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习得的研究
——以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为例
文/顾挺 沈佳琦 曹恭博
摘要: 通过对60名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亲属称谓习得研究,并对比正常儿童的亲属称谓习得情况,分析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习得情况,以及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亲属称谓习得上的异同。结果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亲属称谓的理解方面,主要差异体现在能否对亲属称谓和亲属关系进行正确判断上,表明其对语言中亲属称谓的分辨能力不足,以及对亲属关系的理解不够。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亲属称谓习得都受家庭教养环境和父母主观意识影响。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 亲属称谓 习得 带养环境
亲属称谓是指对血亲、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者的互称。亲属称谓词是儿童最先获得的词。智力障碍一般是指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损害或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的认知活动持续障碍。语言缺陷是智力障碍儿童的一个显著特点,其语言习得落后,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亲属称谓的习得明显滞后,也是最容易引起亲属注意的一个方面,亲属称谓的习得研究能给提供一种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对徐州市铜山新区特殊教育学校60名学生的亲属称谓的习得情况作了一次调查,希望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能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及干预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智力落后学生60名,来自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年龄为6—14岁,智商在25-54之间;对照组为4至16岁正常儿童共52人。
(二)研究材料
亲属称谓从“常用亲属称谓表”中选取十三个,分别是父系亲属中的“爷爷”、“奶奶”、“姑姑”、“姑父”、“叔叔”、“伯伯”,母系亲属中的“外公”、“外婆”、“舅舅”、“舅母”、“阿姨”,兄弟姐妹亲属中的“嫂子”、“姐夫”。先测试智力障碍儿童对称谓词的反应能力,后根据称谓词提问亲属关系。完成“亲属称谓习得研究调查问卷”,如“您的孩子第一个学会的称呼是……?”、“您的孩子在几岁开始辨别父母?”等。
(三)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测查法。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通过网络发放,由家长填写。个别测查法由主试提出问题,被试回答正确得一分,回答错误得零分。测查中,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单独测试,由主试一人完成。以“亲属称谓表”作为评定正误的标准。实验结束后,所有数据使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智力障碍儿童对亲属称谓的理解
1.智力障碍儿童对亲属称谓词反应百分比
(1)钻井液去磺化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考虑到目前新疆油田应用的是成熟的钾钙基钻井液体系基本框架,所以,保留了钾盐和聚合物两种核心处理剂。结合室内抗高温、抗盐污染等实验评价,优选出代替部分磺化类材料的环保型处理剂,避免了树脂酚醛类成分对环境的污染。
2.智力障碍儿童对亲属关系的理解
对智力障碍儿童理解亲属关系的正确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对亲属关系的理解正确率为:爸爸的妈妈为22.92%,爸爸的爸爸为27.08%,爸爸的哥哥为12.5%,爸爸的弟弟为8.33%,爸爸的姐妹为8.33%,妈妈的妈妈为14.58%,妈妈的爸爸为6.25%,妈妈的兄弟为4.17%,妈妈的姐妹为4.17%。
(二)影响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习得的因素
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整合标记及分析,影响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习得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养环境、家长主观意识等。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养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父母抚养长大的智力障碍儿童占绝大多数,为80.65%;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占少数,分别为9.68%和3.23%;另外,成长在单亲家庭由父母一方抚养长大的智力障碍儿童为6.45%。
结果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对亲属称谓的理解呈现差异显著(P〈0.05)。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t=63.64,P〈0.01),对比差异可知,智力障碍儿童百分比平均值 (13.92),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百分比平均值(100.00)。
从其他选项来看,32.26%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会直系亲属称谓以外的称谓,而儿童对其他亲属称谓的习得率为6.45%。进一步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家长最先希望孩子学会的亲属称谓百分比和孩子最先学会的亲属称谓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t=0.943,p〉.05。
智力障碍儿童对父系亲属称谓的掌握好于母系亲属称谓,对直系亲属称谓的掌握要好于旁系亲属。这表明不同亲属称谓词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判断,并且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表达。
(三)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亲属称谓词理解的差异比较
对比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亲对属称谓词的理解状况,结果表明,正常儿童对所有常用亲属称谓的理解正确率为100%,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t=63.64,p〈.05。
