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与教学方法--再评“中国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学术研讨会_伦理道德论文

德育实效性与教学方法--再评“中国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学术研讨会_伦理道德论文

德育实效与施教方法——“华夏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研讨会的再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夏论文,思想教育论文,伦理道德论文,实效论文,德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新年伊始,本报对去年岁末召开的“华夏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研讨会已有所评述(详见元月23日《教育》专刊),引起许多读者、特别是教育界读者的关注。现在再加评述,以飨广大读者。

(一)

教师们谈到,运用东方传统伦理道德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不仅要发掘探讨可教理论的着眼点,还要研究改善施教方法,讲求实效。从一定意义上看,一种教育实施的实际效果,往往取决于这种教育藉以实施的方式方法。

华夏传统伦理道德,在它逐步发展自己的道德内容规范时,也逐步形成了施教的一套方法:一是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二是关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行教育的方法。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传统道德的方法体系。

(二)

这套传统方法体系,精华是什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厦门教育学院高级教师黄启专认为:其一,继承和发扬“学思并重”的方法,提倡自我教育和修养。任何一种美德的确立,都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应用。其二,继承和发扬劝学说理传统,改革教育内容和说教的模式。就是寓庄于谐、生动活泼地进行德育。如吉林省根据德育大纲,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分解、归类,提炼为12个题目,编写《传统美德故事》,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可学可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其三,继承和发扬“知行合一”的思想,加强养成训练,做到知行统一。所谓“慎言力行”就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反对“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言行分离做法。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其四,重视良好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优化育人的社会环境。古人的“择友”、“择处”,就是提倡教育者主动创造优越条件,使受教育者得到健康成长。总之,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因素具有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因而要求各方面教育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力量。

(三)

来自各地的教师在论述教育方法时,普遍强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突出时代和不同地区的特征;二是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三是体现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针对香港、澳门商业经济迅速发展、殖民地式教育、东西文化交汇等时代、地区特征,来自港澳地区的教师普遍认为,应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并注重运用“去芜存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方法。针对教育周期长、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诸特点,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认为,道德教育要从规范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做起,一点一滴地教育,一点一滴地培养,一点一滴地训练”。不少内地教师着重谈到,道德教育要纳入实施德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中,如在各个不同学习阶段开设不同课程,举办有关教育活动,建立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制度,建设校内外教育基地,等等。

青少年是跨世纪的建设人才,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也有一定逆反心理。对他们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就应当采取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对此,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长、香岛中学校长杨耀忠提出的三条建议,颇有见地。他主张:第一,采取“开放”政策。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不能是教条式,要学生们一条一条的背诵,而是有可变性。鲁迅先生曾把古礼法称为“吃人的礼教”,就是基于抨击那种死守于规条的国民劣根性。传统伦理道德是多随着时代的转变而有不同的诠释,大家应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情怀去接受,把腐朽化为神奇。哪种可以接受,哪样不能接受,都要经过“慎思”、“明辨”。第二,先“讨论”,再“辩证”。青少年的“反叛性”很强,求知欲亦最旺盛,但强迫他们去接受传统伦理道德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经过彼此讨论,加强沟通,引导他们去反省,去思考,并且再加辩论。因为透过这一程序,他们才可以接受,才能深植在他们心中,才能令他们乐于遵守。第三,利用“个案”作引导。伦理道德教育很容易流于空洞和抽象,所以在教导青少年时,应以个别案例提出讨论,使他们加深了解,同时亦可应付现实中作道德判断的困难。在“个案”探讨时,导师可以在旁点拨,使他们的道德观更深入、更明确。

杨耀忠强调,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自孔子奠基后,经历2000多年的发展,应随着时代而更新,同时吸收融合其他中外伦理道德所长,再扩而充之,使之显得更为精粹、更为光辉。引导青少年汲其营养,壮己身心,自强不息,这既是完成教育目标所不可缺少的,也能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标签:;  ;  

德育实效性与教学方法--再评“中国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学术研讨会_伦理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