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论文_蒋小涵 郑斐颜

认识立体图形论文_蒋小涵 郑斐颜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曙光农场小学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曙光农场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认识立体图形》与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二、图形与几何的(一)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有关。

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水平为掌握,其他重要信息是通过实物和模型。

教材分析:

《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对立体图形认识的深入学习。教材主要是通过从身边的图形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通过直观认识立体图形,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本课教材内容主要涉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个立体图形进行教学,为今后几何图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在入学前对于图形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孩子有所了解和接触。

劣势:学生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只有初步的感知,没有更好的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而对立体图形的系统学习又是首次接触,这节课又是一个过渡,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挑战,这方面孩子还是比较薄弱。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从身边的图形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通过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简单图形,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只有初步的感知,没有更好的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准确的区分,建立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初步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说一说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预设时间3分钟)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预设时间9分钟)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直观揭示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点评:通过动手分一分和同桌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预设时间11分钟)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点评: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了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学生能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了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预设时间7分钟)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点评: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分散了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预设时间8分钟)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点评: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能学到了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预设时间2分钟)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总体点评: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交流,经历了逐步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后,请学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这些物体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发现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发现图形的特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是,本课所选用的例子数量不够充分,类型也不够广泛。如果教师再多选一些例子,特别是选一些概念的反例,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觉辨别,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

论文作者:蒋小涵 郑斐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认识立体图形论文_蒋小涵 郑斐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