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是”的功能及其演变研究
邱 峰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摘 要: “是”在《庄子》中的主要用法是指代词,核心功能是指代命题,同时还有形容词和连词构成语素两种用法;后两种用法均是由指代命题的核心功能演变出的,同时系词用法也处在演变初期。“是”在表判断关系的话题句中回指话题,演变为系词;在复句中回指命题,同其他语素构成复合连词;指代命题且单独做谓语时,演变为形容词。
关键词: “是”;指代词;功能演变
“是”在先秦时期有四种用法,即指代词、系词、形容词、连词构成语素,这几种用法之间存在演变关系,探讨这种演变关系有利于揭示汉语指代词的演变规律。
一般认为《庄子》的《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杂篇》成于庄子后学之手[1]96。崔大华[2]71认为《庄子》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为了能反映当时语言的实际情况,笔者分开统计这三篇中的“是”,以便揭示《庄子》中“是”的功能特点,同时探讨“是”字演变的相关问题。
一、《庄子》中“是”的功能
《庄子》中“是”字共出现466例,下面分别看下这三篇中“是”的具体情况。
(一)《内篇》中的“是”
《内篇》中“是”共138例,其用法有三种:指代词、形容词、连词构成语素。
1.指代词,共96例,是《内篇》中“是”的主要用法,占“是”总用例的70%。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类: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齐物论》
1.2.2 仪器与试剂 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cobas e411。罗氏公司的可溶性fms酪氨酸激酶-1(sFlt-1)检测试剂盒(电化学发光法),胎盘生长因子PLGF(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人间世》
(1)指代命题,是指代词“是”的主要用法,共56例,占指代词“是”的58%,如:
(2)指代人物,共14例,占指代词“是”的15%,如: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养生主》
(3)指代事物,共26例,占指代词“是”的27%,包括抽象事物20例,具体事物6例。如: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人间世》
2.形容词,共34例,占“是”总用例的25%。根据语法功能,可分为两类:
(1)用为名词,做主宾语,共22例;其中有16例和“非”连用或相对为文。如: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齐物论》
独立做谓语,11例,如:
【注意】①钠保存在煤油中,而不能保存在汽油、CCl4中,因汽油易挥发,CCl4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大,起不到隔离O2和H2O的作用。
(2)用为动词,做谓语,共12例。又可分为意动用法和独立做谓语两类。意动用法,5例,如:
[1]《天雨花》为明末清初弹词作品,作者说法不一,有梁溪女子陶贞怀、浙江徐致和、明末女子刘淑英等说法,难以确考。下同。
阿姆斯特丹等荷兰的城市与威尼斯一样,都是移民城市。威尼斯人是从大陆上躲避战乱逃到了如今的威尼斯,而荷兰这个国家城市人口的主要来源则是逃亡的农奴。中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农奴只要住上40天就可以成为市民,因此城市的人口增加很快,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齐物论》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齐物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逐步提高,肥胖及三高的人数日益增多,癌症患者低龄化的趋势明显,但是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势在必行,特别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周上一两节体育课,课时少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因此课外体育辅导是改善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手段。
独立做谓语,7例,如:
濡需者,豕虱是也。《徐无鬼》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齐物论》
3.连词构成语素,仅8例,占“是”总用例的5%。其中,“是以”6例,“是故”和“于是”各1例。如:
蒜瓣特别脆嫩且没有外壳保护层, 排种时, 蒜瓣既不能挤压也不能排绞, 针对该状况以及大蒜的不规则外形,研制出一种圆盘转勺式大蒜取种盘。该播种机的排种盘上固定了多个取种窝,取种窝根据大蒜的形状来设计;排种盘的直径是根据大蒜株距、排种盘上的取种窝数、大蒜播种机的行走速度而确定的,从而设计出带有取种勺的圆盘,如图3所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养生主》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齐物论》
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人间世》
(二)《外篇》中的“是”
《外篇》中“是”共190例,其用法也分为三种:指代词、形容词、连词构成语素。
1.指代词,共121例,是《外篇》中“是”的主要用法,占“是”总用例的64%。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类:
(1)指代命题,是指代词“是”的主要用法,共88例,占指代词“是”的73%,如:
产房、保育及育肥前期是最需要保暖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猪舍温度的稳定,不能温差过大 (不超过5℃),造成仔猪应激,引起疾病。保育和产房要储备一定量的电热板和取暖灯,以防有损坏并能及时的补充上。育肥前期的猪只可铺垫草或垫板取暖。同时,应准备额外的例如燃油暖风机等临时加温机器,以备临时升温用。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马蹄》
所以览古今之时,是非之分也。《盗跖》
意动用法,1例,如: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田子方》
(3)指代事物,11例,占代词总用例的9%,如:
