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价值的创造_技术原理论文

论技术价值的创造_技术原理论文

试论技术价值的创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价值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9)01-0039-06

技术的价值活动集中体现在技术价值的发现、创造、生产和实现四个环节中。本文主要就技术价值的创造作一论述。技术价值的创造即技术发明的形成过程,是技术潜在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化过程。任何一项技术发明,都是自然编码与自然建座的统一,是技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标志着新的技术价值客体的形成。

一、技术的自然编码:技术内在价值的观念构建

所谓技术的自然编码,即技术的观念构建,是观念形态之技术的创成过程,也就是陈昌曙教授所说的“智能技术”、“无形技术”[1](P1-282)的形成过程。“自然编码”一词是从技术哲学家芬伯格那里借来的。芬伯格指出:技术“既存在于设计之中,也存在于技术使用和技术体系之中。”[2](p14)作为一种“技术编码”,“技术存在于设计中”,它是技术的“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内在的、决定技术自然属性的内在必然性。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自然编码”,技术主要地并集中地存在于构思和设计之中,正是技术构思和设计规定了技术的自然属性和内在品质——技术活动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自然必然性,正是它使技术的诸要素组织为一个整体,“规范着活动结构特征和方向——所是和应当是,因而是活动、过程的内在根据和驱动力量。”[3]

(一)技术自然编码的任务

1.解决技术原理可行性问题

技术原理可行性问题,即技术的科学合理性问题,亦即技术赖以建构的基本原理有其科学上的理论依据,是以客观的因果必然性为其内在根据的。技术原理要达到可行有效,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符合自然的因果必然性。可以说,任何技术都是对因果必然性的遵循和应用,是因果必然性的表现。违背因果必然性的技术是不存在的。古代技术是对因果必然性的经验遵循和应用,往往带有更多的不自觉的成分;现代技术则是对因果必然性的理论遵循和应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是科学理论的物化和正确认识的对象化。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原理构思的客观基础是自然规律,现实依据是科学原理,但却不是一般的科学原理,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具体化,表现为学科性质和学科类型的具体化、对象化。众所周知,只靠万有引力定律、电磁理论、化学元素周期律、细胞学说,还远不足以修桥、建电站、制药和治病。要发展技术,创造出可行、可用的技术之物,除了要有基础科学的一般原理外,还要有相对具体的技术科学如材料力学、热工学、电工学、作物学、病理学等特殊原理,还要有更为对象化的工程科学如桥梁工程学、炼钢学、电机制造学、小麦栽培学、脑外科学等具体原理。就是说,必须把基础科学的一般原理转化为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特殊原理和具体原理。因此,技术原理的构思虽然总的说来基于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但却不是一般原理的直接应用,而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应用和具体化。从学科性质与类型的角度看,它更多地依赖于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

2.解决技术目的设定问题

技术目的的设定问题,即技术的社会合意性问题。技术不仅以自然法则为基础,体现人的理性智慧,而且以社会法则为基础,体现人的目的、意向、愿望和理想,是人为满足特定的需要并作为价值客体而被设定的。然而,纯粹的客观因果性并不一定体现人的愿望、追求和意志。因此,技术原理构思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合意性问题。科学原理要转化为技术原理,关键是要加入主体的目的性。如果说科学原理是人所认识的自然规律的话,那么技术原理就是人用以改造自然的合目的性的自然规律。把自然规律转化为合目的性的自然规律,其实质就是客观因果性知识向技术目的性设定的转化,这是技术原理构思的实质所在。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科学认识价值向技术应用价值的转移,也看到了技术价值起源与形成的最初秘密。

技术的目的性既可以是技术自身的,如解决技术问题,也可以是“超技术的”,如解决社会问题,但不管是技术自身的还是技术之外的,最终都要通过技术自身的目的性来实现。因此,技术的目的性虽然不同于客观因果性,但又离不开客观因果性,而且最终还要通过客观因果性来实现。技术目的性的达成以对客观因果性的遵循与符合为条件。一般地,技术目的性与客观因果性的符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们缺乏对客观因果性的科学知识、科学解释,但他们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却在实际上与客观的因果性吻合(暗合)。这种情况多见于古代。另一种情况是有了对客观因果性的科学知识,人们自觉地依据这种知识来设计和确定相应的技术目的,实现对客观过程的利用、控制和改造。这种情况在现代是很普遍的。[4](p35)

