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寿险市场——寿险市场1999年回顾与下世纪初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寿险论文,市场论文,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下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国内寿险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在1999年出现了转型突破迹象,而加入世贸将极大的促进国内寿险业的改进和发展,寿险业有望在下世纪初完成市场的转型,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一、1999年市场回顾:转型面临突破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国内寿险业的转型调整在1999年出现了突破,表现为:
1.非传统产品推出,寿险市场迈入新时代
非传统商品是与传统的固定利率产品相对而言的,有变额寿险、万能寿险及投资连结等多种形式。该产品自80年代初在西方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发达市场上的主流商品之一。但国内寿险业自恢复开办后,由于市场的初级阶段特征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加上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因而利率水平较高,所以寿险产品一直采取了固定利率的传统产品形式。进入90年代中期后,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通贷紧缩成为主流,银行利率一路下调到目前的历史最低水平,寿险业被迫不断进行调整,由于开始的被动下调预定利率到开发利差返还,业务因此一波三折。为了彻底摆脱寿险被银行利率牵着鼻子走的状况,业内人士开始研发非传统产品,去年6 月保监会决定大幅下调预定利率催生了国内非传统商品的出台,平安保险公司于10月在上海卖出了国内第一张投资连结产品保单,揭开了国内寿险业发展的新一页。该产品将投保人交付的保费分为“保障”和“投资”两个部分,其中投资部分回报是不固定的,直接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挂钩,客户与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投资连结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上以固定利率为基础的寿险只具有保障和储蓄功能的作法,保险公司在减轻风险的同时,也使寿险增加了投资功能,从而增强了寿险的竞争力。该产品的出现标志着国内寿险业从初级阶段的传统经营向理财服务阶段的现代经营的转变,将促进国内市场现代寿险理念的培育,增强寿险公司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经营模式。
2.资金运用渠道有了实质性放宽
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使政府监管部门对寿险业的资金运用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政策,但近年来的低利率环境使银行存款占绝大部分比重的寿险资金盈利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利差倒挂,威胁着寿险业的长期偿付能力,放宽资金运用限制是近年来保险界的热门话题之一。10月末。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保监委还表示将根据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断开放保险资金的其它运用渠道。此举不仅在短期内可缓解寿险经营者利差倒挂的压力,从长期看,还为国内寿险业向现代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对我国寿险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看,承保利润微薄,有的甚至亏损,保险业得以生存的支柱就是投资收益,因而保险和投资在资本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表)。而非传统产品及投资分红产品都对保险投资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没有有效的资金运用保证,国内寿险业无法完成向现代经营的转变。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放宽无疑为寿险业的彻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表一 美、英、日三国寿险资金运用结构比较(%)
美国英国日本
有价证券
86.372.347.2
不动产 1.817.4 5.6
贷款9.2 5.535.4
存款及其它 2.7 4.811.8
表二 发达市场保险投资在股票市场上的比重
美国英国
欧洲
日本
香港
保险公司持有的股票市值
占整个股票市场市值的比重
25 40 50
股票在保险公司投资
资产中的比重 70.6(寿险) 60.28
3423.8
3.寿险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营销业务占据大半江山
尽管1999年寿险市场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波动较大,但个人营销业务发展势头较好,当年1—9月,个人营销业务占总寿险业务的比重已超过60%,成为寿险业发展的主力。三大保险公司中,中国人寿与太保营销业务占比首次超过50%,平安更高75%。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表明国内寿险的经营正逐步摆脱传统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经营团险业务的方式,转向商业化经营。由于个险营销的经营管理方式与国内传统经营有较大的区别,因此,个险营销业务的发展将促进国内寿险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与营销业务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团险业务的相对衰落,经济环境的改变是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是团险经营管理改革步伐缓慢,未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也有待调整。如能结合国内企业改革的实际,同时吸收国际上团险经营的先进经验,团险业务有望再振雄风。
4.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以商业化经营管理为目标的保险体制改革1999年得到进一步深化。分业经营方面,继中保集团彻底分为独立的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之后,去年保监会又批准了平安保险公司以集团控股的形式进行产寿险分业经营;太保则可能会以产险公司控股寿险子公司的形式进行分业经营,分业经营有了多种形式的尝试。
企业改制方面,限制多年的保险企业上市有所松动,在平安可能在香港上市的同时,泰康传出准备在国内上A股的消息。 虽然股份制企业比原来的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现有股份制企业的股份全是国有资产,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产权不清的缺陷,经营管理欠规范。允许国内保险企业上市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寿险企业资本金不足的困难,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企业接受公开、公平的监督,走上规范化经营的轨道,全面提高国内寿险的竞争能力。