“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m3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 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实现上述红线目标,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和2020年水资源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夫得是,至美至乐也。《田子方》
(4)指代时间,12例,占代词总用例的10%,如: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胠箧》
2.形容词,共27例,占“是”总用例的14%。根据语法功能,可分为两类:
(1)用为名词,做主宾语,共15例;其中有11例是和“非”连用或相对为文。如:
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天道》
知忘是非,心之适也。《达生》
(2)用为动词,做谓语,共12例。又可分为意动用法和独立做谓语两类:
头脑里自然就浮现起几句曾在北大很流行的诗: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若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
(2)指代人物,10例,占代词总用例的8%,如:
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骈拇》
项目以“践行民本,服务家庭”为理念,其预期目标是:社工机构着眼特色,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服务标准模式;社工人员精进业务,提升专业水平,形成标准服务流程;区县婚姻登记处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责任感,打造标准化服务品牌。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齐物论》
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达生》
多於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骈拇》
3.连词构成语素,共42例,占“是”总用例的22%。其中“是故”17例,“是以”10例,“于是”15例,如:
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骈拇》
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田子方》
……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在宥》
(三)《杂篇》中的“是”
《杂篇》中“是”共138例,其用法也分为三种:指代词、形容词、连词构成语素。
1.指代词,共80例,是《杂篇》中“是”的主要用法,占“是”总用例的59%。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类:
(1)指代命题,46例,占代词总用例的58%,如:
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庚桑楚》
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让王》
(2)指代人物,16例,占代词总用例的20%,如:
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外物》
(3)指代事物,9例,占代词总用例的11%,如:
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徐无鬼》
(4)指代时间,9例,占代词总用例的11%,如:
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盗跖》
2.形容词,26例,占“是”总用例的19%。根据语法功能,可分为两类:
(1)用为名词,做宾语或定语,共14例;其中有8例和“非”连用或相对为文。如:
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渔父》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在宥》
(2)用为动词,做谓语,共12例。又可分为意动用法和独立做谓语两类:
意动用法,6例,如:
同於己为是之,异於己为非之。《寓言》
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黜之以非也。《则阳》
独立做谓语,6例,如:
讨论实践民俗学的问题,就要涉及到田野研究中的个人叙事的概念。近些年受历史学影响,我们有时爱用“口述史”这个词指称我们在田野作业中通过访谈得到的一种资料,即受访者讲出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对周围社会中人和事的所见所闻。民俗学最近开始把这种口述资料叫做“个人叙事”,认为它不仅是历史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且是日常交流实践的一种话语类型和个人记忆历史的方式。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反过来也影响了访谈现场交谈内容和所记录下来的叙事文本上的差异,无论是话题方向、叙述框架,还是细节描述和表达的灵活性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可见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还是需要说明的。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天下》
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齐物论》
长征是宣传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十分重视民族政策的宣传,红军进入广西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以后,面对这里居住着苗瑶侗等族人民,采取召集群众会议和书写标语等形式,倡导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等口号,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一块巨石上刻凿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军标语就能够说明这一点。由于红军积极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民族政策,以往形成的误解和敌视情绪得以逐步消除。
