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论文_石春秀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论文_石春秀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生成、弘扬与提升,也不利于学生作为生活中的人的身心、情感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进行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初中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数学应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数学是一门十分灵活的学科,较为固定的思维方式并不利于数学成绩的提升。初中生的创造能力正处于提升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考,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以及证明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一概念。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个容易理解的证明方法,如老师可以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质的三角形,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编注不同的号码,通过不同号码顺序的组合,再加上量角器的辅助,就可以很容易得出其内角和为180度。在学生了解这一简便的教学方法之后,再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考证明三角形内和定理的其他方法。例如,运用平行线。这种循循渐进地教学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另外,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知识,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了解这一定理之后,对其进行延伸性的讲解。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重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好坏,决定了学习效果和效率,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首先,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使得他们可以自己对课本进行学习,这样就更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其次,老师应当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当老师讲解时,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主动地思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四、创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更能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索。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和探究,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提高。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特别适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只要对问题的思考角度稍作变化,就能产生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从而迸发出多彩的思维火花。

如在讲八年级“勾股定理”时,我就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我把班内的同学分为了四个小组,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勾股定理。

首先我要求各个小组在课前做好各种形式的三角形模型,包括直角三角形和非直角三角形。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们利用直尺测量三角形模型的三条边长,并把数据记录下来,提出了问题:

1.你们小组里的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平方之间有什么关系?

2.第一个问题你们得出的结论对非直角三角形成立吗?

3.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四个小组带着疑问开始了计算与讨论,学生们接到任务后,纷纷忙了起来,测量、计算、讨论,最后每组都选出了代表陈述本组的分析过程及讨论结果。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节课同学们在热烈地讨论交流中初步了解了勾股定理。将要下课时,我又留下了下一课自主探究的内容: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去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感受数学的丰富文化内涵。

“勾股定理”这一章内容在八年级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传统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掌握起来也比较困难。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共同讨论,取长补短,从而既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践“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践也证明,“探究性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渴望,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一切“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定会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在数学这块热土上享受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论文作者:石春秀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  ;  ;  ;  ;  ;  ;  ;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论文_石春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