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过去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直未能很好解答的一个问题。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六种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市场结构与公司战略、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府以及机遇。这些因素结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实力、构成和持久性。波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个确认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市场结构与公司战略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一、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
翻开世界各国的贸易记录就可以看到,体现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各国差异很大。一些国家有众多的产业在世界领先,另一些国家则很少甚至没有。一些国家的公司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几十年上百年不衰,另一些国家的公司则始终在低水平徘徊。造成这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提出了比较利益论,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论,戈斯钦克伦和维农等分别提出了技术差距论和产品周期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各国差距的原因,但它们的解释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的比较利益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比较利益论解释了许多产业的贸易模式,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利益论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朝鲜战争后严重缺乏资本的韩国却在许多资本密集产业取得了成功,如钢铁、造船、汽车。此外,二战后要素禀赋日益相似的工业化国家彼此之间的贸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特别是行业内贸易:彼此交换同行业的相似产品,这也与其预期的不符。近几十年来,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要素成本的重要性日益减少,比较利益论的缺陷更是日益突出。
规模经济理论是对传统比较利益理论的一大突破。它既解释了即使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贸易也能发生的原因,又解释了行业内贸易之谜:规模经济使然。它指出规模经济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什么国家的公司会获得这些优势?在哪些产业?它却不能解释。
技术差距论也试图超越比较利益论。按技术差异论,一个国家是否出口某种产品取决于该国是否获得了在该类产品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技术领先的国家出口其领先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扩散和技术差距的缩小,其出口会逐渐减少。技术差距对竞争优势无疑十分重要,但该理论未能解释技术差距为什么会出现,什么国家会获得技术领先的优势。
产品周期理论也是超越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个重要尝试。产品周期理论认为,美国的许多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是美国国内对先进产品的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这使美国企业能率先开发新产品,并在产业发展早期阶段出口该新产品,然后随着国外需求的增加,生产向海外转移,最后随着技术的扩散及外国低成本企业的进入,美国从该新产品的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产品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内市场对创新的影响,但它仍留下许多问题未能解答: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某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很小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仍能成为世界领先者?为什么许多国家的产业并没有象该理论预测的那样失去竞争优势?
由于上述理论的缺陷,经济学家们感到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来解释经济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著名教授M·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较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缺。由于该理论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也由于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实用意义,了解该理论、研究该理论无疑十分必要。
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四组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见下图)。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下面就波特对这四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给予概括介绍。
(一)要素条件
要素是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它们包括劳动力、可耕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要素可以归为下列几大类:
1.人力资源: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的成本、技能和数量。人力资源又可以进一步分成无数的小类,如电气工程师、软件运用人员、工具生产工等。
2.物质资源:一个国家有多少土地、水资源、矿藏、森林、渔场,它们的质量如何?成本有多高?其气候条件、区位、地理规模怎么样?
3.知识资源。它包括一个国家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市场知识。知识资源存在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统计部门、工商文献、科学文献、市场调查报告等机构和资料之中。
4.资本资源。支持产业的资本数量有多大?成本有多高?资本不是同质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无担保借债、“垃圾”债券、风险资金等。每一种资本的使用条件都是不同的。一国的资本总存量及利用方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和资本市场结构。
5.基础设施。它包括运输系统、通讯系统、保健系统等。这些设施质量如何?成本如何?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比如新加坡处于日本和中东之间的重要贸易航线上,从而使它成为轮船修理中心。瑞士人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瑞士有德语地区、法语地区和意大利语地区),从而使它在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十分成功。
