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影响上海文学的几个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上海论文,因素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对上海文学而言,真正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年,看看2004年的中国文学,亦有同 样的感觉。有时我在想,生在一个过渡时代的人们,命中注定要承受生活常态的考验和 折磨,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代价。目前的中国文学,包括上海文学,大概就处在这么一个 平常的过渡时期吧。
余秋雨、王安忆这样的文学人物的新选择,显示了作家们可以有更多的地方去发展自 己
作为年度上海文学的标志性事件,余秋雨和王安忆好像是两块巨大的磐石,始终吸引 着人们的目光。2004年,这两位文学明星人物又有何举动呢?余秋雨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推出新作《借我一生》;二是演讲;三是参股民营书店,成为上海新成立的民营书 店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东。王安忆除了写作、发表作品之外,最重要 的新闻是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在我看来,他们的动向标志着上海文学在今天的 某种分流。
余秋雨是冲出高校学院的樊笼,与民间文化资本结合,尝试着走文化实业的道路。而 王安忆则是从作协机关流入大学校园,告别了作家单位人的社会身份,试探着做一个地 道的文化人。当然,对上海作家而言,早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人在尝试了:批评家程德 培开设的新世界读书俱乐部,几年前就与出版社联手出版文学书籍;叶辛几年前就受聘 担任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其他像马原落户同济大学,出任中文系主任。但这些尝试还 只是今天作家入股书店、作家进驻大学的预演,因为那时作家的选择还仅仅被人们视为 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但2004年的作家参股民营书店和作家去大学任教,是发生在上海 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的背景下,两者相映,让人感到两位作家的举措预示着未来上海 文学发展的某种动态。余秋雨、王安忆这样的文学人物的自动出走,让人看到高校和作 协机关并不是惟一权威的文学中心地带,作家们可以有更多的地方去发展自己。
作家进大学,象征性的意味多于真实的东西,他们只是作为某种摆设装点着高校的品 牌而已
以余秋雨为例,这位永远处于争议之中的上海作家,假如依然蜷缩在高校之中而不出 走,大概永远不可能造就今天这样巨大的文学声誉。对比之下,王安忆好像走着与余秋 雨相反的路,她要脱离喧嚣的尘世,走进校园,走进安静的读书世界。但包括王安忆在 内,又有多少人知道,今天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世外桃源。假如王安忆进入大学,真正 像目前大学教师那样接受各种指标的考核,而不享受政策优待,我想,王安忆的创作才 华用不了多久一定会被湮没在那些所谓的知识殿堂之中。当然,我也相信,大学对待他 们所选择的知名作家,不会真的像对待本校的教师那样严格考核。所以,作家进大学, 象征性的意味多于真实的东西,他们不是像高校中的教师那样真实地生活着,而是作为 某种摆设装点着高校的品牌而已。目前,中国的大学体制被大多数人视为计划经济时代 留下的最后一块飞地,所谓的改革大都治标不治本。研究文学,乃至从事文学创作需要 一份闲心和清净,但这些在目前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已是久违的东西。中国作家假如真的 要想在大学落户,第一关就是必须适应目前大学各种考核的生存考验,包括王安忆,如 果真的像一般教师那样接受考核的话,大概再也不会有闲情逸致来从事文学创作了。
对照高校的条件,作家协会原本是理想的作家之家,也曾一度是文学的绝对中心,但 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今天各地的作家协会普遍遇到了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作家协会在 经济上不再提供作家们较为稳定的生活保障。上海作家协会几年前就取消了专业作家评 审体制,除了原有的专业作家外,不再增加新的专业作家。作协与新的作家关系,通过 聘任制进行,也就是每年通过评审委员会来选取作协感兴趣的写作者。作协认可的,则 给予一年的资助,每月提供一千元,最长不超过两年资助期限。这种聘任制从根本上中 断了作协机关与作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作家协会在未来的功能,大概只剩下提供社会服 务和文学的荣誉了,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成为一个地区绝对的文学领导中心。
民营书局参与出版的方式大多是采用与国有出版企业合作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出版作为自由开放的一个领域似乎是大势所趋。作 为一种国家对策,出版企业化替代了原本的国家事业编制。从2003年至今,全国各地的 出版单位都在进行企业化改制。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也在尝试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出版领 域。2004年上海最先成立的两家大型出版发行公司,一家是英特颂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两千万;另一家是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两千万。参与 其中的还有像思考乐书局、明君书店和季风书园等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书局。这些民营书 局选择2004年在上海落户,或开始接手出版业务,不能不说与上海施行文化体制改革, 扶植民营出版公司的政策有关。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图书公司在出版上,大多采用与国 有出版单位联手合作的运作方式。英特颂公司与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合作,组成上海万卷 新华图书有限公司,各参股50%。对英特颂公司而言,最看重的是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提 供的出版方面的服务。另外像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有限公司,也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等正规的国家出版社参股,在出版方面由那些国家出版社提供服务。资金规 模比较小一些的,像上海的季风书园则与山东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手合 作,出版、发行图书。上海新世界读书俱乐部则与北京的新世界出版社、上海社科院出 版社合作。