3.连词构成语素,32例,占“是”总用例的22%。其中“是以”15例,“是故”7例,“于是”10例,如:
是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徐无鬼》
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则阳》
相较于TCP,UDP(用户数据包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它具有协议简单、传输快、效率高等优势,更适合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车地安全通信。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盗跖》
可以将上述统计列为如下表1和表2所示:
表 1《庄子》中“是”的三大功能分类统计表
表 2《庄子》中指代词“是”的指代用法分类统计表
二、《庄子》中“是”的功能特点与“是”的功能演变
(一)《庄子》中“是”的功能特点
1.由上可见,《庄子》中“是”的功能有三种,即指代词、形容词、连词构成语素。判断系词功能还未出现,系词在先秦其他文献有少量用例,《孟子》中有2例,《韩非子》中有1例,《墨子》中有9例。当然,因为《墨子》成书时代有争议[3]128-129,这9例不能完全看作先秦用例。可见,系词功能在先秦还处于萌芽时期。
2.《庄子》中“是”的三种功能中,指代词是主要用法,频率远高于其他两种用法;形容词和连词构成语素用法总体上看频率相差不大,只有《内篇》中连词构成语素频率与形容词相差较大。
3.“是”的指代用法中,指代命题的用法是最主要用法,频率远高于其他三种;其他三种用法中,指代人物和事物的用法总体上相差不大,只有内篇中没有指代时间的用法。可见,在先秦“是”的核心功能是指代命题,这也是它相对于其他指代词的特殊之处[4]。这种核心功能也决定了它以后不同于其他指代词的演变道路。
“是”在《庄子》中的功能特点为解释“是”字的相关演变问题提供了依据。“是”始于先秦的演变方向有三个:系词、形容词、连词构成语素,下面结合《庄子》中“是”的功能特点分别探讨下这三个方向的演变问题。
(二)“是”的功能演变
1.“是”的系词化。《庄子》中未发现“是”的系词用法,其他文献如《孟子》中有少量系词用例,说明此时是系词“是”的萌芽期。王力[5]最早提出“是”的系词用法来源于“是”的回指话题的用法,具体环境是“T话题,是+C(说明)”。但是王力留下的问题有:一是系词“是”为何是来自“是”指代话题的用法?二是回指话题的用法怎么演变为系词的?依据《庄子》中“是”的用法,笔者尝试探讨上面两个问题。
先看系词“是”为何是来自“是”指代话题的用法。
由上文统计可见,“是”在先秦的主要用法是指代,频率远高于其他用法;而指代用法中指代命题的功能是其核心功能,频率远高于其他功能。据语法化的规律,能发生语法化的形式应该具有高频特征[6]92,据此可以断定“是”的系词用法应该是来自“是”的指代命题功能。而王力所谓的“话题”实际上是作话题的命题(小句或多个小句充当),而指代命题为“是”的核心功能,故系词用法最有可能来自“是”指代话题即命题的用法。
再看回指话题的用法怎么演变为系词的。“是”指代命题或话题的用例: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间世》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
“是”所回指的命题在早期一般比较复杂,在后期相对简单,而在转变为系词前可以回指简单名词性成分。石毓智、李讷[7]19描写了这个过程,并用动词类化[7]20—23来解释“是”的系词化机制。但笔者认为,“是”的系词化和动词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动词和系词均是表事物之间的关系,故语法性质相似,这才导致所谓的动词类化观点出现。笔者认为,回指话题的指代词“是”最终是在句法结构模拟概念结构原则作用下演变为系词的。因为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语法结构反映概念结构,概念或语义成分和句法成分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影射关系[8]37。系词判断句的概念结构是“前项-(等同或类属)关系-后项”,相应的句法结构应该是“Np-是-Np”。
回指话题(命题)的用例如上两例,其表达的语义很显然是判断关系,前项为“是”及其前的命题,后项为“是”后的命题,“是”的功能是整合前面的复杂成分成为前项。那么,其对应的概念结构应该是“前项-(等同或类属)关系-后项”。“是”在句中原本是指代词,指代前面的命题,故在语义上和前面的命题重复,但又因判断句概念结构中有“判断关系”这个成分,同时还需要“是”整合前面复杂命题为前项,“是”最终又无法删除。这样在语法结构反映概念结构原则的作用下就只能向专表“判断关系”的系词演变,当然这种演变发生于前后项比较简单的句法环境中,如:
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则阳》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大宗师》
最终是在“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这种例句中完成的。因为在这种句子中,前项比较简单,已经不需要“是”的指代整合功能,即“是”的代词功能已无句法和语义上的价值。这样,经过语义和结构上的重新分析[9]15、69,“是”最终演变为系词。
2.“是”的形容词化。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少,林序达[10]认为来自“是”的指代词,林留下的问题有:形容词“是”为何来自指代词?来自指代词的哪种用法?这种用法怎么演变为形容词的?依据《庄子》中“是”的用法,下面尝试探讨这三个问题。
先看前两个问题,即形容词“是”为何来自指代词?来自指代词的哪种用法?依照语法化规律[6]92,先秦时期“是”的主要用法是指代,指代用法中主要功能是指代命题;其他功能不仅频率太低,而且语义和句法结构上都不具有演变出形容词的适合条件(见下文),故“是”的形容词用法应该来自其指代命题的用法。
再看指代命题的用法怎么演变出形容词的?《庄子》中“是”的用例给人很多启发,笔者认为,指代命题的用法是在如下句法结构中演变为形容词的:
并溃漏发,不择所出,瘭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则阳》
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骈拇》
这种句法结构中,指代词“是”在位置上和形容词的常规句法结构一样,都是单独做谓语。比较下面形容词做谓语的例子(最后1例是过渡用例,性质介于指代词和形容词之间):
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达生》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天下》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天下》
