此作出主动的应答:增加娱乐量,增强喜剧性的表达;将怠识形态通俗化和大众化;侣导、宏扬新道德,体现出道德评价的当代性;实现历史精神和当代意识的遇合。这样,山东电视剧就一定会再创辉煌。
周芸[5]2015年在《儒家文化视野下的鲁剧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文明发展的几千年里,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核心,对于影视、文学等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鲁剧在其创作和发展阶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2014年,随着《父母爱情》、《红高粱》、《老农民》等在荧屏上的热播,电视剧史上又一次迎来了鲁剧年。鲁剧逐渐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电视剧,变成了一种大众所认同的文化品牌。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凭借其优秀的影视作品在荧屏上获得了大丰收,从早期热播的《孔子》到后来表现民族工业革命的《大染坊》,再到后来各大电视台争相热播的《红高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集团打造的电视剧及其引发的热议被称为“鲁剧现象”。鲁剧的繁荣与发展与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文化品牌战略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鲁剧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文化及齐鲁大地独特的地理优势的影响。近些年来虽然有一些从学术角度来研究鲁剧的文章,但以儒家文化对于鲁剧的影响及其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鲁剧的文章屈指可数。该文将儒家文化传统作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对于鲁剧的研究,从儒学思想、鲁剧发展史等方面来研究鲁剧的创作以及鲁剧的发展策略。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儒家文化和鲁剧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分析了儒家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这为鲁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后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研究儒家文化对于鲁剧题材的影响。最后从大众文化学角度分析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入世、理想、家庭观念对于鲁剧创作的影响,进而提出鲁剧的发展策略,消除儒家文化对于鲁剧创作的负面影响,并基于鲁剧现在的市场份额,从艺术创作角度提出要进一步品牌化,打造精品衍生剧、挖掘新题材、全方位打造鲁剧新品牌战略等建议,全方位打造儒家文化视野下的鲁剧,使鲁剧走向全球,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一张重要名片,同时将我国的儒家文化、齐鲁文化、山东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田田[6]2015年在《郑晓龙影视作品研究》文中指出从参与策划的《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亲自执导的《北京人在纽约》《刮痧》再到《金婚》《后宫·甄嬛传》以及去年火热荧屏的《红高粱》,郑晓龙作为一名极具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影视创作者,坚持“低处扎根、高处俯瞰”的原则,将镜头对准中国的普通大众,为观众呈现众多质量上乘的影视作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郑晓龙及其作品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大都只是局限于对其策划或执导的某部经典作品进行简要评析,并且充满歧见和论争。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全面阐释郑晓龙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本论文试图从文化视角出发,在宏观与微观的双向拓展中对作品进行系统地解读,主张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探寻郑晓龙影视作品创作以及产生巨大影响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透析郑晓龙影视作品。从作品本身来看,郑晓龙经过“初创期”的尝试,“发展期”的突起和“成熟期”的辉煌,走出独具一格的创作之路。其作品题材丰富,叙事张弛有度,人物立体鲜明,内容大都具有家国情怀,以及高深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也正是这些文本中共有的内在特质以及传递的正能量,使得郑晓龙影视作品能在当下良莠不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从宏观文化语境来看,无论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政策,还是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众多管理条例,抑或是市场机制催化下影视作品数量与品质的竞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郑晓龙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发展。相较于国内其他影视导演来说,郑晓龙创作的影视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情怀,这些都是当下中国影视市场所匮乏的,值得每一位创作者学习与借鉴。但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下,郑晓龙对个别作品商业性与艺术性关系的权衡有失偏颇,表现出商业痕迹过重、艺术虚构过度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因而,作为中国影视事业的领军人物,为使我国影视艺术能够健康、有序、持久的发展,郑晓龙需带领众多影视创作者,理性分析当下中国的影视市场,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大众文化,合理使用商业手段,创作出让更多人认可的作品。
牛晓曼[7]2015年在《香港TVB职业题材电视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VB自1967年开台至今在香港一直处于收视领导地位,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成为久负盛名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其电视剧制作现状可以代表香港地区甚至整个华语地区的较高水平。TVB电视剧不仅是香港人娱乐休闲的文化消费品,它在全世界华语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职业题材电视剧在发展中一直作为一种典型的类型存在着,作为TVB电视剧的代表,它的兴盛落寞都与其文本特性、文化背景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表现TVB职业剧文化内涵及文本特性,进一步揭示TVB职业剧可以在激烈的电视剧市场长期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本文把职业题材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典型作品,并结合香港的历史文化在TVB职业剧中的体现进行具体论述。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把TVB及其电视剧的历史发展分成初创期、探索期及鼎盛期三部分进行简要梳理,TVB无线电视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类型,从70年代经典的金庸武侠剧到为人熟知的职业、家族剧,我们发现职业剧基本可以代表TVB电视剧特征。