要素可分成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专门要素和一般要素。初级要素是被动继承的。它们的产生需要较少的或不那么复杂的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比如自然资源、气候、简单劳动力。初级要素的作用不能过份夸大。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初级要素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初级要素的来源广泛,靠初级要素获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而高级要素才是竞争优势的长远来源。高级要素往往需要长期地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才能得到。要创造高级要素,创造机构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因此高级要素资源相对稀缺,在全球市场上较难获得。高级要素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乃至在医疗电子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成功,得益于美国在该领域独特的技术人才和科学家。日本在家电、汽车等产业的竞争优势,得益于其大批的工程师。
同样,专业化要素比一般要素更重要。一般要素是一些适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公路系统,受过大学教育的雇员等。专业要素则是指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特殊的基础设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掌握光学技术的研究所,专门处理化学药品的港口等。越是高级的要素越可能是专门要素。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更能为国家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因为一般要素提供的仅是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供给在许多国家都能得到,更容易被取代、被绕开或失去作用。而专门要素不但需要更专一的、更具风险性的投资才能得到,而且往往还需要有广大的一般要素作为其基础,它在更复杂或更具专有性质的生产中必不可缺,尤其是在高精尖的竞争领域。
(二)国内需求
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不同的国内需求使公司对买方需求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国内需求给当地公司及早提供需求信号或给当地公司施加压力要它们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国家最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国内市场有三个特征对国家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分隔的需求结构。在大多数产业,需求都是分隔的。比如在商用飞机市场上,不同的航线对不同大小、不同档次的飞机的需求就不一样。一部分市场比其他部分更具全球性。如果全球性部分代表了国内需求很大的部分,但在其他国家却占它们需求的较小部分,那么这个国家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这部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它们往往最先引起公司注意,公司最早针对它们确定发展目标。
2.老练的、挑剔的买主。比分隔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国内买主的特征。如果国内买主是世界上对产品和服务最老练、最挑剔的买主,那么一个国家的公司便可能获得竞争优势。由于国内买主同公司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他们最容易使公司看到最新的、最高层次的买方需求。如果买方是公司,则可能与生产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此外,讲究、挑剔的买主往往会给国内公司施加压力,使它们在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方面都建立起高标准。
3.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一国的公司也能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国内领先需求使公司先意识到国际需求的到来。国内领先的需求不仅对新产品重要,而且对公司自身不断升级换代也很重要。国内领先的需求还往往使公司的新产品更容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从而使公司的新产品得到发展的机会。最突出的例子是日本的节能型汽车。由于日本是能源缺乏的国家,因此对节能型汽车的需求比世界其他国家领先,这使得日本汽车在世界能源危机发生后能迅速占领美国市场。
国内独立的买主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需求的规模以及市场饱和的时间也会对一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国内众多的独立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减少公司的风险;国内市场的迅速增长可以鼓励公司更快采用新技术,更大规模地对设备进行投资;国内需求规模大则可能使公司获得规模效益;而国内市场的早期饱和则会迫使公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
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外国的需求取代不了的,因为产品的开发、试验和批准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国内。因此公司对国内需求的压力比对国外需求的压力感觉更强烈。公司经理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更容易迫使他们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来自国内市场的需求信息常在公司的决策中占支配地位。一件产品的根本设计几乎总是反映国内市场的需求。
(三)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
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产业和相关产业。日本的机床生产商是世界第一流的,它们的成功靠的是日本国内第一流的数控系统、马达和其他部件供应商。瑞典的轴承、切割工具等钢制品在世界领先,靠的是本国特殊钢的优势。支持性产业以下列几种方法为下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地、迅速地为国内公司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不断地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新。世界第一流的供应商往往帮助公司看到利用新技术的新方法、新机会,让公司最快地得到新信息、新见解以及供应商的新创产品。有竞争力的供应商还充当把信息和创新从一个公司传递到另一个公司的渠道,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加快。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很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此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产生。比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工业酶;韩国的录像机和录像带等。
相关产业对各有关产业的促进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它们最可能促进产业创新。相关产业往往是某一产业新进入者的源泉,它往往带来新的资源、新的技术、新的竞争方法,从而能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比如日本的传真机产业,其相关产业如复印机业、照相器材业、通讯业等在日本都十分强,当这些产业的公司大举入侵传真机业时,各自带来的新技术、新方法使传真机业迅速发展,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其次,相关产业的国际成功也带动了有关产业成功。比如美国计算机在国外的大量销售使美国计算机辅助设备、软件、数据服务等产业也在国外得到了很大的市场。
(四)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国家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
