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国实验学校 256800
建国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相差更远。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发现:因受传统观念、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尚有诸多误区,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一、小学语文课存在误区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却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教师把一些《儿童作文经典》之类的程式塞给学生去套,去抄,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确是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误区三:语文作业──“熟能生巧”。调查发现,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训,给不堪重负的小学生留下了没完没了的作业。除了如邹静之女儿所作的如对“灰溜溜”的解释,对按照“刻画描摹的非常逼真”来写出的唯一正确的成语“惟妙惟肖”一类的刻板和无谓的作业外,仅仅是小学阶段要掌握的那2500个汉字就足够让他们手忙脚乱了。一个汉字一定要写上几十遍吗?这是一项极为枯燥的作业,小学生因此就足以对语文课产生抵触情绪了,再加上那些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条文、段落等,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说严重点,这甚至对学生是一种摧残。
二、反思
关于误区一: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们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局限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我认为,教师还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关于误区二:我认为要走出这一误区。
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表达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深入地学习、认识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我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想一下大雾漫天的情景,演一演回岸交令的情景,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要分析课文,我也力求让学生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关于误区三:对作业问题我进行了认真反思,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
首先,汉字有汉字的特点,也一定有其记忆特点和记忆规律。学习汉字需要重复、再现,以达到记忆,但是怎样掌握合适的量,再现的方式及多化化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小学教师在广泛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一个合理的练习量和练习间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再现并运用。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想通过某一次课外作业就使学生终身不忘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教师人人进行这种研究,在正确的量化范围内再剔除掉那些无谓的作业负担,减负就会按照教育规律真正落到实处。相反而言,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尽管桌面上的负担减了,但这些负担会终究转入地下,由那些不放心的家长再给补上这一“课”。一味依靠行政手段去简单划一地减负,必将走入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限制是否合理也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
其次,我们教师还要研究作业与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的关系,要尽量使作业既能激发学生思维、保持学习兴趣,又不会过分加重学生负担。我认为这里不但有作业量的因素,也有作业方式的因素。如何才能做到轻负高质,这是需要教师精心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我愿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探索。
论文作者:张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学生论文; 作业论文; 语文课论文; 误区论文; 这一论文; 教师论文; 汉字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