监管方面,保监委自1998年11月18日成立后,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在整顿市场秩序,完善法规、促进人才培养及市场建设方面都迈出了建设性的步伐。
5.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由于国内保险业发展较晚,竞争力较弱,因此在对外开放上一直采取较为谨慎的原则。1999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 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出现了松动,开放的地区除广州、上海外扩大到天津、大连、重庆和深圳,同时批准泰康人寿在增资扩股时引进外资,并允许3 家外资保险公司以合资的形式进入国内市场。
6.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的转型,保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扩大到投资理财型的复合型人才,非传统商品的出现使投资人才缺乏的矛盾突显,一些企业已开始着手培养理财型人才。
二、未来市场展望: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展望21世纪初,中国寿险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加入WTO 将加快国内市场转型的步伐,促使国内寿险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1.寿险业将保持快速增长
尽管中国寿险业在初级阶段就遇到了国外寿险业在成熟阶段才遇到的问题,目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中国寿险市场潜力的巨大却是不争的事实。据《SLGMA》杂志的最新统计,1997 年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0.82%和6.1元,同期美国为3.9%和1167元,泰国为 1.2%和26.2元,新加坡为3.8%和989元,可见国内寿险开发的潜力非常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过去制约寿险潜力发挥的因素将逐步消除。国内社会保险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养老、医疗等保障走向社会化将增强人们保险意识的同时增加保险需求;人口老龄化及家庭小型化趋势使保险成为现实需要;保险市场建设的日益完善将增加保险产业规模,增加保险的有效供给,从而将加快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过程。近年来尽管寿险的预定利率一降再降,寿险产品价格成倍上升,但寿险业务每次都经过短暂的沉寂后迅速恢复,说明只要有适当的激发点,寿险市场的潜力就可充分的发挥,中国寿险业发展前景广阔。
2.寿险产品日益复合化
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自由化浪潮兴起,企业兼并方兴未艾,行业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银行保险业务风行欧洲,连坚守银行、保险、证券三分开的美国也终于在最近撤销了限制,以提供“金融超市”服务为特征的超大规模企业集团不断诞生,如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将提供投资、保险、信贷等一揽子金融服务,金融业的交叉复合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国内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实行分业经营,但中国加入WTO 后,随着国内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业交叉复合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国内的经营,寿险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应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扩展寿险业服务的范围,改变单纯的保障或储蓄性质,给消费者全方位的理财服务,提供符合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产品,这对寿险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人才结构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尽管有关人士对目前席卷全球的合并、兼并潮表示担忧,连美国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认为:一旦合并或兼并后的超级银行出现问题而倒闭的话,将会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驱使下,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为宗旨的企业兼并和收购风潮已波及到各行各业,兼并的方式也由传统的大鱼吃小鱼向大鱼吃大鱼甚至小鱼吃大鱼发展。兼并使市场格局变化迅速,昨日的“丑小鸭”可能摇身变为今天的“白天鹅”,而今天的市场老大可能一觉醒来发现已屈居其后。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加快,市场主体将大幅增加,外资进入的地域和业务范围限制放宽后,竞争将更加激烈,从而打破目前的市场格局,不仅国有公司的市场份额会大幅下降,而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平安与太保等企业也会遇到强有力的挑战。目前已分别有太保可能与安泰在全国合作寿险及华安可能与外资合并的消息,如这些消息变为现实,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市场重组。
4.全方位竞争将促进专业化经营
市场的开放加快了保险体制改革的进程,据悉,由全国民营资本投资的民生寿险公司将在近期内获准开业,标志着我国保险业的所有制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多年的国有资本垄断保险业的局面被打破。民营资本正式涉足寿险业,将增强寿险业的活力,加强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加大了现有企业的竞争压力。
根据中美达成的有关世贸协议,中国将在未来2—3年内开放主要城市,在未来5年逐步扩展外资保险机制的业务范围至团体险、 健康险和养老险;外资可在合资寿险公司中拥有50%的股权,并将依照审慎原则发放营业执照。这意味着在未来 3年左右,市场竞争的地区限制被打破,在未来5年内市场竞争的业务范围限制被打破, 国内寿险业面临全方位的竞争,现有企业可能面临人才流动频繁、市场份额一定程度的丧失等问题。竞争将改变目前企业业务经营趋同的现状,差异化的经营管理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以某一领域经营见长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不断出现,在养老年金、健康险及雇员福利保障计划等方面的经营将出现各有所长的企业,从而促使寿险业进入专业经营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