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莫尔假说与中国劳动力流动———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莫尔论文,假说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劳动力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
本文样本来自1978-2006年全国分三次产业就业情况。各产业就业人员为按三次产业分年末就业人员数;收入水平用平减指数折算人均GDP得到;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历年GDP。
作者首先采用传统的solow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下降的,第一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平均水平是最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最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相对较为稳定。
接着为避免伪回归,本文对数据进行了ADF平衡性检验,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时间序列非平衡,但是它们可能存在着平稳的线性组合。之后,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易于计算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方程发现:
1.各产业就业的增长率和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之间存在着负向的协整关系。
2.收入的变动对各产业就业份额的影响不同。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的增加和收入增长率为负相关的关系,第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增加同收入的增长率正相关。
3.资本劳动比的增加使各产业的就业份额减少。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
4.各产业就业份额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对第一产业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收入增长是第二产业就业份额变动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变动的主要因素与第二产业相同,次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文章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
第一,第一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于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至关重要。在现阶段,政府应该采取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逐步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人口迁移的制度和政策规定。
第二,我国第二产业增长的主因是资本的投入,需要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未必与就业结构升级同步。当产业的产出比例没有变动,其他条件也不变时,我国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使得生产同样多产品的劳动力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劳动力向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的产业转移。
第四,我国尚未进入大规模的消费阶段,这是导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偏低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