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怎样正确对待数学教学之本一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本文通过“体现文本价值的内涵分析”和“体现文本价值的策略”两方面论述,使人们正确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之本的特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体现数学文本价值,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明确了文本的教学内容、规律、方法、技巧的载体,文本向人们提供了对话的蓝本,又给人以对话行为的正确导向。
关键词:新课程 文本 文本价值 数学知识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怎样正确对待教学文本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本受冷落。有的教师为了标新立异,在没有理解编者意图的情况下,随意更换教学材料,反而弄巧成拙。更有甚者,干脆抛弃文本,另搞一套,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教师对教材缺乏基本尊重,造成文本价值的丢失。
2.文本被神化。文本被神化同样会使其价值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足,认为新教材什么都好,视文本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忽视学生、时间、地点的变化,恰恰犯了文本主义的错误。
3.偏离文本主题。主要表现在,强调学生独特见解,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对于来自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束手无策,没有从全局把握,一味肯定,有些往往是偏离了文本的初衷,教师指导的缺失,无法体现教材应有的价值。可见,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教学文本的特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体现数学文本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本是教学内容、规律、方法、技巧的载体,文本向人们提供了对话的蓝本,又给人以对话行为的正确导向。
二、体现文本价值的内涵分析
教学文本不仅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还包括根据教学需要,师生补充、完善创造的所有教学资源。“教学文本是前人的思想、生命在当下延续,其中闪烁着前人的智慧与情感。”文本价值指文本的积极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体现文本价值,是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必要基础。体现文本价值有以下几层含义:
1.文本是联系师生的纽带。“师生之间对话的桥梁应该是文本,而文本也是一个话题,一个对话的对象。”文本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其价值不可低估。试想,师生手里没有文本,沟通与交流怎么会不打折扣呢?
2.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一,学习基础、成长经历不同,教师的经验不同,对于文本自然而然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就必须从把握文本做起,研究教法和学法,做到有的放矢。
3.文本需要师生共同创造。文本不是编者的一面之词,也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范本,他需要师生随时随地地加以完善和创造,这样文本才有生命力,才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体现文本价值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体现文本价值的三种策略:尊重文本是前提,拓宽文本是关键,创造文本是拓展。
1.尊重文本是前提。
所谓尊重文本,就是对文本的重视并严肃对待。“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数学文本是编者在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它是教学的蓝本,尊重文本是体现文本价值的重要基础。
(1)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教学文本应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它应有最基本的规范、指导作用。目前通用的教材,都自成体系,各有特点和优势。作为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编排体系,以及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了解文本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开无轨电车。例如,江苏版不独立出现“应用题”,而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穿插在文本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首先要了解“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的区别:“应用题”是把实际问题进行限制,即条件到问题;而“解决问题”是从数学角度上去提炼条件,去提炼问题。这样编排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特见解。所谓学生的独特见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观点。应该说,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氛围和谐了,学生学习主动了,经常会听到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是可喜的。但是,如果为了体现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放弃了对文本的尊重,将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定论性、陈述性知识提交学生思考、讨论,往往是本末倒置的。对待学生的独特见解,需要老师的恰当引导。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发生的变化灵活进行指导,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从而进行适当的点拨、巧妙的帮助,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丰富的对话。其次,要旗帜鲜明地肯定学生正确的见解,同时指出哪些错误观点,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纠正,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拓宽文本是关键。
所谓的拓宽文本就是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对于文本的合理调整、补充、完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拘泥于文本,更不能相信迷信,照本宣科,尊重文本必要时拓宽文本,才能更好体现文本的价值。活跃异常:“小白兔可以推一辆三轮车过来把南瓜运回家。”“可以请路过的货车司机叔叔帮忙运回家”等。这些,都突破了孩子们的思维定式,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四、知识迁移,培养灵活性
如今孩子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也就是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水平,必需得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优化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提高了语文课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储存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互补,比如相类似的课外阅读、语文知识的拓展、语文背景资料等等。同时还可设计出与本课训练重点相关的练习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主动参与,共享创造的乐趣
“创造教育就是把知和行、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民族活力,培养学生别出心载能力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行动”和“思维”是教育创新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多媒体的运用,实现了学生直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目标。多媒体独特的交互反馈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友好的界面,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接受的陈旧套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直接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性的活动中来。
作文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疼的环节,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兴趣不高、不知从何起笔等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每次上课之前,都尽量多地准备与当次作文主题有关的文章或同龄人的作文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评价、赏析,从中汲取好的经验,充实自己的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减少了,写起作文来自然比较轻松。此外,我还利用计算机技术,给班上学生编集了一本小小的作文集,入选的作文都是班上或同年级创作的优秀作品,可称得上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同学们学习写作的范本。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创作入编,变成一个个真实的字符出现在作文集上,这其中产生的创造的乐趣不言而喻,对学生产生了不少的触动。
今天的孩子,创作力是无穷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给学生们创造了无穷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创造的种子。让我们巧借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给每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在知识文明的天空下自由的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5。
[3]蒋丽清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上海社会科学馆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徐利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价值论文; 教师论文; 见解论文; 新课程论文; 独特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