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城市规划层面入手,阐述了中国古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及一些保护措施,并结合山西灵石静升镇非遗园规划项目对古建筑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关系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措施
正文:
一、城市规划中重视古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项目中通常会涉及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得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很多著名的古建筑,由于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关注且在公众中知名度较高,它们往往能得到较好的维护。但仍很多案例表明,一些地方在进行城镇发展建设时,对古建筑保护不足,造成了对历史建筑的损毁、破坏。
另一方面,一些古建筑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因为周边的现代化建筑群无论从风格还是色彩等方面都无法与古建协调统一,使古建筑显得孤立,无法融入周边环境中,这样就使古建筑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也应该充分考虑将历史古建更好的融入新时代环境中,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规划工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在城市建设的开始阶段就为古建保护做好铺垫,在城市规划阶段对相关的古建筑进行充分的调研、对古建筑资料进行充分的解读分析、制定将保留古建融入新建项目环境的有效策略,是使城市建设与古建保护协调统一的关键。结合古建调研结果、历史街区或建筑的保护专项规划及各专业专家论证,将值得保护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列入法定规划当中,可以明确古建保护思路且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
二、新时期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每一座古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展现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
古代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对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城市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承载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代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代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古建筑是当今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绝大多数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其中,中国的古建筑在布局、材料、施工、装饰等方面,是长期以来建筑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建筑技法,对当代有关专业人员,起到了相当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古建筑可以作为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渴望摄取文化营养。古建筑在当代可以担当文化传播、文化旅游产业推广等任务。拥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古建筑,可以在当地旅游业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以吸引游客的眼球,提高游客的到访率。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规划中的古建保护措施
古建保护绝不仅仅是对于建筑本体的保护,通俗一些讲,不是修房子,而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前期的调研、测绘,制定保护策略,本体保护工程的实施、监督、记录,环境整治,后期的日常维护,展示利用,信息公开出版等。
在规划阶段也是一样,对古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首先应对规划区内古建筑进行详尽地走访调研,对其建设及发展历史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了解其背景,挖掘其发展中的深厚历史积淀。发现了建筑遗产本身的价值所在,接下来就要对建筑每一处历史遗留进行盘点,逐一进行保护规划。对建筑各项价值、现状情况的评估,可以对保护规划及实施工作中重点、难点进行排序,从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与时序。同时,新建项目还也应充分考虑与保留古建风格环境的协调统一。通过大量的前期研究与分析工作,我们便可以对一处建筑遗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也可以制定一套切实合理、具有可行性的保护规划方案。
四、在规划项目中的实践——以山西灵石静升镇非遗园规划为例
在理论研究与技术措施研究基础上,我将结合亲身参与的山西灵石静升镇非遗园项目浅谈对规划项目中协调古建保护工作的理解。
项目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是一处集展览、体验、文化产业、商业商务、旅游娱乐等于一身的非物质遗产博览园,旨在展示和推广山西及灵石当地的文化特色、历史底蕴,传承几近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来传承文化、发扬文化。
在项目开始阶段,项目组首先对规划区及周边区域内的古建筑进行走访调研,充分解读相关的上位规划及古镇保护规划。
规划区位于灵石县城以东12公里的静升古镇内,东眺绵山、西望汾河。古镇格局由“东西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构成,此外区内及周边还有寺观庙宇19座,形制各异的石木牌坊18 座,魁星楼3 座,文笔塔2 座,家族宗祠16 座。最著名当属明清时期静升西王氏家族所营造的占地25 万平方米之巨的“五巷五堡五祠堂”大型民居群落——王家大院。
在对上述每处古建进行走访、拍照、记录之后,项目组尽可能搜集这些古迹的历史和当代研究资料,特别是对在项目内部或紧邻项目的古迹(包括地块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以及龙王庙、白衣娘娘庙、通济桥、王公桥、古戏台等文保单位,地块外有文庙、文笔塔、崇宁堡、红门堡、敦厚堡、八腊庙以及大量的宗祠庙宇等),要充分挖掘其内在文化,探究其价值,以便将这些概念更加合理地融入到规划方案当中。
对现存古建进行充分了解并结合相应的保护专项规划确定其保存修缮方案后,便可更有针对性地围绕每个古建节点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例如,在古戏台区块的规划中,围绕戏台保护区规划了多处戏剧展示厅,建筑风格与戏台保持统一,旨在进行古戏台修复再现的同时,利用新规划的展厅展演传统戏曲、音乐、服装、舞蹈表演等传统文化,使人们在看到古迹的同时能直观的感受其用途及历史文化价值。在保留下来的五里长街和古代沟、巷中,结合古街坊规划商贾文化重现区,恢复旧时“前店后坊”的院落式格局,立面造型完全延续山西地域民居特色,通过灰砖、红木、褐瓦以及木雕工艺的结合,形成地域风格明显的传统商业街坊。同时,通过对原有街道铺装、商业幌子及旧时服饰、方言叫卖声音等细节的真实重现,与北侧的王家大院及周边的历史古迹相互映衬、有机融合,带给游客穿越时空,重回旧时的独特感受。除此之外,结合文笔塔和文庙规划有文儒大观园板块,在后土庙、龙王庙保护节点周边规划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体验板块等。
五、总结
通过前期充分的调研分析,规划项目在编制过程中就要对古建进行充分的考虑、让步,确保不对有保护价值的古建造成破坏。同时,对项目地块内临近古建的区域,应考虑结合保留古建,从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与之融合,尽可能做到了新建项目与古建筑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9+44;
[2]关宇.城市化进程中建筑遗产保护的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3
[3]周兴启.我国古建筑群保护的原则及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7(12)
[4]雷云梅.在城镇化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对策探析[J].企业导报.2016(17)
论文作者:杜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古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灵石论文; 历史论文; 项目论文; 文化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