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结构高度的若干理论思考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关于产业结构高度的若干理论思考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关于产业结构高度的一些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高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量和结构是经济发展总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变量。经济发展是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与总量增长相比,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更为复杂、抽象的过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永不休止地衍生和发展,产业结构相应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进行演替。毫无疑问,产业个体和产业结构整体客观上存在层次高低之分,但在实际研究中,由于产业结构高度难以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描述方法和测度标准,人们对产业结构高度的理解、描述、研究和运用往往出现一定的偏差。本文尝试对几个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以求对产业结构高度有更加准确而深入的认识。

一、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特点及其理解偏差

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表述,但各种表述的内涵差异并不明显。可以认为,产业结构高度是指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演变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和层次。从概念来看,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带有抽象性和绝对性的特点,源于这两个特点,产业结构高度的理解和运用往往出现偏差。

1.绝对性。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带有明显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产业结构高度是在统一尺度下衡量得到的结果。产业层次高低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衡量产业结构高度的统一标准也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而言,要对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评价,必然能够通过各种比较来对该产业结构的高低程度进行判识和评价,因此,产业结构高度的衡量尺度必然要求是统一的。产业结构高度必须不以特定的时空范围为前提,不考虑各个国家、区域、城市之间和不同发展时期之间的各种条件、原因、过程的差异,而将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产业体系发展的水平置之于统一的尺度之中,衡量产业结构本身所达到的层次所得到的结果。假如能有方法测算某区域产业结构高度的值,该值必然是一个标准值。另一方面,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中没有提供产业结构高度的参照标准,没有起点和终点,因而产业结构高度是一种绝对高度。因此,要求统一的衡量尺度而又缺乏参照标准,使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带有明显的绝对性,难以测度和运用,导致在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时,往往存在脱离实际、绝对化的盲目趋势,将产业结构优化片面等同于产业结构高度化。

2.抽象性。产业结构高度是在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所形成的复杂结果,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定义以及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描述,往往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其概念没有明确阐述具体的影响因素,概念外延也没有阐述具体的表现内容。因此,从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内涵难以推导出具体而又完备的衡量标准。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测度标准,产业结构高度的本质难以被正确认识,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出现与实质高度化背道而驰的表象化的错误趋势,将产业结构高度化等同于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二、现实产业结构高度和理想产业结构高度

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具有绝对性的特点,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往往认为产业结构高度越高越好,将产业结构优化简单等同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忽略了现实产业结构高度除了受到政策的作用之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地区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客观上存在一个与其条件、能力相适应的理想产业结构高度。因此,针对产业结构高度绝对性的特点,有必要提出现实产业结构高度和理想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讨论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提出相对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有利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理解和运用。

1.现实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及其意义。通常,产业结构高度研究是针对某一区域的现实产业结构高度。对比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假设产业结构高度具备一个完备的评价标准,能够对任一个国家、区域或者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得到一个确定的值,那么不仅可以从空间、时间的角度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高度的交叉对比分析,对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判识。

(1)横比是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高度对比。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分析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的差异。在研究区域经济的整合、协调时,通过对区域内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为城市之间处理合作竞争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根据产业关联的理论,一般而言,相近领域或相近层次的行业之间的联系较多,所以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取决于产业的层次与领域的接近程度。

(2)纵比是指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高度对比。通过纵比,可以研究本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态势,判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阶段,尤其在关键的时间点上把握发展时机,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3)交叉比较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对于发展条件差异明显的两个地区而言,由于发展条件的差异,产业发展的高度存在明显差异是必然的结果;而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本身并没有考虑产业发展的条件差异,所以这种对比意义不大;但对于发展条件相似、发展现状不同的两个地区,这种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价得到,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现状水平与先进地区历史上某一阶段的产业结构高度水平相当,后进国家可以借鉴先进国家在当时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实现产业发展。

2.理想产业结构高度的概念特点。理想产业高度是指不考虑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区域关系等众多因素所客观决定的应该达到的产业结构高度。理想产业结构高度是产业结构能够适应一个地区发展条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状态。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一个地区的理想产业结构高度是不断提高的。

3.现实产业结构高度与理想产业结构高度的偏差。理想产业高度与现实产业高度两者的决定因素、发展动力和发展态势是不同的。其中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结构是现实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动力,随着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理想产业结构高度是不断提高的。现实产业结构高度的发展除同样受到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区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外,推动现实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则往往是产业政策。一个国家、区域或城市的现实产业结构高度的发展过程往往更为曲折。因此,现实产业结构高度与理想产业结构高度之间往往存在状态偏差或者趋势背离。两者的互相一致是相对的,两者的互相偏离是绝对的,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4.产业结构高度的合理性。产业结构合理性,是指相对一定区域在特定空间、时间上的合理程度,具体而言,产业结构合理性包括产业分布领域与区域条件的适应程度(领域分布合理性)以及产业结构高度与自身发展阶段的匹配程度(产业高度合理性)。因此,产业结构高度合理性既是产业结构高度性的应有之义,也是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一个方面。

理想产业结构高度概念的研究意义在于为产业结构高度合理性的研究提供铺垫。产业结构高度合理性是表征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现状相对该地区现阶段的合理产业结构高度的高低程度。即:

相对产业结构高度=现实产业结构高度/理想产业结构高度

理想产业结构高度是与城市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高度。合理的产业结构高度,表征产业选择能够充分考虑区域的发展条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区域的资源和能力,使产业体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既降低了产业发展的风险,也保证产业发展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产业结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受到产业政策、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在某阶段会与其理想的产业结构高度产生一定偏差。当产业结构高度高于理想高度时,产业体系的效益一般较高,但风险较大,稳定性较低;相反,当产业结构高度低于理想高度时,产业结构的稳定性较大,风险较小,但效益较低。

三、产业结构高度化规律的表象和实质

针对产业结构高度的抽象性,通过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规律的表象和实质进行判别和辨识,能够进一步理解产业结构高度的内涵实质,有利于正确地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1.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是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在某一时期内、某一地域范围内低层次的行业消失或减少,高层次的行业产生或增加,使产业关联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高加工化;(2)高附加值化;(3)技术集约化;(4)工业结构软性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内容和体现包括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理想的情况下,产业结构高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高。

2.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象。产业的衍生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方向进行的,产业结构的演替也是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进行,产业有层次高低的区别,然而由于产业结构高度概念的抽象性,在对一个国家、区域或者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研究时,难以直接根据概念进行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分析,因此,产业结构高度的理论研究价值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了研究的需要,学者把产业分为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于产业结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次产业分类法也被运用于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产业结构研究往往被简单化为三次产业结构研究。一般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一般趋势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水平的优化,即三次产业结构由“金字塔”型到“倒金字塔”型转变,可用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予以描述。因此,在判断某地产业结构高度或者比较各地产业结构高度时,常用第三产业的比重来作为衡量标准;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往往被认为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

3.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象与实质的偏差。三次产业的划分是适应研究需要,主要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进行的一种人为划分,用三次产业比例变动来描述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能完全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随着产业联系的复杂化,产业之间的层次越来越模糊,难以绝对划分出三个产业层次。用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来描述产业结构高度化,忽略了产业体系的复杂性,显得粗糙而不准确,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分析必须深入到行业部门的层次。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通常被认为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但第二、第三产业均包含了十分繁杂的部门体系;第二产业中包含了一些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行业部门,如高新技术产业;而第三产业其中也包括低附加值、低技术的行业,如一些低层次的传统服务业;有的第三产业部门的产业高度低于第二产业。由此可见,产业结构高度化并非简单等于“退二进三”或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包括了高加工化、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工业结构软性化等方面。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来研究产业结构高度化,难以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进行准确的认识。

四、产业结构高度概念内涵研究的启示

产业集聚是城市的根本属性之一。产业结构高度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本文仅对产业结构高度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些关系进行论述。

1.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首先,产业结构高度与经济增长周期有关。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城市经济增长是两个互动的过程。经济的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可能性;产业结构高度化又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高度之间从协调到不协调再到协调的关系变化,是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的内在机制。产业结构高度的飞跃往往是推动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重要力量。

其次,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与经济增长速度有关。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互动过程中,城市经济在经历产业结构高度化后,经济步入新的增长期,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经济增长往往呈加速趋势。如果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调整,高度化过程滞后,产业结构高度就会限制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2.产业结构高度合理性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产业结构高度化应以合理化为前提。产业结构高度化有其客观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掌握规律,积极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同时,必须对理想产业结构高度进行科学把握,促进产业结构高度的合理化。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脱离合理性而片面强调高度性,产业结构过分高度化将使产业结构内部发生断层或者使整个体系缺乏稳固的基础,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因此,产业结构高度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前提,必须促进现实产业结构高度与理想产业结构高度的协调程度。当现实高度低于理想高度时,必须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提高现实产业结构高度;当现实高度高于理想高度时(即产业结构高度“虚高”),一方面应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综合进步,提升理想产业结构高度,另一方面,应适当充实一些基础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加稳定、合理。

3.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首先必须为提升城市的理想产业结构高度创造条件。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业政策或某单一因素往往不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必须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城市的实际,使实际产业结构高度偏离理想产业结构高度。通过推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使城市对更高层次产业的发展产生客观的要求,同时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提供条件。

4.产业结构高度化必须与区域整合密切联系。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表明该城市以高层次的产业为主,高层次产业的发展必然与相对较低层次的产业产生关联,即高层次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低层次产业的发展为基础,那么产业结构高度较高的城市就必须与产业结构高度较低的区域加强联系,以区域为产业发展的平台,与区域内其他的城市和地区共同构筑一个稳定的产业结构。如深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金融、物流、高新科技工业等高层次的产业为主,产业高度较高,这些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内外的相对低层次的产业需求之上的,因此深圳的高层次产业要获得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区域的经济联系,使城市经济在区域的平台发展,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和其他地区共同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稳定性的区域产业结构。

5.产业结构高度化必须从实质上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是存在差异的。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可能推动产业结构高度的提高,但产业结构高度化不等于简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在评价产业结构高度性时,必须洞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本质,而不能简单从其表象进行判断和把握;制定政策时,提高产业结构高度不能从表面上简单化地“退二进三”,而要从实质上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6.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结构是资源转换器,将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通过自身不断高度化的构造,发挥其转换效率,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达到满足需求的潜能,从而创造出附加值。城市的资源有限,资源的输入往往大于输出,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产业高度化实质上是依靠技术进步,促使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的重心从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推移,提高整体技术水平,组织和管理更加系统、合理、有序,资源的产出能力更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降低了产业生产对资源的依赖性,提高了产业生产的附加价值。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永不停息。一个城市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必须不断高度化,使产业结构对资源的转换能力不断提高,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标签:;  ;  ;  ;  

关于产业结构高度的若干理论思考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