技术目的性的设定问题从其实质上看,是变“自发因果性”为“受控因果性”的技术过程。在人们不施加控制的情况下,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会自发地趋向于作位能降低的运动(如水往低处流);而在施控过程中,却可利用动能使物体的位能增加(如提升技术和火箭发射技术)。在原子因自发辐射发光时,低能态粒子数必远多于高能态粒子数,而在施控过程(利用谐振腔)中,则可形成振荡使高能态粒子数多于低能态粒子数(这才有激光和激光应用)。人工控制会造成“自发因果性”所没有的东西,但受控过程中的因果性,如动能转化为位能和“粒子数反转”仍是客观的因果性,只是它体现于技术目的和技术过程中,因此是一种“受控因果性”。主体的技术目的性就实现于这种“自发因果性”向“受控因果性”的转变过程中。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因果性仍然是客观的,但人的主体目的性得到了实现,体现于其中。

(二)技术自然编码的内容

1.技术自然编码的核心:构思

技术构思的过程是技术创造主体充分利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和技术成果,为其所要创造的对象性客体(技术之物,包括技术工艺过程),建立该系统赖以运行的基本原理的过程。它的实质是主体在观念中建构客体的过程。它一般分为技术原理构思和技术方案构思两个层次。

技术原理是技术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工作原理和内在根据,是全部技术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可以把它比作技术系统的“软件”部分,没有它,就不可能把技术系统的“硬件”部分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技术原理构思是全部技术活动的基础问题,是整个技术开发中最关键、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任何技术发明都有赖于正确而可行的技术原理。

技术原理构思过程非常复杂,方法灵活多样,可以说是法无定法。常用的方法一是科学原理推演法,即以科学突破为先导,以科学原理为依据,通过对科学原理的推演而形成技术原理的方法。其核心是从科学的一般原理向技术的特殊原理的转化。二是实验提升法,即把已经发现的蕴含在科学实验中的某种内在机制提炼出来,形成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导致发电技术原理的构思就是这样。三是自然模拟法,即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例如,仿生方法、人工降雨方法等。四是移植法,即把一个领域中的技术原理移植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中去,由此得出全新技术的方法。五是回采法,即在新条件下回采已被否定的技术从而形成新技术原理的方法。其实质是由于一些新条件的出现,使得原来一些技术原理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或者由于一些新情况、新要求的出现,使得旧技术原理的一些特殊优越性在新形势下有了特殊意义。内燃机的发明就是回采法的运用。六是综合法,即根据一定的技术目的,把若干种技术原理、技术装置按照一定的结构原则和联系方式,进行适当的组合从而形成新技术原理的方法。例如航天飞机就是飞机、火箭和飞船的综合。

技术的方案构思是技术原理构思的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技术原理构思,只是确定了技术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工作原理和内在根据,这种工作原理和内在根据到底怎样实现、以什么具体方式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这就是方案构思的任务。所谓技术方案构思,是指技术活动在观念建构过程中,为了既定技术原理的实现而进行的技术系统的全盘谋划和整体规划。如果说,技术原理构思是确定技术活动的灵魂与脉络,那么,技术方案构思就是确定技术活动的体型和骨架。一般地,技术方案构思作为一种总体设想和全盘规划,是以系列化的方案形式表现出来的,往往同时会提出几种完整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技术的方案构思必须符合技术原理的要求,同时又要综合考虑现有技术水平、主体能力、实验条件、材料选择以及资源能源的供给保障等多种因素。技术方案构思的结果与水平,不仅关系到技术原理的实现,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技术活动的成败。

2.技术自然编码的关键:设计

技术设计的过程,是根据技术方案的要求,使技术方案具体化的过程,即在原理构思和方案构思的基础上,为实现既定原理、落实既定方案设计出一个可以在技术上实际实施的思路和计划。这是一个按既定技术方案,进一步为所要创造的技术之物寻找和确定具体的结构形式和实施步骤以便达到预期功能的再创造过程。技术设计的实质不是对技术活动的战略性谋划,而是对技术活动的战术性运思,是基于既定技术方案的步骤运思、模块构建、环节思考和细节设计。技术设计不仅直接关系到技术方案的落实情况,而且最终决定着整个技术活动的成败。

