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困境与机制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机制创新论文,制度论文,教师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困境 1.为薄弱学校派送优秀教师,却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 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很多优秀的城镇教师被调往农村的薄弱学校进行交流和支教。正常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优秀的教师资源与教学质量应该成正比,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于在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的优秀教师来说,他(她)们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轮岗教师对轮岗学校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虽然这些教师或是原来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是名师,但是因为不能完全认同所支教的新学校,始终认为自己属于原来的学校,所以不会全心全意投入轮岗教学,只为完成任务而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新来的教师时会产生排斥感。学生对轮岗教师缺乏信任,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的熟悉和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重新与新老师建立师生关系。基于学生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生基础薄弱的状态。 2.轮岗教师管理方式不当 如何对交流轮岗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执行轮岗政策面临的一个难题。一般而言,轮岗教师暂时“脱离”与原来学校的工作关系,并与所轮岗的学校建立暂时的工作关系,然而在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下,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仍然在原来的学校,并由原来学校负责发放工资和福利。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教师在轮岗期间处于无真正管理主体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轮岗期间,教师本身不在原来学校,与原派出学校只剩下工资关系,这时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从得知,因此,原派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基本无法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与轮岗学校建立稳固的工作关系,在轮岗学校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从而对轮岗学校独有的教师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排斥,使得管理效果欠佳。可见,在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学校既有的教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轮岗教师是行不通的。 3.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不到位 由于轮岗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原派出学校,人却在其他学校工作,因此,原派出学校通常疏于对教师的评价与监督。在轮岗学校,由于轮岗教师与本校其他教师身份不同,采取的评价方式往往也不一样。对于本校教师,学校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将考核与激励挂钩;而对于轮岗教师,由于学校唯一期望的是他们能够给学校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终结性评价成为必然的评价手段。 从轮岗教师的角度来看,来自城镇的教师内心渴望早日回归本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教学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交流轮岗评价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评价与监督密切相关,教师交流轮岗评价的不足导致教师交流轮岗监督的缺失。 二、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1.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 首先,在选派轮岗教师之前,应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派往交流轮岗的学校,这样保障了教师与轮岗学校的融洽与协调,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对准备进入轮岗学校教师的教学教案、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仔细审核,然后对通过审核的教师进行农村或城镇教育教学的思维训练和方法培训,使其在差异较大的学校的教学能够得心应手。 其次,针对轮岗教师自身的情况和教学水平来安排相应的班级教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同时,应对接受轮岗的班级和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接受新的教师,以便使其很快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最后,原派出学校应对教师的整个轮岗过程进行跟踪。教师所在的轮岗学校应积极配合,将轮岗教师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回原学校,以便作为教师日后返校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轮岗的目的。 2.人事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完善 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与当前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不太吻合,因此,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有学者提出“县管校用”的人事管理制度,笔者对此不太认同,原因有两个。其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教师的交流轮岗容易引起管理的“僵硬化”,直接导致教师交流轮岗流于形式;其二,若由上级行政部门调配轮岗教师,表面上看来能最大化整合资源,实质上没有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因为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比上级主管部门更清楚。 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任制的趋势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人事制度下对交流轮岗教师的管理实行聘任制管理较为合适。轮岗教师与所调往的学校签订聘用合同,轮岗结束后返校时与原来的学校再签订合同,这样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跟随个人而流动;同时,考核教师的业绩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轮岗教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评价与监督机制的创新 创新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在于建立多元的评价与监督方式。 首先,在选派之前,学校应对轮岗教师进行多方面的选拔考核,在了解教师各方面基本情况的同时对其作出初步评价。再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利用校长、教师和学生对轮岗教师进行评价,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主体会更加客观和公正,从而对轮岗教师起着更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使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互相交流轮岗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套完整的评价体制作为引领是有必要的。在轮岗的各学校,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评价更加科学和客观。 再次,在城镇和农村学校组织统一性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学生和考核教师的最简单而客观的评定方式,也是考证交流轮岗制度实施效果的评定手段。地方教育部门或者轮岗制度的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城镇学校的学生和乡村学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学业考试。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城镇与农村教学质量的真实差距,还可以判定在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教师的帮扶效果。应在轮岗之前、轮岗期间和轮岗结束时都组织这种考试进行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交流轮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制度实施效果的不断提升。 最后,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透明度是创新教师交流轮岗监督机制的重要举措。由于监督不力,轮岗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政策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政策的执行状况。实行群众监督和管理者、轮岗教师、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结合的多元、立体监督机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懒散、懈怠的教师加以惩罚,以唤起教师的监督意识。论我国教师交换轮换制度的实施困境与机制创新_轮岗制度论文
论我国教师交换轮换制度的实施困境与机制创新_轮岗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