同时,做谓语的指代词“是”意义上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同形容词意义“对的、正确的”相近似。因为“对的、正确的”就是某个对象符合判定标准,相对于判定标准来说判定对象就是“如此、这样”。
这样从频率、语义和句法结构三个角度看,形容词“是”应该是由指代词“是”指代命题的用法演变来的。
3.“是”的连词语素化。复合连词在先秦还处在语法化早期,《庄子》中以“是”为构词语素的连词只有三个:“是以”“是故”“于是”,在三篇中的情况如表3所示:
表 3《庄子》中以“是”为构词语素的复合连词统计
由表3可见,《内篇》中相关连词比例远低于《外篇》和《杂篇》,说明《内篇》成书时间的确在其他两篇之前,也说明相关连词此时还处于形成的早期。
一般讨论较多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于是”在形成初期“是”的指代功能。如张军[11]认为“是”可指代人物、事物、时间、处所,甚至情况、原因;胡晓萍[12]则认为“是”指代时间、情况。
实际上,据表2,“是”作为指代词其核心功能是指代命题,其他指代功能频率相对低得多,因此据语法化规律[6]92,相关连词中的“是”最初应该是指代命题。另外,从语义上看,连词表示的是事件或情况之间的关系,而命题代表的就是事件或情况。因此,从频率和语义上看,连词中的“是”指代的应该是命题。
二是“是以”同其他连词的竞争机制,未见学者系统论述。徐丹[13]281—294讨论了部分连词的竞争,她认为“是以”在先秦因频率最高而较早就词汇化了,“以是”“此以”和“以此”等的频率很低,故最后被淘汰。但“是以”为何最初频率最高,而最后却被“因此”淘汰?未见有人讨论,笔者认为这与“是”在先秦的核心功能以及这个核心功能的演变有关。
因“是”的核心功能是指代其前面的命题,故最初复合连词组构时首选“是”为语素;同时又因古汉语的语序类型并非是单纯的VO[13]283,造成一些宾语前置组合的出现。这也是为何最初是“是以”而不是“以是”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原因。后来,“是”的各种指代功能分别演化为系词、形容词、连词构成语素,“是”的代词功能逐渐变弱;同时又因“因此”能比“是以”更突显“原因”,故“是以”最后被“因此”取代。
三、总结
《庄子》中“是”大体上反映了“是”在先秦时期总的功能,也为我们研究“是”的功能演变提供了启发性用例。对《庄子》的统计显示,“是”在先秦的主要用法是指代词,核心功能是指代命题,同时兼有连词构成语素和形容词用法。同时,《庄子》中用例显示,系词、形容词和连词构成语素这三种用法均是由指代命题这种核心功能发展来的。
系词用法是由“是”在表达判断关系的话题句中回指话题的功能演变而来,但在《庄子》中还处在发展早期,相关用例中“是”的指代用法还比较明显,只在个别用例中出现弱化。“是”指代命题时同“以”“于”“故”等结合,便构成复合连词,表因果和承接关系。“是”指代命题且单独做谓语时,表对主语的判定,这样便演变出形容词用法。
参考文献:
[1] 高小方,蒋来娣.汉语史语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 方授楚.墨学源流[C]//任继愈.墨子大全:第4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 邱峰.系词“是”字判断句的形成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115-122.
[5] 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1):1-67.
[6] 石毓智.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 HOPPER P J,TRAUGOTT E C.Grammaticalization(Second Ed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0] 林序达.判断词“是”的形成和发展[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79(2):94-105.
[11] 张军.“于(於)是”在古籍中的用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67-71.
[12] 胡晓萍.先秦汉语中的连词“于(於)是”[J].绥化学院学报,2008(1):119-122.
[13] 徐丹.“是以”、“以是”:语法化与词汇化[C]//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The 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shi (是)in Zhuang zi (庄子)
QIU 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 :Shi(是)inZhuang zi was mainly used as a demonstrative pronoun which has a core function of referring to statements. And it was also used as adjective and morpheme for conjunction. The latter are evolved from the core function of referring to statements, meanwhile its usage of copulative was at early evolution. In a topic sentence, Shi(是)is back to refer to the topic and evolved as a copula; In a complex sentence, it is back to refer to the statement and forms compound conjunctions with other morphemes; When used as a predicate alone referring to statement, it evolves into an adjective.
Keywords : shi(是), demonstrative pronoun, function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2X(2019)09-0103-05
收稿日期: 2019-03-10
作者简介: 邱峰(1979- ),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DOI: 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09.015
(责任编辑:孔明玉)
标签:“是”论文; 指代词论文; 功能演变论文;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