技术设计一般包括技术概略设计、技术分项设计和技术施工图设计三个层次。这是一个把创造性构思所得到的设想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它为后面的创造性操作提供确定的程序和步骤。技术设计的任务是,在技术发明之前提供关于技术样品或工艺流程的全部图纸和技术文件,以此作为研制或发明的依据。

技术设计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灵活性、综合性的思维过程。常用的方法一是常规设计法,即技术活动中最常用、成模式的设计方法。包括从已有的设计方法、设计经验中寻找方法;从已知的结构元件组合中寻找方法等。二是功能设计法,即根据特定的技术目的,从技术发明的具体功能出发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一项发明的功能可以分为主功能和辅功能两个方面,通过功能分析可以明确哪些功能是必要的,哪些功能是不必要的,从而确保必要功能,消除不必要功能,围绕主功能,添加辅功能,做到设计的合理、周密、正确、配套、可行。三是系统设计法,即系统方法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系统设计方法把对象看作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用系统方法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求得整体最优的设计方案。应用系统设计法进行设计,一般要经过要素设计、结构设计和综合评价三个阶段。通过要素、结构分析和综合评价提出系统设计方案。四是工效学设计,即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它充分考虑人—机关系的协调,考虑人在生理和精神上的特点,使设计出来的机器设备等能够安全地、高效地操作而不致引起过度疲劳,并给人以方便、舒适和美感。

技术构思和技术设计作为技术自然编码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内在结构与外在功能的观念建构,是技术创造的必经阶段和内在环节,在全部技术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定性、定向作用,是技术创造实践的战略起点。技术构思和技术设计的完成,标志着技术自然编码的完成,标志着观念形态的技术的创成,也是观念形态的技术价值客体的创成。因此,技术的自然编码过程,其实也就是技术内在价值的观念构建过程。

二、技术的自然建座:技术内在价值的实践创造

技术内在价值的创造,说到底有赖于技术客体的创造。所谓技术的自然建座,即技术客体的实践创造,是实物形态技术的创成过程,也就是“有形技术”、“物化技术”的形成过程。“自然建座”一词是从技术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借来的。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stellen),即一种趋于把一切外在物的存在及人的存在都纳入到技术自身的必然性系统中去的挑战力量系统。在海德格尔那里,“座架”是统摄一切的、非人的统治力量和“最高的危险”。笔者认为,单纯消极地理解座架是片面的。本文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座架,并借助于“座架”一词,认为技术的创造过程就是技术的自然建座过程,即建设“座架”的过程。技术只有通过“自然建座”,才能使其成为其所是,才能使技术的内在要素组织为一个整体,才能有新的技术客体的存在。

(一)技术自然建座的任务

1.解决技术功能有效性问题

技术设计与发明的根本问题是技术功能有效性问题,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追求效用和效用的最大化。这是整个技术设计的核心,也是全部技术价值取向的实质。所谓效用,首先是指效能,即技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有效的,它的发明和应用能够产生预期的效应,实现应有的功能。技术的求效取向是技术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基本区别之一。例如在当代,尽管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越来越密切以致人们常常把它们看作一体,尽管越来越多的技术专家的活动方式越来越接近于科学家,但我们仍然可以用上述标准把这两种活动类型加以区分。这里不仅有着研究目的和态度的区分,也有着活动规范和成功标准、责任与义务的不同,例如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很难说有像科学家那样的“共同体”;科学活动是无私利的,其成果是开放的,而技术专家的工作成果却是保密的,并享有专利。更重要地,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功能不同,我们不能直接向基础科学本身要经济效益,求效则内在地规定了技术的本质,因而它也具有了手段的性质。技术同全部人类活动的关系,它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我们称之为“技术的社会功能”的正面效应和“技术异化”的负面效应——都可以溯源到这种效用关系[3]。

效用的第二层含义是使用,即能够成功地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和满足需要。与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动机不同,技术人员应用科学、遵循客观规律目的是设计发明有用的器具,使人更好地控制和操纵事物。技术的效用当然以客观规律性的正确应用为基础,是客观因果性的具体表现和人为展示,但它却不是纯粹的客观因果性,而是实现主体目的的客观因果性。因此,正是它成了技术实践追求的目标,构成技术价值客体的物质载体。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用”。从生活、实践的观点看,技术活动的“最终的”归宿和目标不在于制造而在于使用。