1.各个国家由于环境不同,需要采用的管理体系也就不同。适合国家环境,适合产业的竞争优势源泉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国家竞争优势。比如意大利,它在舞厅照明、家具、鞋、羊毛织品和打包机这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些行业的规模经济不十分明显,或者可以通过松散的附属公司之间的合作克服,因此意大利成功的公司的组织形式是以中、小企业为主,采取的战略是集中突破战略:避开标准化产品,集中力量生产有独特风格或按顾客要求定做的小批量产品。这种组织形式和战略使意大利企业在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特别具有灵活性。而在德国,许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具有技术背景,因此他们喜欢以有条不紊的方式来改进产品和生产工序,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感兴趣。这些特征使德国公司在工程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如光学、化工等)十分成功,尤其是在要求高精度生产、细致的开发过程和严明的管理结构的高精尖产品方面。
2.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也都有不同的目标,对经理和雇员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在许多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这种优势的方法之一是持续的投资,或换言之,一个国家只有在存在不同寻常的投入和努力的产业才能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公司有正确和恰当的目标,对经理、雇员有正确的激励机制。
公司的目标深受所有权结构、债权债务人的目标、公司管理的性质和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股东的构成、税收体系、收益率标准等方面都大不相同,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管理的影响也不同。比如德国和瑞士,大多数股票都是机构持有,很少交易,长期资本收益免税,股东持股时间长,管理阶层对股价的变动并不十分在意,一般都报告较低的利润率。而在另一个极端的美国,虽然大部分股东也是机构投资者,但这些机构的业绩按季度或年度的股价涨幅来评价,投资者强调的是季度收益增长,机构为使资本增值经常买卖股份。投资者的长期投资收益按平常的收益一样收税,因此投资者持股的时间都比较短。经理的收入常与当年的利润挂钩,而一般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都短,因此经理们多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因此美国评价投资收益率的标准比其他许多发达国家都高。
3.国内竞争。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还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作用机制在于:(1)减少外国竞争者的渗透。一群国内竞争者使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竞争,从而覆盖许多细分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很宽的产品线和服务系列使外国竞争者的渗透困难,从而使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更能持久。(2)模仿效应和人员交流效应。有许多竞争者存在,为相互模仿和人员互相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竞争状态下的互相模仿和人员交流能使整个国家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增加,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3)促使竞争升级。国内的竞争是在各公司都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的,比如相同的要素成本、消费者的偏好、当地供应商的条件、进口成本等。因此同在一国的公司竞争就不能只靠大家都能得到的优势,而必须寻找更高级、更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源泉,如专有技术、规模经济、国际销售网络等,这使产业的竞争优势向高层次发展。(4)强化竞争程度。同本国竞争对手的竞争不象同外国竞争对手的竞争那么遥远,那么难以捉摸。地理的接近和文化的一致使竞争对手彼此十分了解,从而使竞争更加直接,更加具体。国内竞争有时超出了纯经济的范围,常常带上感情色彩和个人因素。自尊心使经理和工人对国内其他公司的发展十分敏感。国内的报纸和投资分析也常把一家公司同另一家公司比较。因此,国内竞争对手不仅要争夺市场份额、争夺人才和技术突破,还要争夺炫耀的权力。(5)迫使企业走向海外。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激烈的国内竞争往往迫使国内公司向海外发展来获取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利润。而经过国内激烈竞争锻炼的公司往往更成熟,更有竞争力,从而更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取胜。
上述四种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它们的情况如何直接导致着国家竞争地位的变化。但除了上述四种因素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变量对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机遇和政府。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大多从机遇中得到过好处。比如微电子时代的到来使美国和德国失去了在众多的以机电为基础的产业的支配地位,为日本公司的崛起提供了机会;西方国家对来自香港和日本的服装进口施加限制,使新加坡的服装业发展起来。
机遇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如石油危机时)、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战争等。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竞争优势无效,落后国家的公司如果能顺应局势的变化,利用新机会便可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同样的机遇可能给不同的公司带来不同的结果。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利用,还是取决于四种决定因素。
政府对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对资本市场加以干预、制定教育政策等影响要素条件,通过确定地方产品标准、制定规则等影响买方需求(政府本身也是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大买主)。政府也能以各种方式决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环境,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结构、竞争状况等,因此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由于政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影响实现的,所以它没有被归入决定因素。
三、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贡献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较圆满地回答了理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其他的贸易理论(特别是比较利益理论)相比,波特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系统,为我们分析各国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它们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由于四种决定因素(以及两种辅助因素)的范围、品质和交互作用的方式决定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以及生产的效率;而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生产效率又决定一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决定这些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的增长率;因此它们最终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实力、构成和持久性。分析这些因素的范围、品质和交互作用的方式,将它们同其他国家的决定因素系统相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一国的竞争优势在(或可能在)哪些领域,有多大,是否可能持久,就能比较容易地回答过去的理论长期不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各国的竞争优势不同?哪些国家能获得某种竞争优势?