然后文章通过对TVB职业题材电视剧的形成与繁荣时期的典型作品论述,总结出各自的时代特性及发展方向。第二部分从TVB职业剧主题表达与香港特有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可以具体显现的视觉符号还是各类职业剧所表达出的思想意义,TVB职业剧共同宣扬传达了一种为理想奋斗,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涉险境而永不放弃特有的“香港精神”。而这一精神的背后就是特有的文化背景,随后本部分层层深入为职业剧的主题表达与职业精神做了阐释。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延伸,把TVB职业剧中多元化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一部电视剧中最可以直接传达主题情感的是人物形象,而职业剧中的人物更是被赋予了多种意义。本章从职场与社会的冲突模式入手,把人物分为职场化、生活化、多元融合化三类进行解读,从而得出人性的冗杂特征。第四部分呈现TVB职业剧的自成一格的叙事结构,通过对各个时期作品的整理,分析出两种各具特色的叙事结构模式,即片段式结构与因果叙事结构模式,两种叙事模式各司其职为人物叙述服务,撑起了TVB职业剧的大部分题材剧。本章后半部分列举了几类典型的叙事技巧,并用个例全方位解读,精彩的悬念、冲突运用使叙事结构更加充实、丰满。第五部分分析了TVB职业剧对我国内地电视剧的影响及未来走向。首先通过对内地职业剧集类型及剧情设置的分析,得出TVB职业剧对其的意义及借鉴意义,但反观TVB现实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要突破,再次在其内外困境的基础上简要指出职业剧的发展前景,得出结论TVB需要在充分发扬优势的同时积极借鉴他人成功经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余丽霞[8]2007年在《时代与电视媒介文化流变中的金庸武侠电视剧》文中认为金庸小说从诞生到现在被不断的改编成各种大众媒介形式,电影、电视、游戏、漫画、甚至是话剧、音乐剧等。金庸武侠小说一经和电视这种大众媒介相结合,就创造出一个电视界的神话。金庸武侠电视剧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通俗电视剧品牌。作为一种立足于传统的武侠文化和畅销的金庸小说之上的电视剧,金庸剧天然的带有成为一个电视剧品牌的优越性。本文将通过对金庸武侠电视剧发展历程的概括、分析,从中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金庸剧的审美文化特征,即大众性与通俗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类型化与创新性。同时把金庸剧放在宏观参照体系下进行深入考察,把金庸剧与金庸小说、金庸电影作比较,从而突显金庸剧自身存在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同样把金庸剧放在金庸研究和通俗电视剧体系内进行研究,从而彰显金庸剧对于“金学”研究以及通俗剧的作用。金庸剧的研究和考察对当下通俗电视剧的发展,电视文化的研究,传媒力量的认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娜兰(USUKHNARAN)[9]2016年在《电视剧在蒙古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蒙古在中国的北边,和中国是友好邻邦。因此学习汉语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但是在非汉语环境下的学习者和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之间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在口语和听力方面。如何减少这个差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章尝试探究利用电视剧来进行汉语教学,影视教学有利于学习者了解和掌握更接近生活的目的语表达方式,能使学生感到处于目的语语言环境中,这种教学形式也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是生活,影视教学也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目前利用影视作品来进行文化课讲解比较普遍,但利用电视剧讲解的教学案例不是很多。为了制定较好的教学设计,本文比较研究了各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要求,及在汉语教学中电视剧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将电视剧中出现的词汇及文化点分别与HSK词汇大纲和文化大纲进行了比较。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包括了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等。第二章是蒙古学生利用电视剧教学的可行性及对汉语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本调查,文章明确了在非汉语环境中蒙古学生所需求的语言功能,他们对中国哪些文化感兴趣,最希望了解中国哪些文化,最重视哪些教学方法等。第三章是选择《家有儿女》在汉语教学中的理由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家有儿女》在汉语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家有儿女》在语言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利用该电视剧来制定的听力、口语、阅读、视听说和文化课的设计。
王建平[10]2015年在《方言电视剧的盛兴原因透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方言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作品中。方言在电视中兴起并流行,是一种不可规避的趋势。这既是电影情节表达的需要,也是追求幽默、技巧突破以及商业化的产物。方言在电视领域如此盛行,必然有其原因。方言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它丰富了电视作品的艺术魅力,有着强大的文化渗透力;而特定地域和时空的文化对方言也有着引导和制约作用,二者体现为一种互相制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特色研究[D]. 高冠琳. 西北大学. 2010
[2]. 新世纪鲁剧中的人物形象研究[D]. 冷少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 地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D]. 李百晓.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4]. 山东电视剧的文化透析[D]. 张建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5]. 儒家文化视野下的鲁剧创作研究[D]. 周芸.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6]. 郑晓龙影视作品研究[D]. 田田.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7]. 香港TVB职业题材电视剧研究[D]. 牛晓曼.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8]. 时代与电视媒介文化流变中的金庸武侠电视剧[D]. 余丽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 电视剧在蒙古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娜兰(USUKHNARAN). 山东大学. 2016
[10]. 方言电视剧的盛兴原因透析[J]. 王建平. 声屏世界·广告人. 2015
标签: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论文; 观众论文; 意识形态论文; 山东论文; 创作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