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梁晓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梁晓

身份证号码:45252319770709xxxx 广西南宁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及世界市场竟争力都得到了提高,但因工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出现不平衡等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引来国家和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资源浪费及污染问题等,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改善。所以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详细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深入,而对风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也逐步完善,并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在 2012 年被提出至今,一直广受人们关注,基于这一理念建设的城市会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同时,还能在下雨时发挥吸水、储水以及净水等功能,从而合理利用所存储的水,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市内涝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海绵城市是近几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城市化建设理念,其目的通过优化用水系统、存水系统、水循环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实现对城市环境中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健康城市的建设,不但提高了人们生活空间的健康性和绿化性,使人们生活质量及健康质得到了保证,还进一步实现了人类社会、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海绵城市具有显著的海绵特征,同时具有更宜居、更安全、更节能和更生态的优势,能够对自然灾害、环境突变时,给予有良好“弹性”,同时还能够对自然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和利用,更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建设问题。海绵城市解决城市建设问题的渠道如下:第一,对城市建设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如自然河流、自然湖泊、自然林地和自然草地等海绵体,以实现保证城市的涵养水源功能和水文循环功能正常运行[2]。第二,对城市建设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和科学修复;第三,在城市建设中构建新的海绵体,新海绵体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开发技术来实现,同时还可以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建设强度,以实现城市建设中不透水面积的有缩减,进而降低因城市开发导致的原有生态水环境破坏率。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2.1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园林道路规划设计,要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务,并结合实际地形地貌来进行规划。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环状路网的设计来合理降低道路面积。将传统的直线路形用曲线或者折线等替代,间隔绿化带的设计面积要能满足排水需求为最佳。将原有道路两侧排列整齐的行道树用分散、连续以及高密度的绿化植被进行替换。路面材料的选择,也应该贴合海绵城市理论,选用那些质量以及性能都能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渗透材料,这些材料不管价格如何,都应该具备改善雨水水质以及消纳雨水径流量的功能。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会用到大量的透水性生态铺装材料,包括嵌草路面、草皮砖、各类疏松粒料以及多孔混凝土等。嵌草路面以及草皮砖的铺装,会在路面中留有一定空隙来进行草皮或者地被植物的填充,孔隙率可占整个路面的两成到五成,

可以与植被紧密结合在一起,常被用来建设公园游步道以及次干道等。这里的疏松粒料指的就是木屑、碎石以及卵石等材料,它们的透水性能优越,常常会被用在树池或者公园游步道边的装饰工程中,但是它们并不具备良好的附着性,管理难度也要高于其他材料,因此通常被用于一些面积较小的设计项目。在风景园林规划中,为了进一步确保园林道路的渗水性,可以采用多孔混凝土或者多孔沥青来进行道路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在对现有园林道路进行改造优化时,可以通过修建凸字形绿化带来达到减少道路面积的目的,这也是有效降低径流速率的重要举措[3]。

2.2园林水景规划设计

在风景园林景观中,借助园林绿地中的河道、人工湖或者溪流等水景,可以更好地对雨水进行储存。在过去的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们常常会将池壁以及池底固化,让整个水池处于一个封闭状态,尽管这极大地为换水以及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阻碍了水体与外界的自然交换与渗透,这种形式的蓄水池只能在雨量充沛的季节发挥它的优势,其他季节都需要额外利用自来水来满足园林用水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针对上述情况,设计工程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现场的实际地形,有意识地去进行一些低洼地的设计规划,让雨水能自然而然地在低洼处汇集从而形成园林水面。与此同时,水岸或者水底要保持或者部分保持渗水功能,通过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河岸的建设,来提升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这也是建造海绵城市的最终目的。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正确处理好雨水储存以及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景观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关键。

2.3公园建筑物的规划设计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建筑物也能充分发挥“海绵”特性,在对建筑物的规划布局以及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之后,可以进行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在雨季,可以借助建筑内部的暗渠来对雨水进行收集,也就是将建筑各处接落的雨水引入环形滤水槽中,滤水槽内壁要用砾石或者卵石等材料进行铺设,雨水在经过滤水槽后直接进行蓄水池,或经过汇水管连接到各绿化植被的种植槽,从而实现植被灌溉的目的。除此之外,依托建筑屋顶回收利用雨水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表现方式之一。屋顶建设的花坛会对雨水起到渗透进化的作用,这些雨水会与道路雨水汇合一起通过低绿地,最终流入渗透浅沟;如果雨势持续加大,这些雨水则会通过浅沟进入渗渠继续下渗。

2.4 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不能过多地对自然形成的地形起伏等进行改变,设计工程师可以结合它们的走向以及深度等基本信息,灵活地将这些天然形成的凹陷处设计成蓄水池或者排水的隐形区域以及通道[4]。打个比方来说,在公园林地规划设计中,会存在大面积的绿地,设计工程师应该对林木的根系分布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规划设计集水坑塘,并围绕着集水坑塘来实现对灌木、乔木以及草地等植被的合理配置。在风景园林绿地规划中,应该对地下管网以及排水口的位置进行准确把握,并结合景观设计布置凹地的流水通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排水需求,同时还能让绿地起伏多变,从而增加景观设计的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风景园林规划中,选用植被的种类、人工湿地等都会对水质的净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相关设计工程师要对以上问题引起重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利用以及相互协调。所以,相关设计工程师要在对海绵城市理论有一个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对风景园林规划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都加以重视,从而在海绵城市理论背景下,为老百姓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以及节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栩.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0):64.

[2]朱红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1):40.

[3]赵全霞.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4):41.

[4]郭琳.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7):30-31.

论文作者:梁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梁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