对家长最希望孩子学会的亲属称谓和智力障碍儿童最先学会的亲属称谓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排除其他选项,智力障碍儿童最先学会的亲属称谓与家长最希望孩子学会的亲属称谓基本成正比。其中,近九成的儿童最先学会称呼父母。
在式(4)和式(5)中,I(·)是一个示性函数,ρ、ϑ分别是金融摩擦变量Ffri和交叉项Epu×Irr×Ffri的门限值。显然,如果式(4)的估计结果显示,a2=a3、a4=a5,则金融摩擦变量Ffri不存在门限效应;若式(5)的估计结果表明,b3=b4,则交叉项Epu×Irr×Ffri不存在门限效应。反之,就存在门限效应。
(四)正常儿童与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习得的影响因素差异比较
对比家长主观意识对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影响,表明家长主观意识对两组儿童都有影响,并且儿童最先学会的亲属称谓与家长最希望孩子学会的亲属称谓基本成正比。
对智力障碍儿童理解亲属称谓词的正确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对亲属称谓词理解的正确率为:爷爷为20.83%,奶奶为18.75%,外公为16.67%,外婆为20.83%,姑姑为22.9%,姑父为12.5%,舅舅为14.58%,舅母为8.33%,叔叔为16.67%,伯伯为12.5%,阿姨为12.5%,嫂子为10.42%,姐夫为10.42%。
2.家长主观意识
对比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看出,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1.家庭教养环境
三、讨论
(一)智力障碍儿童对亲属称谓的理解分析
通过眼动仪的配套分析软件可得到五名被测学生分别学习PPT页面12的综合五人热点图,以及学习页面13时的综合五人热点图,其中红色区域代表被集中注视的区域;绿色区域为注视点少的区域;黄色区域的注视点数量居于红色区域和绿色区域之间。
(二)影响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习得的因素分析
智力障碍儿童由父母抚养长大的都最先学会称呼父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大都先学会称呼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表明家庭教养环境对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的习得有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亲属称谓的习得。
(三)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亲属称谓词理解的差异比较分析
正常儿童能掌握全部的亲属称谓和亲属关系,但智力障碍儿童没有一个能掌握全部的亲属称谓和亲属关系,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只能对部分亲属称谓有反应,理解部分亲属关系。智力障碍儿童在亲属称谓词和亲属关系的理解上与正常儿童有明显差异,并且智力障碍儿童对旁系亲属称谓词及关系的理解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更大。这表明智力缺陷影响儿童亲属称谓的习得。
(四)正常儿童与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习得的影响因素差异比较
家庭教养环境对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影响程度相同。并且正常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一样,习得亲属称谓都受到家长主观意识的影响。
本桥梁直接横跨某既有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一定角度相交,墩身和高速公路的边坡直相紧挨,场地限制较大,现场施工条件相对较差。除此之外,公路的车流量很大,横跨高速公路进行施工,安全保障难度较大。通过现场考察以后,决定采用龙门吊进行吊装施工。在临时支架进行腹杆拼装后,采用空门吊将其安放在横梁要求的位置。在横梁上,一般设置有调整机构,主要用于线性调整。
另外,在问卷调查中还体现了家长受教育水平、儿童受教育年限、儿童是否独生、儿童什么时候开始辨别父母以及儿童什么时候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等可能影响儿童亲属称谓习得的因素,经过对比分析,这些因素对智力障碍儿童亲属称谓的习得没有影响。
3.城乡差距仍然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主要阻碍性因素。城乡差距影响均等化指数的系数为正,说明城乡差距使得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降低。
四、结语
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亲属称谓的理解上,主要的差异体现在对亲属称谓和亲属关系的正确判断上。智力障碍儿童反应慢、得分低,这表明其对语言中亲属称谓的分辨能力不足,以及对亲属关系的理解不够。无论是智力障碍儿童还是正常儿童,亲属称谓的习得都受家庭教养环境和父母主观意识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解决的是整体化一的问题。尤其是英语教学费时多,收效低,说不出,听不懂。这种过于集中的思维决不会产生创新观念。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教师应从听、说、读、写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英语语感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杰,Twila Tardif,孟祥芝.儿童早期词汇获得的词类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07,(03):423-428.
[2]崔刚,张伟.布洛卡的失语症研究及其对神经语言学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46-50.
[3]巩晓,钟家芬.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因素分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05):48-64.
[4]华红琴,朱曼姝.学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3,(03):130-137.
[5]刘春玲,马红英.弱智儿童词的语义判断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08):36-40.
[6]王振兴.浅论中国汉语亲属称谓[J].黑河学刊,2011,(05):144-146.
[7]魏燕荣,陈全银,黄宇亮.智力障碍儿童词汇习得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7,(06):20-25.
[8]杨亦鸣,刘涛.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12-25.
(本课题得到江苏省大学生大创项目的支持,项目号:201813988010Y。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标签:智力障碍儿童论文; 亲属称谓论文; 习得论文; 带养环境论文;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