效用的第三层含义是效率,即活动的优化和节省,效用的最大化。人类应用技术,不仅因为它能带来实际效用,而且因为它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成十倍、成百倍地提高技术效用。技术进步的历史,就是先进技术不断取代落后技术的过程,其实质是效率高的技术取代效率低的技术。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所以这样,从根本上说是技术的效率原则带来的,是技术效率作用的体现。拉普指出,技术的合理性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1](P54)

效用的第四层含义是效益,即效用的最优化、全面化,效益的最大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也日益深远和复杂。充分考虑技术活动所带来的复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这已成为现代技术决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现代技术不仅以经济效益为最大追求,而且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也纳入到技术的设计、决策与实践之中。可以说,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效益,已成为当代社会对技术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接受条件,也成为技术获得社会认同与支持的基本条件。这表明,人类大规模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导致并推动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包括产生的负效应,这反过来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仅要高速,而且要合理。

2.解决实践操作性问题

技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不是抽象地、概念地把握,而是实践地、物质地把握,其基本特点是可操作性、规范性。技术原理的构思和技术发明的创成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从实践操作的意义上说,所谓技术原理,就是实现特定技术目的的方法、手段和方式的理论规范。一般情况下,它是由功能规范、结构规范和工艺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虽然以技术概念、数学语言和图形模型等形式陈述或表达,但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实证性、规范性等特点。就是说,它与一般的科学原理不同,具有具体而明确的技术目的,并能实际地指导技术实践的具体操作,使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即创造出或达到技术实践所要求的功能或效率。在这里,技术原理的提出体现了思维建构技术,技术发明则体现了物质建构技术。思维建构的根本目标是达到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物质建构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二者都体现了技术活动的创造性、先进性、目的性,是技术成为技术、技术是其所是的关键环节。缺失了这个环节,技术将不复存在。在这里,创造性、先进性、可行性、有效性标志着技术的实际水平和性质,构成技术评估的基本依据和内在标准。技术实践可操作性、规范性的特点意味着,它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表现,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的一种敞开状态,其中蕴含着人的价值与意义:人性和人的本质只能由自己有意识的活动在人与环境之间获得并展开,技术意味着人对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人自身的自然)的某种空间关系的领会、认识以及将其转化为属人的效用关系的能力。

3.解决需求功能化问题

技术设计和发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这就有一个基本问题,即需求功能化问题。就是说,技术活动首先要做的,是将人的某种物质需要转化为明确的技术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寻找相应的技术手段,具体地解决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在这里,“物质需要→技术目的→技术手段→技术功能”的逐步转化是技术发明的内在环节,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整个技术活动的核心所在。只有这个矛盾解决了,技术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物质需要的功能化才能变为现实。可以说,社会需要是技术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物质需求的功能化,是技术活动的根本使命,也是技术活动永恒的主题。人类需求的功能化,不仅是技术价值追求与实现的根本任务,也是技术设计与发明的根本使命。这意味着,技术设计与发明是以人类物质需求的优先性为其价值取向的,它“把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6](P15)雅斯贝尔斯指出:“技术目的在于把人从自然的动物性禁锢之下解放出来,从它的物质匮乏、威胁和奴役下解放出来。”[7](P116)

(二)技术自然建座的内容

技术的自然建座可以分为技术研制、技术试验和技术鉴定等前后相连的几个阶段;也可以分为采取、加工、整合、研制、控制、试验等基本环节。

1.技术自然建座的基础:采取

“采取”一词出自日本学者是吉谷丰和星野芳郎的术语。他们认为,所谓采取就是包括空气、水、太阳能、矿石等在内的采集和获取,也包括狩猎和捕捞等[8](P126)。本文的“采取”是一种广义用法,指技术创造过程中对物质、材料、能源、信息、工具、器械等的索取、开采、采集、征集、规整和准备,既包括向自然的索取和开采,也包括向社会的征集和搜集,同时还包括技术系统内部的规整和准备。

