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引起的思考——沉郁心态的写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沉郁论文,写照论文,午夜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该说,《午夜》是小作者沉郁心态的写照。
《午夜》情节很简单,但简单之中却蕴含着许多引人沉思、发人深省的问题。这,正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小作者的心态是沉郁的,文章的笔调也是沉郁的。尽管文章开头说“我心情舒畅”,但那只是在“国庆长假快结束了,繁杂的作业被搞定,耳旁少了父母的聒絮”的情况下产生的“舒畅”,不过是难得偷来的片刻的“舒畅”而已。可以想见,在这以前,小作者的心情不是“舒畅”的,而是沉郁的。也许是为了尽情地享受一下这难得偷来的片刻“舒畅”,小作者才走入久未踏足的影碟店,“选中了一部恐怖片”。看过之后,虽感到“不错”,但又觉得“有点吓人”。晚上睡觉时,更感到屋里屋外的景色都是“阴森森的”。这一段景物的描写,既是下文“噩梦”的烘托,又是小作者在看了恐怖片后产生的直觉。
行文至此,小作者便顺理成章地详写了做“噩梦”的情景。她在文章中说:“这是少见的事,我是常被讥作没有梦幻头脑的人。”而且,在模糊一片的梦境中,慢慢地靠近我的“东西”,都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形象:白娘子,法海,赫耳墨斯,阎罗,孔乙己,纸钱,受伤的麻雀,白毛女等等。“噩攀惊醒后便是恐怖,恐怖而生幻觉,幻觉之后继续做噩梦”。被吓醒之后,思想观点便对原来认为的“知难行易”一变而为“知易行难”了。最后,用一个感叹词“唉”为全文做结,意味深长。
归结起来,这篇习作有两条线。一条是记叙线索:选中恐怖片→看恐怖片→做噩梦→梦醒时的恐怖与幻觉→再做噩梦→吓醒之后。一条是感情线索:不舒畅→舒畅→有点吓人→阴森林→恐怖→极度恐怖→不安和苦恼。两条线平行发展,真实地表现了小作者沉郁的心态。而文章低沉的阴郁的压抑的笔调,又恰恰是与这种心态十分吻合的。但这并不影响习作《午夜》的价值,因为我们被文章的不言之言或言外之言,撩逗得同小作者一样十分不安。
其一是小作者做噩梦的背景令人感到不安。为什么直到“国庆长假快要结束了”,“繁杂的作业”才“被搞定”?为什么只有这时,才能够“耳旁少了父母的聒絮”?这不正是说明小作者被整日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之中不能解脱,被淹没在茫茫题海之中不能自拔吗?还有,小作者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感到“心情舒畅”。难道她真的舒畅吗?为什么我们读到这里,不仅舒畅不起来,反而替她难过呢?一个学生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身心,她的个性,她的特长,还能谈得上充分发展吗?
其二,小作者之所以选中恐怖片,是她的心态沉郁、个性被压抑乃至思想空虚的必然。她被套进应试教育的怪圈,承受着紧张学习的压力;当她一旦稍感轻松舒畅,力图从这个怪圈中冲出来时,格调不高的恐怖片又使她遁入反文化的怪圈。那些被应试教育教呆了的不成熟的心灵,还不足以抵御品位低下的恐怖、色情、淫秽的文化垃圾的侵扰腐蚀。这能说不是一个悲剧吗?
其三,小作者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她在噩梦中梦见的那些“东西”,从知识的角度看,既正常又不正常。正常的是,这些东西都是在初中课本中学到的,说明小作者对于课堂学习还是挺认真的。不正常的是,这种内容的局限性则说明她的知识面之窄。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与前文提及的“作业的繁杂”“父母的聒絮”又有什么内在联系?说明这位认真学习的小作者缺少那种自由、自主地发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吗?
其四,一个“被讥作没有梦幻头脑的人”突然做起了噩梦,又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处在梦幻般花季的少年之所以没有梦幻,乃是因为不能自由自主地发展自我而形成的思想禁锢所致。而一做梦就做噩梦,表明小作者由一个误区跌进另一个误区。
其五,习作《午夜》结尾说:小作者先前认为“知难行易”,现在又觉得“知易行难”;明明是无神论者,却陷入了鬼蜮的梦魇。这表面看是在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困惑中晃动,是在自相矛盾的痛苦中徘徊,其实质则表现小作者内心的不安。这种不安正表现小作者一种朦胧的自我反思初露端倪,因而是耐人寻味的。
总之,《午夜》表现的是小作者沉郁心态的内在感情体验,其内涵是丰富而厚重的。诸如在教育、文化、心理诸多方面的诸多问题所引发的人们的反思。这里有对应试教育的抨击,有对素质教育的呼唤,有对有待加强整顿的文化市场的批评,有对净化的荧屏的期待……诚然,在一篇短短的文章中容纳如此丰富而厚实的内容,表现如此重大而多义的主题,并非出自小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地客观地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如此看来,《午夜》或者又应该是一篇文本价值超越小作者主观意图的习作。
标签:舒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