书商与作家的合作,提供了文学发展的新契机
上海地区的大型民营出版机构对本地区的文学生活的影响,一时可能还看不出,但在 随后的数年中,假如没有大的政策和市场变化的话,随着它们发展成长,占据图书市场 的份额越来越大,其影响和作用也将会越来越明显。首先,这些民营出版机构大都是出 版文学书籍,或以文学书籍为主打产品,作家、批评家和文学读者一定会被这些出版公 司重点考虑。事实上,上海的这些书商一直与本地区的知名作家、批评家保持着密切的 联系,从书稿的物色、推荐到质量的把关,乃至一些大型的书展活动,都有民营出版机 构和作家、批评家合作的纪录。其次,书商与作家的关系,与目前大学与作家的关系相 比,似乎更适合文学的发展。作家与书商的紧密联系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目前世界绝 大多数国家中,作家首选与书商发生关系而不是高校。在上个世纪的上海,作家与书商 的结合堪称典范,表现得非常充分、非常成功、非常成熟,可以说,没有一种更好的关 系和生存模式能够超越。甚至像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大师,在1940年代回想1930年代自己 创作的旺盛状态时,也不能不对上海书商的作用表示肯定,认为正是上海书商的不断催 稿、出版,促使他自己保持了旺盛的写作状态。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上海的书商无非 是尝试重新恢复这种被中断的历史关系。
“80后”的写作者,已经从文学殿堂的敲门人变成了文学殿堂的冲击者
如果说民营出版机构的发展为未来几年上海文学的成长提供了某种新的契机的话,那 么,新的写作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则影响到上海文学未来发展的样式和特色。未来 上海文学将会有什么样的局面,与上海新成长起来的写作者的写作方式和表现主题有很 密切的关系。在文学新人培育方面,上海的文学杂志《萌芽》有独特的贡献。从最初的 韩寒,到今天的郭敬明,一大批被称为“80后”的写作者,追溯他们的文学成长经历, 几乎都能看到《萌芽》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影响痕迹。值得关注的是,前些 年,参与《萌芽》作文比赛的文学少年们还只是文学殿堂的敲门人,到了2004年,这些 人则开始冲击中国的文学殿堂了。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2004年中国主流的传媒和文 学期刊几乎不约而同地关注起这一批写作者的作品。不少有影响的报刊杂志,或发表评 论和专访,或开设“80后”作品专栏。上海作家协会还专门召开过“80后”作家作品研 讨会。评论家王纪人教授发表在《文汇报》上的长篇评论《文学创作不需要造星运动— —也谈“80一代”作家及其写作》,充分肯定了“80后”写作者的写作,是当今中国文 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对这些年轻写作者大都参与畅销书的写作表示了 某种担忧,指出衡量一位作家创作成就的标准,不是数量上的畅销,而是艺术的耐久力 。另一位上海评论家吴俊在《南方文坛》发表了《“80后”的挑战,或批评的迟暮》,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学批评对“80后”作家作品缺乏真正的沟通。北京的评论家白烨在《 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认为目前“80后”作家作品的状况是“走进了市场,但未进入 文坛”。一方面,“80后”作家作品在图书市场走俏,像郭敬明等人的作品发行量超过 了100万,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业绩,对文学出版市场有较大的冲击,从文学批评的角 度考虑,不能忽略这样的文学现象。另一方面,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对这些作家作品 的反映还是比较冷淡,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年轻作家作品要形 成持久的文学影响,还需要写出优秀的作品来证明。
“80后”作家写作只是一个开端,它将给新世纪文学,包括上海文学带来一番新的改 观
排除目前对“80后”作家作品的各种评价,我想有一些问题是值得人们反复思考的, 这就是未来几年中,上海文学的格局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我们无法预料到全部的变化 ,但有一些变化是可以预料的。一是城市经验将会成为这些作家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 因为这些写作者基本上都是在大城市的高校就读,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限定在学校范 围。以往中国文学中占据主流的农村生活经验和社会政治斗争经验,对绝大多数“80后 ”作家而言,都是缺乏的。二是文学书写方式将与以往的作家创作形成鲜明的对照。大 多数“80后”作家都是网络冲浪高手,他们的作品优势最初就是从网络传播开始的。从 网络语言、网络虚拟空间和网络传播方式的特点看,与目前的印刷传播媒介的语言、空 间和传播方式的要求是有所区别的。像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韩寒的新作《长安乱》和郭 敬明的长篇作品《幻城》的表现格式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网络写作的语言构成及想象方 式的自主性。尽管这些作品还不能算是完美的文学创作,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想象 意味,而且这些文学想象中夹杂着武侠动作、动漫画面、少年情怀等多种因素,其意像 之奇特,感受之怪异,超出一般文学作品的范畴。简言之,是别开生面。如果从新世纪 文学格式的探索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所需要的新的文学格式不正是那种别开生面的表 达吗。假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在格式上还是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脉相承,亦步亦 趋,那还有什么文学的前途可言?从这一意义上讲,“80后”作家写作只是一个开端, 新世纪文学,包括上海文学将有一番新的改观。当然,这样的改观未必都是激动人心的 ,也未必都能带来文学上的伟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