首先,采取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是技术开发的基础和源头。人类的生活始于采集,今天的人类已远离采集时代,但对自然的采集仍然是生活的必须。陈昌曙教授指出:“在任何条件下,采取(广义的采集以及采掘)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1](P68)。对于技术活动来说,人类永远不可能赤手空拳地去创造,技术领域不存在真正的白手起家。没有采取,技术活动就失去对象,技术加工就无从进行,技术创造就成为“无米之炊”。事实上,对各种资源的采取不仅仅有一定的数量要求,而且还有质量方面的要求,劣质资源必然影响技术创造的水平和进度,废品“资源”必然搁浅技术创造。冶炼钢铁必须以铁矿石的供应为前提,用不含铁元素的矿石无论如何是炼不出钢铁来的。从技术创造是对自然物质的加工改造来看,采取既是技术加工的基础,更是技术加工的源头。一般地,技术创造活动的过程是“采取→初加工→精加工→制作→成品(样品)→商品→用户”的连续过程,“作为基础和源头的采取,理应作为上宾,不会也不该受到亏待”[1](P75)。

其次,采取是向未知领域的进军,是显在与潜在之间的桥梁与通道。采取作为技术创造的积累、准备过程和对技术加工对象的挖掘、采集过程,既是向技术系统之外的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进军和开采,也是向技术系统内部深处的开拓和挺进。采取因此也是连接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自然社会资源与技术资源的桥梁和中介,是连接现实技术与潜在技术的桥梁与通道。既然是采取,向大自然索取,从社会中搜集,在技术内部挖掘,这里的前提是大自然当中已经固有,社会当中已经具有,技术当中已经含有。由此不难看出天然自然和现有技术的潜在价值。如果说,天然资源的地下储量、储存方式和储存条件,决定着开采的数量和方式方法,那么,现有技术的结构水平和能级则内在地规定着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很显然,收音机技术所具有的技术潜力与计算机技术是无法相比的。与此同时,采取作为向未知领域的进军和对潜在价值的开拓,不仅是艰苦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如采油、采矿中经常遇到的冒顶、井喷等。所有这些都给技术研究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技术自身的开发、技术潜在价值的挖掘变得更加艰难、更加复杂。

再次,采取是难度不断加大、成本日益提高的活动过程。一般地,采取总是从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易于运输、代价最小的地方开始,总是有一个从陆上到海上再到海底、从近处到远处、从国内到国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采取空间的扩大和资源储存量的减少,采取的难度必将增大,成本必然提高。事实上,近百年以来,人类对原油、原矿、原煤的开采量迅猛增长,煤炭、石油、天然气、钢材、各种有色金属等的价格一涨再涨。这表明,人类与自然的交往范围在扩大,层次在加深,需求在增长。

2.技术自然建座的关键:研制

技术自然建座的根本任务和关键环节是技术客体的创成。这里的技术客体,作为自然建座成功的标志,既包括新技术样品的创成,也包括新技术工艺的发明,还包括新人造物品的制成。

技术客体的创成是全部技术活动的中心环节,是一个涉及面广、创造性强、人力物力财力有序聚集、物质能量信息受控结合的极其复杂的技术整合与创新过程。技术客体的创成离不开采取,始终以采取为基础。没有持续不断的能源供应,实验设备是不会自己运动的。技术客体的创成也离不开技术加工和技术控制,离不开技术自身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和有序整合,当然,更离不开技术客体本身的创造、定制与完形。所有这些都是技术研制的实在内容和重要环节。可以说,技术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对技术研制有贡献,技术客体的创成是一个综合性的集体成果。

加工是技术创造的重要手段,是技术创新赖以进行、借以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人工物品创成的根本手段和途径。一方面,技术客体的创造以技术创新为重要手段,既表现为技术创新,也依赖于技术创新,而加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实在内容。离开技术加工,技术创新是不可能做出来的。可以说,技术创新是在加工中并通过加工得以完成的。离开加工,物质、能量、材料不会变形,技术不会发生变化,技术创新、技术创成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加工作为技术创造的重要手段,虽然不是技术创成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但却是人工物品创造的充分条件。人工物品的创造在根本上依赖于加工,是对采取所得到的天然资源持续加工的结果,即从“初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成品”的不断细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过程。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的变化、人工物品的创造,其全部秘密就在这里。由此可见,加工是采取的继续,也是采取的完成。加工本身就是创造客体、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技术活动。

技术创造离不开整合。整合作为技术活动中的一种有序流动和受控聚合,既有物力人力和财力的聚合,也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聚合,但更多的还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与融合,既包括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技术设备的综合与融合,也包括技术思想、技术原理、技术经验、技术技能的综合与融合。这是技术创造的关键。整合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是技术创造的重要表现,也是技术创造的重要形式,是一种“综合型的发明”[8](P172)。现代遥感技术就是由微波技术、红外技术、照相技术、扫描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现代技术综合而成的。