2.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利益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比较利益,注重的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因此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象日本、韩国这类资源稀缺的国家在众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而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长期落后的原因。波特从动态的竞争优势角度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日本、韩国这类国家的竞争优势来自不断创造的要素优势。不断创造的要素比静态的要素更能持久,其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而增加,而靠静态的要素禀赋获得的竞争优势则会随着要素禀赋的消耗而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大量问世,自动化日益进入工厂、办公室,初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动态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3.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国内需求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是被传统的贸易理论忽视了的。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小:富国有讲究的消费者,他们有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但它也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也更可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因此,消费和生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虽然在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波特的理论则毫不含糊地指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内买主的结构、买主的性质、需求的增长、需求结构的变化都对一国的竞争优势有决定性的作用。波特的理论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需求的忽略。波特的观点被许多研究所证明。瑞典在爱克尔式(Ikea)家具方面(Grubel等,1975)、加拿大在森林机器等资源开发设备方面(Globerman,1990)、瑞士在纸张产品机器方面(Borner et al.1991)的竞争优势都是证明。
4.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生产的全球化,许多学者认为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企业可以摆脱国家的束缚,在全球范围组织经营,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在利润最高的地方销售。国际环境可以代替国内环境。大前健一(1991)甚至宣称无国界时代已经到来。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无疑是对上述观点的反驳。国内的决定因素(国内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国内的竞争等)绝大部分是国外的同样因素所取代不了的。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作用实际上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波特的理论强调加强国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和促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看我国的现状
用该理论来分析我国的现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竞争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比如简单地分析我国的四组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看到:
1.在要素条件方面,我国有初级要素的优势。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但在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方面却比较薄弱。意大利有学徒制,德国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学校,日本许多企业有研究所,这些国家创造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手段都很完备。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对专门教育重视不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企业没有密切联系,研究同现实不挂钩;企业自身很少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要改善我国的要素条件,就需要建立有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
2.在需求条件方面,我国有市场大,需求增长迅速,需求层次差距大等优势。主要问题在于我国的消费水平还很低,总体上缺乏讲究的、挑剔的买主,从而未能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创新压力,这是我国产品长期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讲究、挑剔的买主,比如通过提倡名牌,让名牌效应来提高买主的鉴赏能力,通过保持一定的名优产品和服务的进口,让消费者有比较的机会等。
3.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由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以服装业为例,我国服装业虽然庞大,每年出口量相当高,但由于我国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服装机械、服装设计等产业都相当落后,结果服装的档次始终提不高,在国外只能占领低档商品市场。我国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都有类似的情况。要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光建几座现代化工厂,引进一些设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是需要从目标产业的产业簇群上下功夫。
4.在公司竞争方面,我国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长远战略。许多企业看到的只是短期利益,缺乏对市场长远发展的预测和对长远竞争优势的投资,结果企业难以长期成功。其次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地方分割、条块分割,全国没有真正统一的大市场,结果是有众多的公司,却缺乏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不起作用,企业难以形成规模。要克服这方面的问题,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刻不容缓。
标签: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波特竞争理论论文; 波特一般战略论文; 相关成本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成功要素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