技术创成的关键是“创制”,即技术客体本身的创造、定制与完形。这是全部技术活动的核心,一切技术活动说到底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有了技术客体的创造、定制与完形,技术活动就大功告成,取得成功,没有技术客体的创造、定制与完形,技术活动就将成为无效劳动,成为技术失败,甚至会成为资源浪费。所以,技术客体的创造、定制与完形,包括技术样品的创造、技术样机的创造、技术工艺的创成,既是技术自然建座的根本任务,也是技术创成的最高任务。在这里,技术客体的创成作为对技术构思、技术设计、技术方案的对象化、具体化、物质化,是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加工与制造、原理与形态、结构与功能、效用与规范的一体化呈现和综合性结晶,是主体技术智慧、技术能力、技术精神和技术追求的综合表现和高度凝结。

3.技术自然建座的完成:试验

技术客体的创造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反复测试、反复试验的过程中最后确定下来的。不经过反复的测验、试验,技术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效用性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因此,试验是技术自然建座的重要环节,技术客体的定形、定制、定规最终就是在反复的技术试验过程中完成的。

试验作为技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的任务是对技术客体的功能测试,以及基于功能测试基础上的结构调整,旨在达到技术设计的各项性能指标,确保技术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用性。技术试验是一个非常复杂、多次反复的过程,既受科学理论和技术原理的指导,又带有明显的探索性、不确定性。以通信技术为例,发明无线电技术,不仅要知道如何调制无线电波长,而且要确定在哪个波段(频率范围)去进行调制;不仅要知道天线的材料性能,而且要架设一定长度、一定高度的天线;不仅要知道用负反馈去改善频率响应性能,而且要选择反馈元件的参数,并对通信装备的功率、灵敏度、分辨力、成本、安全性、维护条件等做出细致的安排,乃至要考虑社会的、法律的、美学的、心理的、人体的等多种其他因素。历史上,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通讯装置,最初的通讯距离只有几百米。后来在电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改进,使通讯距离从几百米到几公里、几百公里、几千公里,以至达到几乎不受距离限制的水平。发电机、电动机、计算机、火箭等的创造,都经历过这种改进和提高的反复过程。

总起来看,技术活动从技术构思、技术设计、技术规划到技术研制、技术试验,一直到“技术样机”的创成,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精神到物质、从潜在到显在、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到实物的技术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在实际的开发中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上面对技术研制过程的划分和描述都是非常粗糙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实际的技术创造过程往往要比它复杂得多,也灵活得多。

我们把存在于技术内部的这种由构思、设计、规划等自然编码和研制、发明、试验等自然建座共同确立起来的技术的自然属性及其内在必然性称为技术的内在价值。它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具有产生某种效应的性能、功能或能量,是一种内在的可能性。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有效性、可行性、可计算性、可操作性、可分析性等都是这种价值的体现,它们构成了技术活动的内在目的和合理性标准,是技术的意义所在和技术进步的指向,也是技术活动和技术方法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和方法,以及不能为其他活动所代替的根据。正是由于这一点,技术活动内在地包含了某些它本来意义上的后果并表现出某些特定的结构和要求,人在从事技术活动时必须调整自身以适应这些结构和要求。人们评价技术时也首先要依据这种内在的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正像客观规律是分层次有等级的一样,由技术的自然编码和自然建座所决定的技术的自然属性及其内在价值也是分层次有等级的。特定时代、特定阶段的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生长空间与时效性。就是说具体的技术其自然属性与内在价值总是存在着限定性边界。例如蒸汽机的热效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40%;螺旋桨式飞机的最高时速只能达到750公里;摆钟的技术结构限定了它的精确度,无论把它的齿轮磨得多么精细,也满足不了宇航的要求。相反,原子钟突破了摆钟的结构,利用原子或分子的振动频率而计时,其精度达到了3000年只差1秒。可见,任何技术都存在着自己内在的极限,其设计和发明既是先前技术固有极限的某种突破,同时也给自己设定了新的限定性边界。正是技术编码与建座的这种突破与限定的反复进行,构成了技术的历史进步和时代水平,同时,也使技术的自然属性和内在价值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性、层次性。

收稿日期:2008-08-15

标签:;  ;  

论技术价值的创造_技术原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